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红楼梦》与《荒原》在神话结构的运用中有一个极为相似的因素,即神话预言结构的使用,警幻仙姑和索梭斯特里斯太太两个人物形象分别是两部作品神话预言结构得以实现的关键因素。本文通过对两部作品中这一相似现象进行分析比较,加深对神话预言结构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王逸、朱熹从屈原本身出发,认为《九歌》是屈原在抒发自己的忠君爱国思想,而近代闻一多等学者却认为《九歌》是在赞美爱情。本文试图从读者的期待视野这一角度,并通过《山鬼》一文来分析《九歌》的主题是如何从忠君爱国转变为赞美爱情的。  相似文献   

3.
据称:荆山北麓一带流传的端公舞,是由先秦巫教祭神歌舞演变而来,是屈原《九歌》的孓遗。为此,笔者曾两次入荆山采访。但是,所搜集资料并不能证明端公舞为《九歌》余绪.而两次端公的演出,却在民俗学上反映了一种趋向,即大型传统民俗在现代文明建构中逐渐走向消亡与变异的趋向。它表现为:一是趋同化,各地民俗在官方及业余人士主持下很容易发生转移和嫁接,使民俗失去地域特点;二是艺术化,大型民俗活动的祭神、娱神功能减弱,成为带有民间色彩的纯艺术形式,从而脱离乡村,走向舞台。  相似文献   

4.
托尔金的《魔戒》作为一部奇幻神话作品满足了现代人的巨大心灵需要,他为现代人创造了神话,并且通过神话为人类救赎提供了三条路径:一是克制欲望的横行泛滥,说明机器大工业带来物质丰富的同时也放大了人类的占有欲,欲望正是堕落的根源。二是回归并尊重自然,说明与自然和谐才能达到自我救赎。三是英雄归来,小说塑造了更接近于人类本身的带着缺点的英雄,通过这些英雄的成功表达出现代人在经历创伤之后完全有自我救赎的可能。  相似文献   

5.
文章通过对《诗经》各译本、注本关于《小雅·采薇》"雨雪霏霏"之"雨"的训释的梳理,发现存有两种注法:一是注为去声,作动词;二是不注。注者将"依依""霏霏"理解为描述动态之副词,不注者将其理解为修饰静貌之形容词,由此可知二者对于"雨"之理解亦并不一致。笔者以为各译本对"雨雪霏霏"之"雨"的注解差异实质上是注者将此视为破读还是如字的理解差异,其源于《采薇》末章首四句在语义和形式上的矛盾性。从汉语史的历时角度对"杨"之语义嬗变予以梳理,进而以"杨柳"旁证"雨雪",认为"雨"应读上声,作名词。  相似文献   

6.
王岩 《大众商务》2010,(14):84-84
曹雪芹用预叙和反复间离的艺术手法,为读者带来了"接近"与"退避"并存的二元意动审美体验。在《红楼梦》中这种体验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由作品中的人物所激发出来的"接近"与"退避"的体验;一个是由于作品虚实结合的总体艺术结构所激发出来的体验。这种二元意动体验是《红楼梦》艺术魅力重要来源。  相似文献   

7.
约翰·罗纳德·鲁埃尔·托尔金的《魔戒》是奇幻文学代表作,在英美学术界的研究已相当成熟,其研究领域涵盖宗教、哲学、神话学、语文学和比较文学等。论文从《魔戒》与基督教《圣经》之间的关系入手,重点分析其叙事模式。《魔戒》巧妙而显明地运用了源自《圣经》的U型叙事模式,主要表现在正面人物起伏的命运上,同时反面人物命运则通过对U型叙事模式的魔怪式模仿来表现,即倒U型叙事模式,通过对比描写揭示出善恶冲突观,恶终究会被压制,善是万物最终的主题。  相似文献   

8.
《诗经》中的周南、召南,存诗二十五篇。对"二南"的地域问题一直为《诗经》研究者所关注,历史上对此问题的研究很多,资料浩繁。本文就此问题进行全面数量梳理,展示新时期有关"二南"地域问题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9.
在现实主义作品中的人物身上,往往可以找到神话原型的特殊表现。高尔斯华绥的《苹果树》是一部融神话于现实的爱情悲剧佳作。本文引入原型场的概念,通过生理、心理和文化三种次原型场对作品中人物、情节和情境的构建进行分析探讨,揭示了神话原型在现实主义作品中的永恒魅力。  相似文献   

10.
《夜空中银河低垂》选自施光南创作的大型历史歌剧《屈原》第五幕,本文主要从歌剧简介、结构分析、艺术形象分析、演唱分析等不同视角来诠释,通过对女主人公婵娟《夜空中银河低垂》这一经典唱段的分析,将人物深层次的内心情感以及歌剧的戏剧效果充分表现出来,为今后演唱作品起到良好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
《午夜之子》是著名印裔英国作家拉士迪的代表作,涵义丰富,文中使用了多种后现代创作技巧,其中最重要的是戏仿,拉士迪成功戏仿了多种文化背景的作品,如著名的阿拉伯民间故事集《天方夜谭》、18世纪西方古典名著《项狄传》和古代印度神话,本文逐一对其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2.
神话之于庄子不仅是任他驱遣的材料,而且更为他提供了写作时的神话思维方式:认识世界(观物)的方式和表达的方式;形成庄子神话思维的原因是商代文化的传承、楚地宗教氛围的滋养、庄子独特个性的影响和黑暗现实的激发;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作为一种外力促使了庄子对神话思维的自觉选择和运用。  相似文献   

13.
《阿拉比》是乔伊斯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中的一篇作品,这篇小说是关于一个男孩在其成长过程中经历的梦想被现实无情地击碎的故事。乔伊斯在这篇小说中运用了一种独特的"顿悟"写作技巧实现了自己的主题。  相似文献   

14.
美国文学界公认福克纳的《熊》是一部优秀的作品。福克纳通过大熊老班向人类预警,揭示出如何实现人、社会、自然和谐共处的主题。他在《熊》这部作品中把神话主题意蕴发挥到了极致,而且具有极强的象征意味。  相似文献   

15.
阿来的《格萨尔王》是全球性“重述神话”项目的参与作品,其故事原型是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传》.阿来的重述是对藏族最珍贵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不仅有极大的必要性,也有重大的意义和价值.作家在重述史诗的过程中,既有普及性的重述,以发扬藏族的传统文化;又有创新性的重述,填注了现代性的内核.而所有这些努力,都根源于阿来对于本民族文化的深沉情感,其重述的策略紧扣藏族的历史,着眼于其现状,并展望着未来.  相似文献   

16.
《城堡》是卡夫卡作品中最为重要的作品之一,其中关于"城堡"的理解历来争论不休。文章将从人的"生存状态"这一角度来阐释这一意象。  相似文献   

17.
《离骚》篇题自古以来说法众多,根据字意训诂和《离骚》文本的解读,以"遭遇种种双向的忧愁而欲摆脱之"来解释"离骚",这样符合屈原在《离骚》中表达的内心"忧愁幽思"的扰动不安和在种种双向的矛盾挣扎中选择离别作为归宿的痛苦抉择。  相似文献   

18.
托妮·莫里森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女作家。在她的作品《所罗门之歌》中莫里森运用《圣经》原型塑造了奶人这位主人公来隐喻美国黑人的归属。奶人就像《圣经》中迷失的羔羊,在"救世主"派拉特的保护下,经过一系列探寻活动,最终找到自我,回归黑人集体。这为读者研读其作品提供了一个新视角。  相似文献   

19.
神话原型批评理论的核心观点认为文学创作是对神话原型的重新组合,几乎所有文学作品都只是某一或某些约定俗成的神话原型的新的表述.从该理论出发解读《尤利西斯》,不难发现乔伊斯在创作时借用了“荷马史诗”的原型人物、原型结构和原型母题.此种借鉴把神话与现实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使得作品具备广泛的象征意义和获得一种借古讽今的效果,表现了生活在荒原之中的现代人对精神家园的艰难寻觅.  相似文献   

20.
《荀子》对于"分"这个范畴的使用贯穿始终,颇具规模。其意义在于通过"分"的明确厘定来实现"分"的良好持守,进而实现社会的有序和谐。开掘、继承、发展荀子的"分"思想,对于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推进当下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