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就业的区域差异与动态效应——基于动态面板数据模型的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以及人口最多的国家,就业率高低一直是政府十分关注的宏观经济指标,并且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增加就业是我国政府外资政策的直接目标之一。本文以我国各个省市区作为横截面单元,利用各横截面单元1988~2005年的样本组成面板数据,进而建立动态面板数据模型来考察FDI对我国不同地区就业的影响。结果表明,FDI对我国不同地区的影响有显著差异。对东部地区而言,FDI对就业有显著的替代效应,而对中、西部地区则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2.
以我国东、中、西部地区作为横截面单元,利用1992~2010年的样本组成面板数据,建立面板数据模型来考察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不同区域的就业效应。经比较研究发现,在外资的就业数量效应上,东部优于中、西部地区。 相似文献
3.
本文采用以门槛回归为代表的非线性计量经济学理论,在构建动态面板门槛回归模型的基础上,以知识产权保护水平为门槛变量,实证FDI技术溢出对区域创新能力差异的影响。研究发现,在控制其他变量的基础上,FDI技术溢出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显著存在基于知识产权保护水平的"双门槛效应",区域间创新能力的差异非常明显;区域只有跨越相应的知识产权保护水平门槛,FDI技术溢出才能有效地促进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4.
5.
中国是最大的外资流入国,外资对中国区域经济的影响不容忽视。文章利用中国统计年鉴1995年~2004年的面板数据对外商直接投资(FDI)如何影响中国区域经济进行研究。在比较了三种估计面板数据的模型后,我们选取了针对本文最优的随机效应模型结果进行解释。实证结果表明,外商直接投资实际利用额与中国区域经济水平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实际情况恰恰是FDI投资是不均衡的,这部分导致了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进而也导致了区域创新能力的不同。因此,可以考虑相关政策的倾斜,使得FDI的整体效用达到最优。 相似文献
6.
外商直接投资、溢出效应与内生经济增长——基于动态面板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分析FDI企业在东道国直接生产经营活动和由FDI企业引致的进口增加所带来的国际知识的溢出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并对1994~2008年的29个省份的经验数据进行了经验分析,结果表明:外商直接投资的技术溢出效应,特别是通过FDI企业在当地从事生产活动带来的技术溢出效应并不明显;FDI渠道传递的外国R&D对一个地区的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必须与该地区的吸收能力相结合,才能发挥相应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企业经济》2017,(1):187-192
区域异质性条件下FDI对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效应显著。本文依据2004-2014年长江经济带地区的各项经济指标,将其自主创新能力划分为高自主创新能力地区与低自主创新能力地区,实证分析了区域异质性条件下FDI对长江经济带各区域的自主创新产出规模与层次的影响,研究表明:FDI对于高自主创新能力区域的产出规模有显著促进作用,同时能够提升低自主创新能力区域的产出规模和层次。根据研究结果,本文提出了改善区域投资配套条件和促进FDI技术溢出的各项措施,即当前对FDI的利用需要实现从"扩大FDI引入规模"向"发挥FDI的技术转移效应"转变,实现从"主要依赖技术引进"向"坚持自主创新为主"转变,实现从"强调人才引进"到"坚持人才引进与智力积累并行"转变,实现从"引进来为主"到"引进来与走出去并举"转变。 相似文献
8.
本文将江苏省13个地市分别进行当地吸收的FDI以及国内投资与其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分析发现单位FDI、国内投资对经济增长影响不一。同时,FDI与国内投资在各地享受的投资待遇、优惠也存在差异,这构成了这两种资金的环境成本。将投资带来的收益与其成本相对比,我们可以更加直观的额了解到,FDI和国内投资,究竟哪项投资更加值得政府的扶持。 相似文献
9.
本文运用2007—2017年中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通过动态面板模型实证分析外商直接投资(IFDI)和对外直接投资(OFDI)对产业结构的优化效应及区域表现差异,并构建金融发展水平综合指数,分析区域金融发展水平对IFDI和OFDI产业结构优化效应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中国IFDI和OFDI对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二者的交互作用却对产业结构优化产生一定的阻碍作用,而且金融发展水平是影响IFDI和OFDI产业结构优化效应的重要因素。因此,在高质量“引进来”和高水平“走出去”战略实践过程中,各地政府应注重二者的协调发展,全面提升区域金融综合发展水平,加强IFDI、OFDI对产业结构优化的优化效果 相似文献
10.
11.
FDI、环境规制与技术进步——基于中国省级数据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利用中国30个省区市2000~2009年的数据考查FDI技术溢出效应、环境规制强度对工业技术进步的影响,同时估算了环境规制强度对FDI溢出效应的工业技术进步边际效应的影响,结果发现FDI溢出效应阻碍了各地区工业技术的进步,加强环境规制有利于各地区工业技术进步,而且环境规制对促进FDI溢出的边际效应存在显著影响。另外通过对各地区工业进行国有企业、私营企业以及"三资"企业分组后,发现环境规制强度对促进技术进步、FDI溢出存在异质性影响。 相似文献
12.
研究目标:构建营商环境综合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以此揭示中国营商环境综合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及动态演变规律。研究方法:熵权法、整体与维度分析法、核密度估计法、Dagum基尼系数、全局和局部莫兰指数、Markov链转移概率矩阵。研究发现:2008~2018年中国营商环境综合发展水平整体处于优化上升趋势,但优化进程较慢,内部指标发展不均衡,发展水平等级转移乏力;四大地区存在明显的空间非均衡分布特征,发展水平较好为东部地区;东北地区先后被中西部地区超越;中国营商环境综合发展水平存在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其中绝对差异在扩大,而相对差异总体上在缩小,地区间差异是造成中国营商环境综合发展水平空间非均衡的主要原因;中国营商环境综合发展水平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关系,不同类型的集聚模式较为稳定。研究创新:基于营商开展环境和营商生活环境两个维度构建中国营商环境综合发展水平指标体系,分别从整体、分维度、绝对差异、相对差异、空间相关性和等级转移概率等角度全面分析中国营商环境综合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以及动态演变趋势。研究价值:从营商开展环境和营商生活环境两个角度评估中国营商环境存在的现状问题,为未来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 相似文献
13.
文章运用Panel Data的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及误差修正模型对我国东、中、西部三个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和能源消费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三个地区的GDP和能源消费之间都存在长期协整关系。通过进一步的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发现:在5%显著性水平下,东部地区存在由能源消费到GDP单向的短期因果关系,西部地区短期内则存在能源消费与GDP的双向因果关系。不仅如此,长期来看,西部地区存在由GDP到能源消费的单向因果关系,中部地区的检验结果不同于东部和中部地区,无论是在长期还是短期,中部地区的GDP和能源消费之间不存在任何长期或短期的因果关系。最后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中国自主创新与区域经济增长——基于1998~2007年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基于区域自主创新系统视角,通过因素分析法提取八个区域自主创新主成分进行统计分析并建立面板数据计量模型。研究发现,各地区自主创新资源投入水平差距显著,经济发达地区在自主创新资源投入上拥有比较优势。自主创新人才实现能力、自主创新价值实现能力和自主创新支撑发展能力与地区生产总值呈负相关关系。自主创新支撑发展能力、自主创新辐射能力、自主创新网络能力对区域高技术产业发展产生显著正向影响。因此,在平衡区域间自主创新资源投入的同时,还要兼顾创新人才实现能力、创新价值实现能力和创新支撑发展能力的不断增强。 相似文献
15.
参与不同形式外包对中国劳动力就业动态效应的经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基于投入产出法,利用日本RIETI-TID数据库测算了中国1997~2008年的承接外包水平与对外发包水平,并细分不同路线和形式的外包活动,构建了动态面板模型。利用广义矩估计方法从微观角度检验了外包对我国主要产业就业的动态效应。结果表明:总体上对外发包和承接外包均会对长期就业水平有积极影响,其中对外发包作用更大;制造业中,尽管承接加工品、零配件和资本品对长期就业的影响系数为负,但可以通过产出的扩大间接正向拉动就业;相对于对外发包的显著影响,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和消费品出口行为对长期就业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6.
文章在回顾北京市大兴区土地非农化进程的基础上.利用Panel data建立固定效应模型,对城郊土地非农化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得出:工业化和城市化是推动经济发迭地区域郊土地非农化的主要因素,但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土地规模经营;外商投资刺激了土地非农化进程,且对土地规模经营具有负面影响;建筑业和房地产行业是土地非农化直接的推动力量;第二产业劳动力增加导致耕地面积减少,但未产生预期的土地规模经营效应;农业经营状况对发迭地区城郊农民的非农化决策产生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技术进步的就业效应与技术进步路线的选择——基于1990~2005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结合1990~2005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运用DEA方法测算了各省历年的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用以度量广义技术进步,并对技术进步的就业效应以及不同技术进步路线与就业增长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虽然技术进步有助于三次产业间就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但实证结果显示现阶段技术进步对中国就业增长产生了不利影响;虽然这并不意味着政府促进技术进步的举措就不利于实现就业的增长,但通过促进教育和培训事业的发展、鼓励科技创新等手段,政府促进技术进步的政策取向可以在不同程度上促进就业的增长,可以抑制技术进步对就业增长的挤出作用。 相似文献
18.
研究目标:测算2010~2019年中国乡村振兴水平,分析各区各省乡村振兴水平的时空分异特征、区域差异、分布动态演进及空间相关性。研究方法:熵权法、描述统计法、Dagum基尼系数、Kernel密度估计、Moran’s I。研究发现:中国乡村振兴水平整体上偏低但呈递增态势,四大区域中东部遥遥领先,中部、东北部和西部均在全国均值之下,乡村振兴五个一级指标中,生态宜居得分最高,产业兴旺其次,后依次为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和乡风文明;乡村振兴水平存在总体差异但不严峻,总体差异主要源于由生态宜居和生活富裕差异所导致的区域间差异;各区各省份乡村振兴水平绝对差异正在逐步缩小,并无出现极化现象和收敛现象;乡村振兴水平存在鲜明的空间集聚现象,东部主要落在第I象限的高值集聚区,中部、东北、西部大部分落在第Ⅲ象限低值集聚区,其中有6个省份发生跃迁。研究创新:以政策依据、理论依据、现实依据构建了包含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指标体系,全面地从时空分异特征、区域差异、分布动态演进及空间相关性进行系统性分析。研究价值:全面、客观、真实地反映了中国乡村振兴水平,廓清各区各省份优势和短板,为巩固拓展... 相似文献
19.
商品住宅价格上涨过快的现象,引起了广泛关注.探寻商品住宅价格上涨的作用机理显得非常重要.利用面板数据模型,对西部7个中心城市2002-2008年的商品住宅平均价格的实证研究表明:西部中心城市商品住宅价格形成过程中,起到显著作用的有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商品住宅竣工面积和国内生产总值三个主要动力因素. 相似文献
20.
基于面板协整方法的外资与外贸关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利用近年来最新发展起来的面板单位根及面板协整时间序列方法,对外资与中国外贸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与以往研究中普遍采用的单一截面时序分析方法相比,基于面板数据的时序方法不仅增加了数据自由度,而且综合了截面间信息,因而检验结果具有更高的势(power)值和稳健性。检验结果表明,外资与中国外贸之间存在着较为明显的互补关系。最后,本文对形成这一结果的原因作了简要说明,并指出了该结论对于政策制定的重要含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