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009年上半年,我国经济领域存在货币信贷快速增长与经济增长明显减缓、CPI连续走低与股市大幅上涨的双背离现象,一个可能的原因是贷款资金流入股票市场.我们利用2005年1月至2009年6月住户部门和企业部门的贷款数据以及上证综合指数月度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流入股市的信贷资金为个人消费贷款、企业票据融资和企业中长期贷款;(2)2009年上半年流入股市的贷款资金规模约为1954亿元.  相似文献   

2.
一、境外投机资本"坐庄"操纵是我国股市风险加剧的主要原因 在全球流动性过剩的宏观背景下,有一股以境外投机资本为主导的市场投机力量,通过多种渠道进入我国境内,凭借其强大资金实力和投机手段,"坐庄"操纵股市,部分地致使我国股市脱离实体经济运行,出现非理性繁荣,市场风险加速积聚.  相似文献   

3.
股票市场是否对货币需求产生正向影响,需要从商业银行会计核算角度考察流入股票市场的资金是否引起了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只有银行资金流入股市并引起股市上涨,才能判定股票市场与货币需求呈正相关,否则为不相关或负相关。2001年6月之前股票市场实际减少了货币需求,2001年6月后两者关系无法定论。根据股价指数、股票交易金额、股票市值与货币需求实证的系数符号判断股票市场与货币需求的关系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4.
金融     
《房地产导刊》2010,(11):19-19
地产股"逆政"飙升 自二次调控以来,中国股市竟进入明显上升通道,A股市场连续8个交易日上涨,上证指数再创近五个多月以来的收市新高。截至10月20日,沪指受加息影响,仍站在3000点之上。分析认为,各地相继出台的"楼市限购令"引发市场投资资金转向、热钱流入带来的流动性充裕以及"十二五"规划蓝图带来的产业前景等因素,是此轮股市上涨的重要推手。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大量境外热钱通过各种方式流入我国,主要流入对象是国内房地产市场、股市、债市和期货市场等资本市场,最终目标是获取高额利润。境外热钱异常流动对我国货币政策的稳健实施产生很大冲击。本文分析了热钱的进入渠道,盈利模式以及对货+币政策的冲击,从而针对相应的问题,采取不同的措施规避热钱流入引发的风险。  相似文献   

6.
通过借鉴他人研究成果,对传统计算热钱的方法进行了系数调整,估算了1999年1月到2009年6月出入我国热钱的月度数据,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热钱对股指和新开户数的VAR模型和VECM模型,对进入我国的热钱与股指以及新开户数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研究结论认为,上证指数的上涨虽然导致国际热钱显著流入了股市,但热钱流入股市后却没有对股指产生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7.
左农 《东南置业》2007,(6):22-23
一、资金只会越来越充裕 经济学家的专业术语是“流动性过剩”,直自来说,就是未来数年热线/余钱/杂钱等各类资金会进一步流入股市与楼市,原因如下:  相似文献   

8.
张文 《数据》2004,(11):26-26
流动资金匮乏、融资困难 调查显示,北京市非公经济企业融资渠道狭窄,流动资金主要来源是企业自有资金和银行贷款.而由于手续繁复、操作时间长、银行对企业还贷能力信心不足、企业还贷压力大等原因,银行贷款虽是非公企业流动资金的主要来源渠道,但其在流动资金构成中所占比例较小,实际上自有资金仍是非公企业流动资金的主要支撑力量.  相似文献   

9.
刘玮 《数据》2006,(2):58-59
股市:红杏枝头春意闹经历了长达4年的调整之后,中国股市在新年伊始的表现重新给予了投资者信心。上证综指不但轻松攀上1200点,更是一举突破去年9月1223的高点。从市场表现来看,场外增量资金的进入是推动股市上升的主要原因,而G股和已进入股改程序的准G股则是推动本轮上升的主力  相似文献   

10.
浅议热钱流入与我国外汇储备激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外汇储备不断激增的背后,热钱的流入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原因。文章对热钱流入的原因、规模和进入渠道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1.
股市具有巨大的风险,想在股市赢利则必须有一套自己的赢利模式。每个赢家都有自己的方法而且皆有不同,这也是股市拥有巨大魅力的原因之一。中国的股市做多不做空,所以,只有在股票处于上涨时才有得赚。逆大盘下跌而上涨的强势个股的也存在,可是大家更应该关心的是风险、是自己资金的安全,顺应大盘上涨而动是较好的操作法则。  相似文献   

12.
上证指数从2005年6月6日的最低点998.23到2006年5月16日的近期最高1678.60点,上涨了68.16%,创自2004年4月21日来的新高。此次行情是在股改顺利进行,投资者预期稳定的情况下,新进资金大举推动形成的。如果不考虑去年下半年的盘整,股市实际上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内上涨了60%,而且出现了量价齐升的火爆场面。巨大的财富效应吸引着投资者纷纷入场,最多一天的开户量超过5万。股改的顺利完成应该不成问题,IPO已经开闸,好像中国股市从此万事大吉,专家和投资者都在欢呼证券市场一个新的时代的到来。中国证券市场真的从此可以进入一个新时代吗?笔者对…  相似文献   

13.
股市六大怪     
我国股市有六大怪. 第一怪,只说股市上涨的坏处,不说股市下跌的害处.我国股市十年来几经跌宕起伏,应该说这是正常现象.但是每当股市出现连续上涨或突然暴涨时,舆论就尽数其危害,很及时地指出那是泡沫经济,是过度投机,是大户操纵市场,是违规资金入市,是媒体推波助澜,误导股民……,这些说法不能说有错,甚至可以说是十分正确的.这种评价,一是很及时,二是说话或发表文章的级别层次很高,三是语调强硬,而且惩处也及时和严厉.应该说这些都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4.
一、目前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单一 (一)间接融资渠道不流畅 由于中小企业自身底子薄、自有资金少,民间融资等各种融资渠道又不大通畅,因此资金的主要来源仍然是金融机构。但由于各种原因使得这一主要渠道也不流畅。  相似文献   

15.
资讯     
《经营者》2007,(1)
【关注】沪指突破历史最高点2006年12月14日股市继续上涨,上证综合指数于13:41突破2245.44点,为中国股市创立16年以来的历史最高。全天上证综指最高达到2250.32点,收盘于2249.11点,涨25.66点或1.15%,深圳成指收于6044.28点,涨71.80点或1.20%,两市成交额合计485亿元。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的顺利推进,A股市场从2005年底开始逐渐走强,2006年股市经历一次波澜壮阔的大牛市,用一年时间即收复4年的跌幅,全年涨幅为亚洲第二(第一为越南股市)。除了股权分置改革之外,上市公司业绩好转、人民币升值和市场资金充裕都是今年大牛市的重要原因。【动态】柯…  相似文献   

16.
我有一个顽固的想法,就是投资者并不因股市而富,而是因有了钱才去股市博弈。资金的特性就是它也会到处乱窜。日下股市不好,资金主要有两个流窜方向:房地产和教育。 投资教育是个好办法。美国的不少家长为孩子预付学费。这种办法比较好,可以稳操胜券,因为学费上涨远高于通货膨胀上涨的平均指数,通常是后者的一倍。但投资教育还是有麻烦,一是子女可能考  相似文献   

17.
<正>2015年以来我国金融杠杆率急速上升,资金"脱实向虚"严重,金融进入实体经济渠道不畅,资产泡沫快速显现,大量的高杠杆资金扰乱经济秩序,并产生了2015年股市牛市与股灾并存、一线城市房价急剧上涨、多家保险公司利用高杠杆资金"野蛮人入侵"上市公司等事件,金融风险快  相似文献   

18.
基金的净资金流为申购资金流入减去赎回资金流出的剩余。净资金流代表的是投资者申购和赎回资金相互抵消的结果,无法反应基金的资金流入和流出过程。为了全面检查基金投资者面临基金业绩时所作出的申购决策和赎回决策,以我国2005—2014年偏股型开放式基金为样本,将投资者行为区分为申购行为和赎回行为,系统检查"牛"、"熊"市下投资者的申购资金流入和赎回资金流出与基金业绩的关系,结果发现:(1)基金的申购量和赎回量均与基金的业绩表现显著正相关;(2)已有研究所发现的"赎回异象"在整体上并不存在,基金的业绩表现与基金的净流入正相关;(3)在不同股市周期,投资者的行为表现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在"牛市"投资者倾向于"追逐业绩",而在"熊市"则更倾向于"忽略业绩"。  相似文献   

19.
资讯     
观点: 梁定邦:我国资本市场将出现两个转变 中国证监会首席顾问梁定邦说,中国未来5年将保持7%的经济增长、机构投资将继续增长,金融服务业的兼并以及建立“一站式”服务等积极的改革措施,都将有利于促进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和两个转变:即主要的融资渠道将由银行转移到资本市场,融资范围重心将由国际市场转移到本土市场。 金融改革的短期目标是挤出股市银行资金和泡沫 国内部分银行信贷资金直接或间接进入股市,企业不愿投资实业,造成整体投资不振。股市泡沫已形成、金融资产膨胀,但有关部门打压股市的政策却充满矛盾,造成股市暴…  相似文献   

20.
2014年末,股指重新站上3000点,坐在跷跷板另一头的P2P平台日子不好过。这个曾经凭借高收益一度火爆的平台似乎瞬间进入严冬。11月份,全国P2P总成交量达313.24亿元,环比增长16.72%,创历史新高。但进入12月之后,一些平台交易量直线下降,个别平台甚至出现资金流出大于流入的情况。P2P和股市此消彼长是由于它们的投资者具有很高的重合性,都是为获得更高收益不惜冒一定风险的人。股市转牛,70%至80%的P2P投资者撤回资金投入股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