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论政府信息公开过程中公众参与制度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众参与是协商民主理论的实现形式,是现代民主理论与实践的重要内容。政府信息公开的实施,尤其是政府信息公开范围和事项的确定,关系到知情权、隐私权等公民基本权利的保障和公共利益的实现及其相互之间的平衡。政府信息公开过程中引入公众参与制度是保护公民基本权利的需要,也是合理认定公共利益的需要。然而,综观《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规定,我们可以发现,公众参与制度在政府信息公开过程中缺失。为贯彻参与民主理论和正当法律程序原则的要求,应当在政府信息公开过程中引入公众参与制度。其具体的制度框架应当包括:建立政府信息公开听证会制度;设置独立的政府信息公开审查咨询机构。  相似文献   

2.
环保领域公众参与的思想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我国正式提出此概念是在1991年.公众参与杭州湾水环境治理既能提高公民保护杭州湾水环境的意识,也能对企业的违法排污行为进行有效的监督作用,还可以提高政府决策效率.但现实尚存的五大困境必须破解:一是公众参与缺乏法律制度层面的支持;二是环境信息公开存在三大问题;三是缺少公众参与的有效平台与渠道;四是公众参与群体分散;五是公众参与意识薄弱.因此,有必要在立法层面充分保证公众参与的权力,促进企业环境信息公开,进一步培育公众参与的意识和能力,建立杭州湾环境保护公众参与的奖励制度和多种实现形式.  相似文献   

3.
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制度是一项涵义十分丰富和值得思考的制度。现行法律也越来越重视公众参与制度的实践。经过实践的检验,我们可以发现很多问题,如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问题在环境问题和环境群体性事件面前表露无遗。本文针对这些问题作出分析并且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主要从明确公众参与环境保护主体、政府的问责机制的树立以及加强环境信息公开制度的执行等方面进行初步的论述,以期提高和完善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4.
我国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公众参与机制普遍存在环境信息公开方式单一、公众参与期过短、以简单的问卷调查完成公众参与且针对不同参与群体的调查问卷设计没有区别以及违反法律规定由环境影响评价单位组织公众参与等问题,影响了公众参与的效率。应该有针对性地解决这些实际问题以防止决策的盲目性,保证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的质量。  相似文献   

5.
我国《环境保护法》的制定、修改历经三十多年,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将于2015年1月1日起施行。在规范和制约有关环境的政府决策层面上,新《环境保护法》虽有所涉及,但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在环保主体互动的法制保障问题上,新《环境保护法》仍未能将监督责任分配给第三方主体,也没有将管制和监督关系理顺。在公众参与决策政策问题上,新《环境保护法》对公众参与和信息公开作了全面的规范,然而,对公众参与的形式和保障问题仍然没有明确规定。未来我国《环境保护法》的完善发展需要增强对政府行为的环境约束,同时加强培育第三方主体参与环境保护的监督和服务能力。  相似文献   

6.
文章依据技术-组织-环境(TOE)理论框架,基于中国87个城市2013—2018年的相关因素面板数据,运用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模型,实证分析技术、组织和环境因素对政府环境信息公开的影响,从三个不同层面为提升政府环境信息公开水平提出政策建议.研究发现,技术因素中的技术人才、组织因素中的同级政府压力、环境因素中的公众受教育水...  相似文献   

7.
信息公开的制度价值并不限于监督依法行政与保障信息获取权。以杭州市政府开放式决策实践为观察样本,其将《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中对公众广泛知晓并参与重大事项的保障作为制度基点,构建了吸纳多元意见的信息渠道,将公众的直接参与导入政府的日常决策。开放式决策模式的实质目的在于证成现代行政权的正当性。在开放式决策的视角下,信息公开正是以充分主动公开作为参与的前提、以保障申请公开获得更广泛的决策认同、以互动协商促进决策结果合理化的多维视角化解现代行政权的正当性危机。把握信息公开重塑现代行政权正当性的关键作用,重新认识信息公开的制度价值理念,将促进行政机关更为主动、积极地回应信息公开。  相似文献   

8.
经济的发展促使散杂居民族地区城镇化速度不断加快,城镇化进程对环境的影响也使得政府、企业以及社会公众对环境信息公开的需求愈加强烈,同时环境信息的供需矛盾也不断暴露出来。从散杂居民族地区城镇化对环境的影响入手,在对散杂居民族地区城镇化进程中环境信息供需影响因素分析的基础上,以贵州省思南县城镇化进程中环境信息披露状况为例,进而对散杂居民族地区城镇化进程中环境信息的需求与供给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建立环境信息公开与公众参与的互动机制,提高环境信息提供和需求的有效性作为供需平衡的实现对策。  相似文献   

9.
文章构建由主动信息公开、依申请信息公开、监督保障以及公众参与4大类17个指标组成的地方政府网站政府信息公开绩效评估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和综合评价法建立地方政府网站政府信息公开绩效评价模型,并以江苏的13个城市为研究对象进行实证研究,为地方政府网站政府信息公开绩效评价的研究与实践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0.
环境监管的公众认同是社会公众对于环境治理及其效果的认可和接受。公众认同之于环境监管,在促进环境立法和政策的制定及实施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但对处于转型期的中国,从实践个案的角度以及法律规则的层面进行分析,环境监管的公众认同仍存在诸多障碍,亟须化解。环境监管公众认同的实现路径有赖于监管理念和监管制度的共同作用。一方面,通过引入“多中心主义”,化解环境监管的理念困境;另一方面,应着重从公共事件阶段、有序参与阶段和决策落实阶段等公共参与的三个阶段来加强和完善环境监管的信息披露制度和程序性保障制度,以此化解环境监管的制度困境。  相似文献   

11.
环境保护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公众参与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有利于提高环境决策的科学性、监督环境保护、节约环境保护成本和营造保护环境的良好社会风气等价值和作用。当前我国环境保护中公众参与还存在很多不足,鉴于此,应当采取措施大力推进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培养公众的环保参与意识,增强参与能力,从而更好地保护环境、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随着经济的发展,近年来企业污染排放是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此种情况下公众为了维护自己的环境权益,应该更好地参与企业"绿色"之路。而我国环境保护法赋予公众参与企业环境保护的形式单一,参与的程序没有保障,导致公众参与的作用没有得到发挥,通过分析我国企业环保行为中公众参与存在的问题,借鉴发达国家经验,结合我国实际对完善企业环保中公众参与机制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13.
环境公共治理模式下的“参与-回应”型行政体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环境问题成为我国面临的重大公共问题时,传统的“强制-命令”型环境治理模式已经应对乏力。公共治理作为一种新兴的公共管理潮流,引导我们走向新的环境公共治理模式。综合公共治理理念与我国国情,“参与-回应”型行政体制是现今一种可取的改革路径。它保持政府的主导作用,强调政府与市场和NG0的合作共治。  相似文献   

14.
环境公益诉讼案件不断涌现,公众对环境公益诉讼的关注和认可也不断增加,在法院克服原告资格和受案范围等立法缺陷,大胆进行环境公益诉讼尝试和革新的背后,环境公益诉讼中所作出的排除妨害判决却得不到有效的执行,本文拟针对目前我国环境公益诉讼中排除妨害判决的执行情况,分析其存在的困境并提出自己的解决策略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基于中介效应模型和2007~2016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构建异质性环境规制、技术创新与工业绿色化的作用机理理论分析框架,并通过构建异质性环境规制指标体系和工业绿色化指标体系将异质性环境规制与技术创新驱动工业绿色化的作用机理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行政型环境规制对工业绿色化起抑制作用,不存在技术创新中介效应;市场型环境规制对工业绿色化的影响存在部分中介效应,可通过技术创新"挤出效应"抑制工业绿色化;公众型环境规制与工业绿色化关系只有中介效应,且公众型环境规制通过技术创新"激励效应"促进工业绿色化;异质性环境规制驱动工业绿色化的技术创新中介效应的研究结论经稳健性检验依然不变。研究认为:在推进异质性环境规制驱动工业绿色化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公众型环境规制驱动技术创新"激励效应",同时应有效规避市场型环境规制驱动技术创新"挤出效应"。  相似文献   

16.
英国伦敦雾霾治理经验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52年发生的伦敦烟雾事件给公众的健康、生活与工作带来诸多不便。自此之后,英国政府痛定思痛,通过完善相关法制、强化公众参与、制定弹性的经济手段构建出一个具有鲜明特色的英国雾霾治理模式,有效地控制了污染蔓延。文章在对英国雾霾治理情况作简要概述后归纳总结出英国政府、公众和企业的协同参与机制,针对当前我国大气环境污染问题提出以改进大气污染总量控制标准、建立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完善煤电综合利用体系和搭建火电企业社会责任平台为主要内容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7.
由于对环境保护重视不够,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能源资源消耗比较高,以及环境保护执法不严,监管不力等原因,导致我国环境严重污染.为此,要做好"三个转变",加强国家环境公共治理理念,提高环境执行力,切实做好环境保护工作,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在我国诉讼法和环境保护法尚为空白,从我国的诉讼理论和实践方面,分析了环境公益诉讼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探讨了环境公益诉讼的具体模式并指出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