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了十八大报告的动态美:不舍昼夜的流动美,不断攀登的升腾美,不停缭绕的回旋美  相似文献   

2.
《环球财经》2008,(9):8-8
不久前还属于地缘政治隐学的“中关G2论”,在体育赛场上率先成为了现实。在北京奥运会上,无论金牌榜还是奖牌榜,已然显现中美领衔的格局。如果我们将政治、经济日趋一体化的欧盟各国看作一个整体,相信美、中、欧的三足鼎立,将在未来很长时间内成为世界体坛的稳定构架。  相似文献   

3.
于秋芬 《理论观察》2005,(6):135-136
体育美的本质是人的本质力量在体育运动实践这个特定领域中的感性显现。体育美具有客观性、形象性、情感性和创造性的特征。体育美表现为外在美和内在美。  相似文献   

4.
这个问题牵涉到对现代化的理解,进而关系到现代化评价指标、标准与方法的选择等一系列重要方面。在对现代化的定义上,存在着动态派和静态派两种根本不同的观点。我们认为,现代化是一个动态发展的事物,因此,现代化和基本现代化标准的确定要遵循“从实际出发,让事实说话,让数据说话”的原则,即每一项现代  相似文献   

5.
毛鸿达 《西部大开发》2010,(2):134-134,109
作为美学范畴的“阴柔”与“阳刚”,对立而又相辅相生。“阴柔”给人纤秀之感,阳刚给人大气之感。某种意义上,中国传统艺术风格都在这两者“之间”进行着美学层面上的博弈。艺术风格作为民族思维意识主流的体现,随现代性情境而转换,就目前而言,中国的艺术风格更需要大气、阳刚之美。  相似文献   

6.
叶惠良 《科学决策》2008,(12):106-106
学校是知识美、智慧美、思想美、行为美等一切“美”的发祥地,学校管理的每一环节都应追求美的管理效应,即通过静态与动态、刚性与柔性、程序和非程序等关系的有效整合,从管理理念、管理思想、管理目标、管理途径四个角度去塑造和谐统一的管理美的世界,从而形成具有现代教育特征的学校教育教学运行体系。  相似文献   

7.
王璟璐 《魅力中国》2014,(10):71-71
美是一个猜不破的迷吗?每个世纪都有哲学家和艺术家提出“美”的定义。但“丑”却不是这样。大多数时候,丑被界定为美的反面。美和丑既然是一对互相依存的矛盾,就必然有使其联系在一起的共同性。艺术不能离开美和丑这两种因素,丑在艺术中不仅可以强化美,而且可以给人带来美所不能带来的快乐。  相似文献   

8.
“郴”字独属郴州,为篆体“ ”,由林、邑二字合成,意为“林中之城”。走近今日郴州,你会发现郴州的个性美,不仅仅因其“郴”字而卓然独立于湘南大地,更在历史与现实的激荡碰撞中书写激情与梦想。  相似文献   

9.
郭凌威 《亚太经济》2023,(收录汇总):43-53
2018年美国外资监管政策做出重大变革,并不断进行动态调整。中美战略竞争也逐渐升级,中国对美投资遭遇更多限制。美国是全球最主要的外资东道国,厘清其外资监管政策的变化及影响对中国对外投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系统归纳并总结了美国外资监管新政的变化,并基于与金砖国家的比较,研究新政对中国企业对美直接投资的影响。结果发现,中国作为对美投资的“后来者”,在美投资存量仍相对有限,但美外资新政对中国投资却表现出较强的针对性,中国企业对美并购投资的数量、效率和产业范围均受到更显著的冲击和限制。中美竞争在中长期内或将持续,中国企业需要适应中美战略竞争与合作长期博弈的新常态。  相似文献   

10.
乔亚兰 《新西部(上)》2007,(7X):153-153,150
《大长今》在我国的热播让人们看到一种新的艺术创作路径,疲惫而浮躁的当代中国人看着这来自韩国的电视剧,为那至情至美的故事而深深打动,其实真正打动我们的是自己民族五千年来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本身所具有的、回归人性本源的“真”、“善”、“美”的价值追求。韩剧《大长今》坚持高尚的审美情趣,却同样能获得极高的收视率,原因是它不只是在形式上,更主要的是从心灵里贴近电视观众,让人在娱乐中提升精神品格,升华心灵境界。也正因为如此,无论是社会精英还是广大民众,都从中获得审美享受和人生教益。  相似文献   

11.
詹家欢 《魅力中国》2010,(32):267-267,266
美以真为基础,真是美的前提;真的不一定是美,但美的必须是真;善是美的前提,美的根底里潜伏着功用;美以善为前提,但善不就是美。美,不是孤立自在的东西;美的特殊本质,也表现在它与真和善的相互联系与相互区别之中;美的创造与欣赏在社会生活中的特殊作用,更是与真和善密不可分地联系着的。因此,在审美过程中,我们要将“真、善、美”三者结合,才能“品”到真正的美,体会到美的本质、美的真谛。  相似文献   

12.
环境美、生活美、和谐美,是美丽乡村的“美丽内涵”。遵循其内部规律,巴渝大地正在建设美丽乡村。在这场“美丽变化”中,各种喜悦精彩纷呈。美丽事业,美不胜收。  相似文献   

13.
古诗词翻译重在传递原文的“意美”、“音美”和“形美”。笔者拟以林语堂的“美”的标准和许渊冲的“三美”论为指导,从“音”、“形”、“意”三个方面来赏析他们的翻译名篇《声声慢》,探讨二人是如何将原文的“美”用英语的形式再现出来的。  相似文献   

14.
山东,作为一个经济强省和文化大省已经奏出了华丽乐章,而体育事业同时也弹响着强力音符——全民健身之潮激流涌动,体育产业规模与品牌进步升华,竞技赛事更加光彩夺目… 应该说,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秉承着“更高、更快、更强”精神理念,人们看到,每一次体育盛会都是力与美、拼搏与超越的大舞台。在世界大赛上,山东健儿身影频现。  相似文献   

15.
2012年2月,在NBA赛场上,美籍华裔球员林书豪以12天7场比赛场均24.4分9.1次助攻的耀眼数据刮起了一阵席卷全球的“Lin-sanity”。虽然,林书豪现在作为火箭的球员没有了当初那份疯狂,但他仍以场均12.4分2.7个篮板4.2次助攻的的稳定表现帮助着球队。那么我们是否要反思一下,我国为什么没有培养出一个像林书豪一样的后卫球员?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录像观察法等研究方法,从中、美篮培养模式和选拔标准、运动员自身素质、国家文化差异等几个方面进行比较和总结。为我国更好的培养出优秀的篮球运动员提供些许参考。  相似文献   

16.
徐士博 《理论观察》2008,(1):134-136
徐志摩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他的诗歌独具艺术美,徐志摩善于诗歌意境的创造。在意象深化和升华的基础上,徐志摩诗歌的意境渗透着复叠美,轻柔美,动态美,朦胧美。诗人在创造意境的同时,也十分注重情感与性灵的抒发,并借此来展现自身的内心世界。徐志摩用充满旋律性节奏感的形式与文字符号来展现他的精神世界。徐志摩诗歌的艺术美就在于他将意境、意象、性灵、韵律共同组成的诗歌整体之中,这使他的诗歌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7.
谢巧鸽 《魅力中国》2013,(14):244-244
美术教育是一门艺术教育。小学美术教育的目的,是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和“术”的教育。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美术教育,既使其掌握基本知识,能认识和欣赏美,又掌握基本的技能技巧,能够表现美和创造美。如何上好小学美术课呢?  相似文献   

18.
科学发展,这与政治美学家吴官正的“大而强,富而美”审美化发展是一致的,如果因为求发展而导致了各种丑恶的滋生,就得不偿失了。只有科学发展,才会使社会文明,民族富强、中华振兴、国家越来越美好。教育,作为未来精神竞争必夺的灵魂制高点,更应注重科学发展,以科学的眼光审视教育现状,是中国教育改革的必由之途。  相似文献   

19.
康晓民 《魅力中国》2014,(4):266-266
当今语文教育中的人文情感的教育地位大大提升,而人文教育本身又应注重文学作品的审美教育,我们应重视文学作品的审美特质,强化学生审美意识的培养。综合概括来说教材文学作品所蕴含的美包括形式之美,形象之荑,风格之美,主要三种形式。他们在文学作品中各自起到不同的作用.提升我们每个人的人文素养,给人以心灵的愉悦从而获得一种不可言语的精神享受,还可使我们的情感得到宣泄与升华。同时也是一个思想上受熏陶、受教育的过程,面对文学作品中出现的善与恶、真与假、美与丑、读者总是与自己生活,思想相对比,从而唤起心中的是非感与道德感,从而使心灵得到净化,人格变的高尚,思想境界获得提升,人也在一定意义上变为新人。  相似文献   

20.
钟如平 《魅力中国》2013,(32):378-378,370
语文教学改革的紧迫任务是追求素质教育的目标。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是相辅相成的,它们共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美育作为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之一。在促进人的个性的全面充分的发展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语文的素质教育应是:学生在学习运用语言文字的同时,还要接受知识的传授、道德的培养和美育的渗透。本文在对美育与教育、美育与语文教学的关系的理解认识的基础上,结合中学语文教材的特点和语文教学的实际,从“语言美”、“情节美”、“形象美”、“感情美”、“意境美”、“蕴含美”、“自然美”等几个方面提出了“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美育渗透的方法”。文章力求通过语文课堂教学,正确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挖掘、去采撷、去感受生活中的美,引导学生在美的探求中得到美的享受,受到美的熏陶。并激起他们对于丑的憎恶,从而净化学生的心灵,提高他们的审美意识,培养他们正确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人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