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三卷中,在揭示资本主义剩余价值规律及其外化形式的同时,也揭示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技术进步的内在机理和实现机制。他认为,市场路径下技术进步是在“技术和生产方法创新--应用--推广--再创新……”链不断运行的过程中实现,即个别资本家在超额利润的内在动力和竞争压力驱使下运用新技术和新方法;在竞争的强制规律作用下,新技术和新方法推广至全社会;在平均利润机制作用下个别资本家的超额利  相似文献   

2.
超额剩余价值从哪里来是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中一个重大问题。很多学者坚定地认为,先进企业的超额剩余价值只能来自于落后的企业,而且这些"转移论"学者似乎给出了强有力的证明。对"转移论"进行一般化证明发现,他们将均衡结果作为过渡过程来分析,因而本末倒置了。一旦将超额剩余价值问题引入时标,动态化分析超额剩余价值产生的过渡过程,我们就能得出超额剩余价值是先进企业创造出来的结论。  相似文献   

3.
《经济师》2019,(1)
当今时代,企业越来越依靠科技不断创新、管理方式不断改善等手段不断追逐超额剩余价值。文章以制造业为例探讨超额剩余价值的动力机制。在界定相关概念和文献综述的基础上,为阐述动力机制循环往复的客观过程,运用了相关模型描述企业内部超额剩余价值形成的动力产生、方法实施、目标实现、效应循环四个阶段性环节,并从超额剩余价值形成机理的科技支持系统和外部机制两个方面对超额剩余价值形成机理作进一步解说。  相似文献   

4.
认为超额剩余价值或超额利润来源于先进非劳动生产要素的观点,是从根本上违背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为超额剩余价值或超额利润来源于先进企业劳动生产力高的劳动的观点,同样违背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点。正确认识和理解个别企业率先提高劳动生产力所取得的超额剩余价值或超额利润的来源问题,是能否坚持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基本点的关键问题之一,也是《资本论》教学与研究中的难点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5.
超额剩余价值的实质及其来源问题,是马克思全部剩余价值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建立在劳动价值论与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学说的基础之上的。马克思在揭示出价值是抽象劳动的凝结,价值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以及剩余价值只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时劳动的凝结,价值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以及剩余价值只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时 间的凝结.只是物化的剩余劳动等原理之后,进一步阐明超额剩余价值是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它是采用先进技术的资本家无偿占有的由雇佣工人的抽象劳动创造的比采用社会平均技术的资本家所多得到的那一部分剩余价值。  相似文献   

6.
信息劳动创造价值,如何在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视角下研究信息商品增值是一个新的研究课题。信息劳动是复杂劳动,创建期投入巨大,一些信息商品具有独特形式。将信息生产的不同时期的区分引入复杂的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的研究:信息商品创建期和扩大生产期都属于生产过程,在生产中获得价值增殖的潜力,而通过流通过程,创造出巨大数量的消费受众,从而实现了剩余价值的获得。巨大的规模投资、极高的技术门槛和政府政策保护使信息企业获得超额剩余价值。  相似文献   

7.
按照国际价值进行交换,剩余价值从劳动生产率低的国家向劳动生产率高的国家转移。纳入剩余价值国际转移的马克思经济增长理论表明,剩余价值国际转移率对经济增长有正效应,若不考虑剩余价值率与资本有机构成的影响,一国的技术越先进,劳动生产率越高,从而剩余价值国际转移率越高,该国的经济增速就越快。经济高质量增长的关键在于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坚持创新发展,必将使我国的技术水平和劳动生产率实现大幅跃升,发达国家利用技术优势转移我国剩余价值的现象将得到遏制。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引领下,依靠技术创新驱动的经济高质量增长,有利于弱化剩余价值国际转移,推动世界经济联动增长。  相似文献   

8.
伟大革命导师马克思的《资本论》是一部鸿篇巨著。在其著作中,马克思以自己的两个伟大发现之一——剩余价值理论为基础,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科学、深入的研究分析。虽然马克思研究的立足点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时期,把目光放在了产业经济领域,但他的理论在今天仍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科学技术是否创造价值的问题上,我们坚持科学技术创造价值的观点。为了避开各种无关变量因素的干扰而在一种相对纯化的语境中分析这一问题,笔者选取了一个独特的角度,这就是相对剩余价值的典型形式超额剩余价值,因为超额剩余价值是企业采用科学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直接结果。一、采用科学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商品生产过程是否实现了价值再增值相对剩余价值是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应地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所获得的剩余价值,它以缩短必要劳动时间为前提。超额剩余价值是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是个别企业采用先进科学技术提高…  相似文献   

10.
产业技术结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产业技术结构的基本单元出发,运用系统科学等方法,分析产业技术的相干性与构成性,产业技术进步形成以及推动产业技术发展与结构变迁的动力体系,对加快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劳动生产力和单位商品的价值量成反比,是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最重要的、最基础的,同时也是最抽象的命题.在《资本论》的阐述中,价值转化为市场价值,是从抽象上升到具体方法的具体体现.在市场价值这个层次上,超额剩余价值就失去了其自身与本企业劳动的联系.此时,超额剩余价值有两个来源:一是由于个别企业的剩余劳动时间延长所带来的剩余价值的增加;二是来自于同一部门内部其他企业的价值转移.但随着竞争从同一部门内转移到不同部门之间后,市场价值也随之转化为生产价格.在这一阶段超额剩余价值来源于社会总剩余劳动,具体表现为不同生产部门之间的价值转移.而“成正比”理论的错误就在于混淆了价值规律的不同理论层次.  相似文献   

12.
在传统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中,把提高劳动强度作为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加以论述。这一观点直到今天仍被当做马克思经济学原理在许多统编教材中延用。其实这是对马克思有关论述的误解。马克思认为,提高劳动强度是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而非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  相似文献   

13.
学术界关于超额利润的不同类型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仍未形成统一认识.剩余价值、利润与超额利润有不同的界定标准.对超额利润的不同认识,根源在于不同界定标准,应将标准统一为“按商品价值出售”;超额剩余价值和级差地租都只是超额利润,而不是剩余价值,其本质是虚假的社会价值;绝对地租只是剩余价值,而不是超额利润,转化为绝对地租的超额剩余价值,才是真正意义的超额剩余价值.  相似文献   

14.
超额剩余价值是一个与相对剩余价值既相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辩证认识二者的差异性,能为新时代界定劳动收入和资本收入的合理边界,坚持按劳分配原则,完善按要素分配的体制机制提供理论依据。超额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两个概念存在一定差异。资本占有相对剩余价值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非常有限,不应当归资本占有,而应当转换为劳动者的收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占有超额剩余价值,有利于激励创新、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和促进经济发展;只有不断完善按要素分配体制机制,才有可能保障资本贡献归资本所有者所得。提高劳动者的收入水平和共享发展的能力,能够增强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只有坚持按劳分配原则,才能保证劳动贡献归劳动者所得。对超额剩余价值理论的深化认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5.
科学技术不能直接创造价值,但它可以在一定历史时期间接影响价值创造。科学技术影响价值创造缘于超额剩余价值的两个源泉:一定时期内使部分劳动复杂化进而产生“绝对”超额剩余价值,使不同部门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实现程度不等,进而产生“相对”超额剩余价值。  相似文献   

16.
本文用数学方法将剩余价值理论形式化。先提出基本模型,再通过其变形与扩展,演化出绝对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及计时工资一般规律一系列模型,形式化使剩余价值理论有个统一框架,也使之更精确,还可发现被忽略的一些细节。  相似文献   

17.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这个问题的解决是马克思著作的划时代的功绩。它使社会主义者早先象资产阶级经济学者一样在深沉的黑暗中摸索的经济领域,得到了明亮的阳光的照耀。科学的社会主义就是从此开始:以此为中心发展起来的。”(《马思远集》卷三,第243页)长期以来,我们恰恰在这个有关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生命的要害问题上,犯了书本教条主义,把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视为资本主义特有的经济范畴,剩余价值不叫剩余价值.叫劳动剩余,利润、剩余劳动价值,并长期成为禁区,这在客观上就是把马克思经济理论“封锁”起来…  相似文献   

18.
在马克思那里,商业劳动和产业劳动在性质上是截然不同的,后者同生产的社会形式无关,属于生产商品和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劳动;而前者则由生产的社会形式所决定,属于实现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劳动。在流通领域进行的商品储备和储备劳动,兼具产业劳动和商业劳动的性质和特点,因而是一种具有二重性的流通劳动。作为有待出售商品的储备和储备劳动,是一种商业劳动,不会把价值和剩余价值追加到商品上;而作为有待购买商品的储备和储备劳动,则是一种产业劳动,要追加价值和剩余价值。将一切商品储备和储备劳动都看成是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劳动,同时又把它们全部归并到商业劳动中,这在理论上是一种悖论,且有悖于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基本观点和立场。  相似文献   

19.
尹吉成  于春明 《经济师》2001,23(10):34-36
如何科学地认识剩余价值的属性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问题。文章以马克思的《资本论》为依据 ,通过对剩余价值产生和存在根源的考察 ,以及对马克思关于剩余价值一般和剩余价值个别理论内涵的揭示 ,科学地说明了剩余价值既不姓“资”也不姓“社” ,社会主义经济中也存在剩余价值。肯定剩余价值在社会主义社会应有的地位 ,有利于提高社会主义经济效益 ,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阐述的剩余价值理论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剩余价值生产理论,二是剩余价值实现理论,三是剩余价值分配理论。这套理论实际上隐含着一个假设条件,即剩余价值理论是建立在企业总是盈利的情况下,亦即资本家榨取工人的全部剩余产品一定能转化成剩余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