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我国民间金融边缘化问题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民间金融是在以政府为主导的强制性经济制度变迁中形成的诱致性融资制度变迁,它改变了以往民营企业内源融资占主导地位的融资格局,它作为一种市场化融资制度安排为中国的渐进式经济改革提供了强大的体制外金融资源支持。与此同时,民间金融的发展也存在着一定的风险。本文主要探讨我国民间金融的成因、存在的问题及其未来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本文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分析研究我国媒介产业的制度变迁过程,认为中国媒介业的发展演变和改革实际上呈现渐进式改革、“怕累托改进”、诱致性制度变迁和强制性制度变迁特征,研究分析了媒介业制度变迁的主要成因和变迁模式。  相似文献   

3.
曾斌  秦川 《特区经济》2006,211(8):80-81
在中国渐进式二元制经济改革中,地方金融作为体制外经济增长重要变量,其作用日益凸现。在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地方金融机构三者的博弈中构建一个有效的制度供给的地方金融变迁制度就显得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4.
1979年至2006年,中国银行业市场化改革先后历经起步、探索和深化三个阶段,已逐步建立起以间接调控为主的中央银行宏观调控体系、以商业银行为主体的银行组织体系和由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负责的监管体系。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看,中国银行业市场化改革与变迁是一种主要由政府推动的强制性制度变迁,一种先易后难的渐进式制度变迁,一种以增量改革促存量调整的制度变迁。中国银行业改革依赖并滞后于整体经济体制改革,改革的过程实质上是银行产权变迁的过程。28年来,尽管中国银行市场化改革经济绩效是显著的,但是,仍然在组织制度、市场制度、宏观调控制度和监管制度等方面存在着某些缺陷。  相似文献   

5.
中国金融制度的演进和制度变迁: 一个长期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金融制度的演进与制度变迁是总体制度结构演进的一个具体而微的缩影,和整个渐进转轨改革逻辑相关。在这一大的背景下,本文力图从一个长期历史的视角去考察中国金融制度的演进和制度变迁,从而揭示和解释建国后中国金融史的变迁轨迹。  相似文献   

6.
通过分析论述制度创新、制度变迁及相关的新制度经济学范畴,文章构建了激进式和渐进式改革的理论根据,在此基础上,对两种改革方式及中国的改革方式重新加以认识。  相似文献   

7.
制度变迁对中国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41,自引:0,他引:41  
文章简要评述了经济增长和增长因素分析理论,分析了中国20年来的制度变迁和经济增长,并从定理研究的角度出发,评估和计算了中国改革开放所导致的制度变迁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通过分析市场化和开放型改革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文章验证了制度创新与制度变革是中国经济增长主要因素之一的观点,指出中国的体制改革仍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中国的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8.
中国市场经济产生的内在逻辑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中国正处于传统体制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研究这一过程是如何发端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结合历史具体分析计划经济和市场因素的内在联系,并进一步解释了在一定条件下中国市场化改革发生的合理性.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既是经济运行机制转换的过程,也是制度变迁的过程,因此我们可以采用制度变迁理论来分析这个问题.本文结合马克思和新制度主义对制度变迁的分析,分别指出了传统体制下存在的阻碍和促进市场化改革的因素,以及二者地位转化的关键步骤,从而说明了中国市场经济产生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以来,市场化成为我国制度变迁的明显特征。市场化的实现,是经济运作机制发展目标、竞争手段和组织模式变革的综合结果。社会经济组织模式变迁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是社会经济转型的核心因素,同时也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和完善过程。  相似文献   

10.
企业制度变迁中制度安排的功能转换李新春,李善民企业制度变迁是经济体制转轨或过渡过程中最富实质意义、也是最复杂的过程,这无论是在采取激进的制度变迁过程的东欧,还是在渐进式改革的中国都是如此。由于各国政府和公民对改革的态度以及考虑到具体经济发展的环境,各...  相似文献   

11.
中国农村金融制度演化60年回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兰日旭   《华东经济管理》2009,23(11):22-24
新中国成立六十年间,中国农村金融制度的变迁是在政府主导下渐进式推进的,演化过程明显具有其它经济制度"倒逼"的特性。"倒逼"的特征,虽然保证了中央工业化、地方工业化、新农村建设和和谐社会的构建等目标的渐趋实现,确保了社会和国民经济的平稳发展,但对广大农村地区来说,却延缓了农村现代化、市场化的进程,增加了农村金融改革的成本。在今后农村金融制度的变迁中,我们要逐步由政府主导为主转向以市场为主、政府为辅的驱动机制,以克服农村金融制度变迁中的不足,避免出现问题后再治理的机制。  相似文献   

12.
以制度经济学范式为框架,从历史的视角出发,结合制度变迁中的目标函数导向和约束条件限制、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特性以及"制度变迁成本分担假说",探讨市场化改革中国有商业银行的脆弱性问题。最后得出现阶段改革过程中应该采取的应对国有商业银行脆弱性的措施。  相似文献   

13.
黄少安 《山东经济》2007,23(2):F0003
转轨时期国有银行脆弱性是金融领域的一个热点问题,特别是对中国这样一个制度变迁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国有银行脆弱性问题显得更为突出。中国银行改革选择了渐进式的制度变迁之路,以牺牲金融效率为代价获得了暂时的金融稳定,但也积累了许多矛盾和问题。国有银行脆弱性到底到了什么程度,制度根源何在,如何预防和化解,我国目前仍缺乏系统、全面的深入研究。最近,山东经济学院山东区域经济研究院陈华博士的新著《转轨时期国有银行脆弱性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问世(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该书是一本具有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的专著。  相似文献   

14.
杜创 《世界经济》2023,(1):3-31
本文运用激励理论,建立理论框架分析当代中国疾病防控体制变迁和未来改革方向。从多任务平衡问题出发,提出绩优的疾病防控体制应该是一个激励系统,其内部各项制度要素协调互补,激励相容,以实现多任务激励平衡。作为激励系统,疾病防控体制模式选择受财政体制、疾病谱等一系列外部条件的影响。外部条件变化引起疾病防控体制的制度变迁,这种制度变迁的最终结果是激励系统的整体演化,其过程包括渐进式三阶段。基于1949年以来中国疾病防控体制演变的经验资料验证了本文主要理论观点。中国未来改革趋势是以管理体制为重点带动全面改革,即从疾病防控的属地管理体制走向垂直管理,并提高财政补偿中的激励强度。  相似文献   

15.
1978年以来的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政策演变与路径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978年以来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经历了以农业银行为主体、以农村信用社为基础、非正规金融为补充的金融体系初步形成和以农村信用社改革为主体、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相互分工、非正规金融受到压制、正规金融体系得以深化的两个阶段。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是政府主导型的强制性制度变迁,沿袭正规金融体系及机构,压制非正规金融的诱致性制度变迁,忽视金融机构的基本功能,具有显著的路径依赖特征。应结合两种变迁方式,逐渐转变到以诱致性变迁为主的路径。农村金融改革迈向现代化的过程中,需要多样化多层次的制度供给。  相似文献   

16.
农地金融是农村金融体系和农地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农地金融制度对于促进农地流转、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农地金融制度的构建应遵循公平与效率兼顾的原则及政府支持下市场化运作的原则,路径选择方面应注意制度安排与制度环境相契合,次级制度优先、诱导基础性制度变迁。  相似文献   

17.
文章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的制度变迁理论和分析方法,以我国建国以来的农村金融制度的发展变化过程为依据,分析我国农村金融制度的变迁,得出结论我国现阶段的农村金融制度的改革主要是以诱致性变迁为基础的强制性制度变迁,其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我国农村金融制度,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但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其他相关制度安排必须及时进行相应的变革以保证改革目标的顺利实现.  相似文献   

18.
近代中外金融制度变迁比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通过对近代中外金融制度变迁规律的比较,从中总结出两者的不同。作者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的制度变迁理论,并加以引申和发展。文章认为,诱致性变迁和强制性变迁是可能在一个国家的金融制度变迁过程中交替发生的,而对交替规律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借鉴价值。在近代中国和西方国家,对交替规律起关键影响作用的要素(诸如宪法秩序、产权制度、意识形态等)不同,这决定了强制性变迁是否以诱致性变迁的成果为基础,即正向交替,还是逆向交替,以及强制性变迁完成以后,是否能够再次引发诱致性变迁(第二次交替)。本文是以经济学理论运用于经济史研究的一次尝试。  相似文献   

19.
<正> 一、中国地区间金融政策供给的制度变迁在体制转型的大背景下,随着金融政策供给的不断变迁,金融资源由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行政控制逐步向市场配置过渡。在分税制改革后的"财政准联邦"的格局下,地方政府更是通过制度竞争,加剧了资金跨区配置的竞争,导致了社会资金在地区间分配的差异性扩大。金融资源配置逐步市场化的过程,也是资源配置由政府信用单一支配,向政府信用逐步减弱控制力、金融信用和商业信  相似文献   

20.
制度是参与人的博弈均衡 ,具有互补性和连锁效应 ,比较分析表明制度供求是否相对均衡决定了转型经济的绩效 ,而制度供求取决于参与人的认知水平和行动能力。中国先体制外后体制内、先市场化后私有化的渐进式改革 ,避免了制度转换危机 ,节约了制度实施成本。而前苏东国家大爆炸式改革造成制度供给严重不足。地缘政治、产权制度以及劳动力市场政策成为影响其经济绩效的最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