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从浙江的纽扣、打火机“小”厂商,到华为、联想、力帆、创维等“大”企业,中国企业正大步走出国门,跻身全球化竞争,“中国制造”的标签开始风行全球。从香港到欧美,国美这个连锁零售企业也做起了海外扩张梦。国际化冲动正在蔓延……  相似文献   

2.
蔡文 《上海经济》2006,(10):15-17
随着中国加入WTO,国内企业海外并购的事件层出不穷,并购动机也是多样化,不仅限于七个分力的任一种。联想和TCL是中国大企业集团的代表,他们毅然走向国际化,演绎“蛇吞象”。  相似文献   

3.
他们这帮在本土生长后又留学和工作于海外再回到家乡的投资人,具有难得的机会把握好西方投资管理的“科学”和中国市场商情的“艺术”:他们贯通中西文化,在中国企业和西方资本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  相似文献   

4.
《中国集体经济》2005,(3):16-16
据报道.自去年下半年以来,中国企业在海外进行了一连串“大手笔”并购行动,让国内不少媒体欢呼不已。关于中国企业“进入海外并购时代”、“掀起海外并购高潮”等字眼,频频见诸报端。然而专家指出.中国企业仅初步具备了实施海外并购的部分条件。  相似文献   

5.
他们     
吕树龙 《东北之窗》2010,(13):29-31
他,见证了海创周10年风雨历程; 他,见证了“千人计划”的推进和发展; 他,见证了一个又一个海外学子是怎样感受到祖国炽热的召唤。 他们,共同见证了海创周10年,见证了一批又一批海外学子回归祖国.将他们的知识和智慧倾情奉献;他们共同见证了海创周是怎样将一座城市的呼唤变成了一个国家的呼唤。  相似文献   

6.
从中国大公司海外并购的公开资料中,人们会发现谈资源占有量的多,谈收益的少,“海外并购收益”甚至已经成了业内“忌讳”的话题。  相似文献   

7.
董露茜 《新财经》2012,(6):66-66
根据最近安永(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的“资本信心晴雨表”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受访者对全球经济前景较去年10月更为乐观,他们中有42%考虑并购,比例几乎是全球受访者22%的两倍。 与并购交易案达成的难度相比,安永交易咨询部中国海外投资主管合伙人吴正希(Eleanorwu)认为,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最大的短板和难点是“整合”,大部分成功交割但未达交易预期的海外并购都是由于整合失败造成。  相似文献   

8.
【美国《华盛顿观察》3月26日】近年来,关于中国企业海外收购的消息可谓源源不断,这股海外收购大潮的席卷而至,似乎预示着“中国世纪”即将到来。 早在一个世纪前,中国人就远赴海外寻找财富。他们创建唐人街,开办饭店和商店。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中国企业自然而然地把目光投向了海外。在政策上,中国政府给予了有力支持;在资本上,繁荣的国内市场保证了雄厚的财力。  相似文献   

9.
随着世界家具制作和采购中心向中国转移进程的加快,近期又有不少海外家具商加紧布阵中国市场,此番他们瞄准的已不仅仅是家具的销售市场,更多的则是在中国大陆开工设厂,安营扎寨。值得关注的是,以往海外家具企业投资主要集中在广东、上海等沿海地区的情况正在改变,他们在中国的投资区域更加广泛,很多海外企业的目光开始投向西部市场,2003年下半年以来这种趋势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0.
9月8日,国内外颇具影响的第10届中国国际授资贸易洽谈会在厦门召开。会上吴仪副总理率领18个副委办的负责人与上百家跨国公司的企业代表进行了座谈。她向外界进一步表明了我国对外开放和更加积极有效吸收外资的决心。巧合的是,就是同一天,旨在促进和规范外资进入,但同时被海外一些媒体标上“保护主义”标签的《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也于这天起正式实施。  相似文献   

11.
最近一段时间,“海外抄底”的话题被不断提起,许多专家建议国内企业抓住当前时机,去海外“抢购”处于危机中的外国企业,以加快中国企业国际化。去抄人家的底,说说容易,做起来却不会那么简单。  相似文献   

12.
刘洋 《环球财经》2011,(11):95-97
在10月北京举行的“2()11全球工程机械产业大会”上,雄心依旧的中国工程机械企业开始冷静思考企业未来和行业走势,国内市场热度的降低使海外市场再度引起关注。中国工程机械企业一直是我国海外建设的排头兵。近年来,关于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海外保障也是舆论关注的焦点话题。本刊将连续关注中国工程机械企业在走出去的进程中的机遇与风险。本期为您推出“机遇篇”。  相似文献   

13.
没错,“中国制造”的标签,仍然比“印度制造”的标签更为普遍,但在中国制造并不一定是由中国制造  相似文献   

14.
庞大的中国市场在众多海外交易所面前是一块巨大的“蛋糕”,力争中国企业海外上市并没有因为中国创业板的开设而有所改变。  相似文献   

15.
最近几年,不断有中国创新型企业在中国本土以及海外上市,例如优酷、华锐风电等,吸引了无数海内外媒体的目光,而推动这些企业上市的幕后推动者——VC/PE也早已走向前台,向公众展示其与众不同的投资眼光,例如熊晓鸽、沈南鹏等,他们被很多专业媒体称之为“明星投资人”。  相似文献   

16.
海外上市,是饱受融资之苦的国内中小型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梦想中的“通天之梯”。然而,今年7月开始执行的美国《萨班斯一奥克斯利法案》却是对这一梦想的重创。严苛的财务条例之下,陈天桥、江南春们的“纳市传奇”越来越难以复制。 就在一些中国企业苦苦寻找走出融资峡谷的新通道时,欧洲证券交易所(以下简称“欧交所”)开始频频抛出橄榄枝,欧交所也因此成为国内企业海外上市的新选择。[编者按]  相似文献   

17.
上世纪末起,全球出现新一轮企业并购浪潮。许多海外华商藉此展开对中国企业的并购活动,这为中国企业如何更好运用华人资本取得双赢提供了重要启迪。本文以打造著名“中策现象”的黄鸿年为例,对海外华商并购中国企业的经营行为作一剖析。  相似文献   

18.
“鸟巢一代”的标本化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流  段崴 《中国报道》2009,(2):96-97
1993年,一篇名为《夏令营中的较量》的文章在社会上掀起轩然大波,中国孩子也因此背上了一个沉重的标签——“被溺爱的一代”。他们是实行计划生育后的第一代独生子女,赶上了改革开放带来的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在西方文化的耳濡目染下长大,“娇生惯养”、“自私”和“懒惰”成了他们的代名词。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的30 年是中国企业迅速成长的30 年,以联想为代表的中国企业更是以跨国并购走向了世界500 强,未来30 年的中国更加期待着成长出一批真正的伟大的世界级的企业。而这次全球性金融风暴似乎为这个愿景创造了机会,“海外抄底”的言论不断地刺激着中国企业国际化的神经,可以说,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欲望从来没有如此强烈过,可如此强烈的海外并购欲望对中国企业是喜,是忧?  相似文献   

20.
一次,在一位名企业家的婚礼上,某名经济学家对一位单身女嘉宾开玩笑说:“你要是也想嫁一个名企业家,就去找那些刚刚到海外进行了收购的中国企业老总。”女嘉宾问为什么,经济学家不慌不忙地说:“他们出去收购后的一两年一定有一大堆烦心事,压力特别大,这时候最需要安慰和关心。你这个时候出现,十拿九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