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当下,部分乡村教师在城乡张力挤压中产生了身份认同危机。向往城市但却囿于"乡村人、差教师"等标签而难以融入城市生活,因不想留在乡村而与乡土人情文化有了距离和区隔。这种身陷城乡张力的身份认同危机对乡村教育质量的提升、乡村学生的成长发展以及教师自身的专业提升都在客观上产生了阻碍。检视乡村教师在城乡张力间彷徨的原因,重塑乡村教师的知识精英身份、提供多样化的物质基础保障以及强化他们对乡村教职和乡土文化的价值认同是应对乡村教师身份认同危机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2.
乡土文化是中国深厚文化的根基,是它特有的文化传统、人文精神、想象力、乡土情怀与审美理想孕育了几千来的中华文明。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国乡村的巨变给当前乡土作家的创作带来很大的影响,现实中的故乡对于贾平凹已显得很陌生,因为对他来讲,故乡是以父母的存在而存在的。论文从《秦腔》的叙事模式出发,通过对它的文本分析来说明作者写《秦腔》的目的,及他如何看待自己以往和今后的乡土小说写作,并进而通过当前作家对乡土文化的传承来预测乡土文学的未来与前景。对传统乡村、经典农民的眷恋、回顾,可能仍会对作家产生强烈的吸引力,而这也是他们巨大的创作原动力。  相似文献   

3.
乡土意识是指个体基于自身经验对乡土文化自觉、能动的反映,具体表现为乡土感知意识、文化坚守意识、朴实求真意识和同乡凝聚意识。它是农村教师保存教育本真价值的重要依靠,也是新农村建设的力量支撑。受城镇化和多元文化影响,农村教师乡土经验感知趋于模糊,乡土文化情结有所动摇,乡土教学意蕴相对弱化,师生乡土纽带作用虚化。通过自我审视、中正态度、求真求实、复归人师等措施来促其乡土意识的养成与深化。  相似文献   

4.
每一位从农村出来的作家的作品往往少不了对家乡的描写,贾平凹正是其中极具代表性的一位作家,他创作了一系列反映家乡问题的作品。论文以《秦腔》为例,从对土地沦丧的焦虑、对传统文化消失的焦虑以及对伦理道德崩坏的焦虑三个角度,探讨贾平凹小说中的乡土意识。  相似文献   

5.
乡土情结是中国人身上具有的一种"特殊烙印",从流传到今天的文学作品中可以充分地反映出来。中国人的乡土情结受农耕文化和儒家思想影响深重,在今天这样一个节奏飞快的时代,仍然是一份值得珍惜的"瑰宝",并且,要将它自觉融入和谐家园的构建之中,为我们的时代增添特别的"符号"。  相似文献   

6.
在生态文明和美学经济驱动的背景下,旅游者对乡村旅游审美体验和精神满足提出更高要求。从景观审美的视角分析乡村景观的审美特征,并从建立系统认识、感悟生存智慧、传承乡土文化、感受生存动力、解读地域文化等方面进一步剖析乡村旅游的审美本质,为促进乡村旅游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7.
乡村景观特色营造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快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中,乡村景观规划显得尤为迫切。本文从乡村景观的概念入手,从政治、经济、文化、价值观等诸多方面的影响,来研究传统乡村景观特色的形成,并通过对乡村景观特色形成因素的分析,挖掘出乡土园林的根,进而探求现阶段致力营造乡村景观特色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8.
作为一个从农村中走出的作家,刘震云一直试图对乡土文化进行反思和批判。在他的小说中,对乡村文化中的关系、权利和历史进行了深刻而独特的思考,他所反思的是农民文化历史观中对人精神禁锢和毒害的部分,也就是乡土社会里几千年来封建传统的官本位文化和现实功利精神。  相似文献   

9.
在乡村旅游迅速发展的形势下,乡村旅游产品开发应以游客需求为中心,依据游客消费行为规律和乡土文化特色促进乡村旅游产品转型升级。文章以荔浦县乡村旅游为案例,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形式,就潜在游客对乡村旅游地的出游行为、消费偏好、决策因素等进行了分析,深入剖析不同人群对乡村旅游地的期望值和阻碍因素差异,在乡村旅游产品形式、产品结构、产业融合、特色商品、智慧运营管理模式、服务管理等方面提出荔浦县乡村旅游产品转型升级的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南屏村聚落空间的现状分析,利用乡土宗祠文化中的隐性引导功能,从视觉符号、景观小品、乡村活动和标识系统四个方面对南屏村宗祠文化空间视觉体系进行优化,以改善乡村聚落空间结构、提升乡村文化面貌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1.
云南乡村旅游地植物景观配置现状及其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提出乡村旅游地植物配置的基本原则,分析了云南乡村旅游地植物景观配置缺乏统一规划、缺少从植物景观角度提升乡村旅游地的文化及自然品味等现状,并针对现存问题提出乡村旅游地的植物配置应突显乡土特色,选取植物景观配置合理的乡村旅游地为示范区等相应解决策略和方法。  相似文献   

12.
叶广芩是中国当代文坛一位典型的具有满族文化意识的女作家。她的散文情真意切,文笔优美,颇受好评,体现出鲜明的民族心理特征和民族文化情结。这种情结主要表现在民族身份的自我认同、满族文化生活的追忆、民族传统精神的体现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3.
"乡土化"是乡村治理赖以维系的微观基础。目前,我国乡村治理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去乡土化"问题。乡镇机构改革精简了熟悉乡土人情的人员和部门,乡镇干部频繁更替导致其难以顺利开展乡村治理工作,两地化作息使乡镇干部脱离乡村土壤,大学生村官难以融入乡土社会,这些都成为影响乡村治理的重要因素。忽视乡村治理中"去乡土化"问题,将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顺利推进。  相似文献   

14.
中国乡村是中华民族承载悠久历史、保存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凝结着中国人的浓郁乡愁。浙中地区在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时,要深入挖掘乡愁文化的内涵,通过积极开展传统村落保护工作,以生态文明理念推进美丽乡村建设,重塑乡村生活意义与乡土文化价值,加强"乡愁符号"的保护与传承,创造融洽的主客交往氛围,升级"食、宿、购"等方面的旅游体验,让农民享受现代文明成果等途径建设乡愁文化,以纾解游客的乡愁。  相似文献   

15.
淡季旅游是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瓶颈。基于中国乡村旅游目的地典型代表——江西婺源的个案研究,借助ROST CM6软件网络文本分析功能,挖掘与剖析婺源游客的淡季出游行为。淡季游客画像显示:游客主要选择秋冬季出游;多数游客在婺源逗留1~3天;结伴同游、家庭共游现象比较普遍;出游方式更倾向于自助自驾。高频词排序与聚类分析表明:游客消费行为具有明显的地方依恋倾向;游客审美行为具有乡土乡愁元素情结;游客权衡取舍行为取决于对服务势能的评估。最后提出制定淡季景观提升计划,促进全域全时旅游发展;文化赋能淡季旅游发展,促进文旅深度融合与迭代;打好淡季旅游产品组合拳,培育淡季个性化出游市场等对策。  相似文献   

16.
乡土文化教育开发是对乡土文化教育实践的系统化和理论化提升,为乡土文化教育能够深入和科学的开展奠定基础。通过对乡土文化教育实践案例的梳理和提炼,乡土文化教育开发一般有"整体推进式""植根式""以点带面式"三种模式,具体流程可分为基础分析、目标定位、方案设计、实践推广等四个步骤。  相似文献   

17.
两岸乡土小说一直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中的重镇,而作为乡土小说中重要概念之一的"乡愁"却一直缺乏明确的界定和论述,大部分情况下都被理解为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模糊感觉。但实际上"乡愁"的内涵并不仅仅是对故土的人与事有所眷念那样简单,其实质是一种意识的集合体,包含着除乡恋情结外的生命意识、生存意识、人性高度和社会思考等多方面的元素。  相似文献   

18.
基于数字信息时代下乡村智慧旅游的发展现状,依据乡村智慧旅游体验的服务设计模式与设计要素,从产业协同、乡土文化、特色服务三个方面提出服务设计策略,为突破乡村智慧旅游的发展困境、提升智慧旅游服务体验提供方向和思路。  相似文献   

19.
乡村文创设计需要挖掘乡村历史文化,完善乡村文明建设,为现代化新农村建设提供充足养分。凌家滩自然村应充分挖掘村落自身的潜在价值,通过文创产品这一新兴载体,更好地将乡土文化的价值进行展现和传承。基于此,应坚持文创引导,培养乡村发展的内生能力;坚持政府领导,加强乡村发展的制度保障;坚持因地制宜,实现文旅互动和产业融合。  相似文献   

20.
知识分子的身份认同是一个不断建构的动态过程,文艺学的文化转向切合了文艺学的现实品格和实践精神,凸显了知识分子的批判者与启蒙者的身份认同,文艺学研究者应该改变依附性的传统身份认同,弱化与民众脱离的精英情结,不断进行自我批判与反思,以边缘的立场来介入中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