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长株潭”区域旅游一体化的SWOT分析及策略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莎 《特区经济》2010,(4):201-202
本文主要以管理学、经济学、地理学为指导,在中部崛起战略实施的背景下与长株潭城市群被批准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重大历史机遇下,结合当前区域旅游一体化理论的研究,对长株潭区域旅游一体化进行了研究与探索。文章运用SWOT分析法对长株潭旅游一体化进行了的研究,并为政府管理部门提出建设长株潭区域旅游一体化的相关策略。  相似文献   

2.
随着江西省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居民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通过参与休闲体育旅游活动来进一步提高生活质量已经成为许多人的现实需求。然而,由于诸多原因,包括赣南地区在内的江西省休闲体育旅游资源开发还存在许多问题,使体育旅游产品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制约了当地体育旅游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本文通过文献法、调查法等,以赣南地区为例,对江西省休闲体育旅游资源禀赋、分布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科学开发相关资源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两型社会的价值解读及导向机制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年12月14日,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改委正式下文,批准长株潭城市群与武汉城市圈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即“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设立这两个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是国家促进东中西互动和中部地区崛起的重大战略布局,是国家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从价值哲学的视角来看,要取得“两型社会”的成功,关键是要建立合理的价值结构,促使“两型社会”的理论与实践主体建立合理的价值导向,在不同的价值维度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形成合理的价值结构。  相似文献   

4.
城市文化资源和“两型”文化产业发展研究是一个较新的课题。对文化产业的研究我国起步较晚,对城市文化资源和“两型”文化产业发展的探讨更少。本文从长株潭城市群作为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视角,对城市文化资源和“两型”文化产业发展进行研究,初步构建一个分析框架,对城市文化资源和“两型”文化产业发展的内涵特征、必要性、可行性、影响因素、政策措施等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5.
中部崛起看湖南--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 长沙、株洲、湘潭三市是湖南经济发展的心脏和引擎。强化这个“心脏和引擎”的起搏力和牵引力,对带动湖南全省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长株潭三市经济融城合力发展,一直是湖南人追逐的一个梦。从上世纪的“毛泽东城”,到80年代的“长株潭经济一体化”。2007年12月14日,国务院批准长株潭城市群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湖南人25年的梦想终于变成了现实。 继上海浦东、天津滨海和成渝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之后,长株潭城市群被批准为又一个国家级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中部崛起”战略落实到了实处。  相似文献   

6.
衢州地区具有丰富多样的山、水、林等自然资源,开展生态体育旅游的条件得天独厚,开发以休闲健身、文化品味、生态旅游、保健医疗为特色的生态体育旅游项目前景十分广阔。以衢州生态环境建设为契机,以市场为导向,加强衢州地区生态体育资源和项目的开发,是促进该区域社会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7.
龚艳  杨华峰  陈灿 《特区经济》2010,(1):186-187
作为全国两型社会试验区,长株潭城市群应利用优势,发展旅游循环经济,实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从资源优势、市场优势、社会背景来看,长株潭城市群发展旅游循环经济是可行的。发展思路主要有:构建"旅游资源—旅游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反馈式循环过程,构建区域层面的旅游循环经济产业链,产品设计突出河流森林景观、生态休闲、农业旅游循环经济,树立新的旅游消费观,探索社会层面的旅游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8.
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中资源承载力和环境容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小刚  赵洁 《特区经济》2009,(6):164-166
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的内在要求是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通过对长株潭资源承载力和环境容量的测算,并运用测算结果,对长株潭资源承载力和环境容量作出分析和评价,从而为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2007年12月14日.长株潭(长沙市、株洲市、湘潭市)城市群和武汉城市圈获批为全国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简称“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湘潭作为长株潭城市群核心成员.近三年来围绕“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总要求.从勾画蓝图、突出“两新”、彰显特色、突破瓶颈、试点示范、凝聚力量等方面积极探索,取得了初步成效。  相似文献   

10.
海南中部民族地区包括4个市/县,是黎族、苗族等少数民族的聚居地。在有利的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支持下,海南中部民族地区要结合自身的文化旅游资源、生态旅游资源、红色旅游资源和体育旅游资源等,同时对旅游目标市场进行分析,调整营销目标,制定 “以乡村旅游为核心,以森林生态旅游、体育休闲旅游和山地特色旅游为三极”的营销战略。为了保证战略实施,从政府层面、行业协会层面、当地居民层面分别给出建议。  相似文献   

11.
随着江西省休闲体育旅游活动的不断升温,其休闲体育旅游资源的重要性亦愈加凸显。通过调查研究,发现江西省休闲体育旅游自然资源禀赋良好,人文资源也非常丰富,为江西省休闲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由于诸多原因,江西省休闲体育旅游资源规划开发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不足,致使其休闲体育旅游产品不能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从而制约了江西省休闲体育旅游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本文通过调查法、文献法等,对江西省休闲体育旅游资源禀赋、分布和特征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并提出一些对策建议,旨在为江西省休闲体育旅游资源的进一步开发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2.
基于“两型”社会建设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钟荣丙 《科技和产业》2011,11(6):128-134
建设“两型”社会与发展低碳经济都是中国经济低碳转型中的系统工程。通过分析它们在终极目标、内在要求、实施手段上的协同一致性,探索了符合建设“两型”社会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寻求了建设“两型”社会和低碳经济并轨发展的实现途径,并考究了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试验区蓬勃发展的低碳经济。  相似文献   

13.
2007年12月14日,长株潭(长沙市、株洲市、湘潭市)城市群和武汉城市圈获批为全国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简称"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湘潭作为长株潭城市群核心成员,近3年来围绕"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总要求,从勾画蓝图、突出“两新”、彰显特色、突破瓶颈、试点示范、凝聚力量等方面积极探索,取得了初步成效。  相似文献   

14.
彭姣飞 《特区经济》2011,(5):208-209
长株潭在一体化进程中,其旅游硬件不断完善,旅游收入不断提高,但与周边地区的旅游开发相比,其优势并不凸显。本文分析了影响长株潭旅游软实力建设的因素和不足,认为长株潭作为旅游城市,要在进一步优化其硬实力的基础上加强软实力建设,以"两型社会"建设为契机,以湖湘文化为脉络,形成长株潭旅游特色,改善旅游服务质量,加强旅游宣传力度,最终形成长株潭旅游地强势吸引力。  相似文献   

15.
浅谈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的四个关键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株潭城市群成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吸引了全国乃至世界的目光,同时也带来了无限的发展机遇。长株潭城市群建设从设想、规划到大步实施,再到作为试验区向前迈进,10年间发生了质的飞跃和突破。如何实现优势先行,强势推进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亟待解决。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至少有四个关键值得把握,即难点、立足点、重点和着力点。  相似文献   

16.
东兴市旅游资源丰富,具有发展休闲养生旅游的优势。抓住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把东兴作为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的发展机遇,加快东兴旅游资源由观光旅游向观光休闲度假型转变,是促进东兴市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17.
为加快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国家在中部地区设立了包括武汉城市圈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长株潭城市群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中原经济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和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荆州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等一系列战略平台。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以下简称“两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建设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长株潭城市群获批为国家“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正是这一精神的体现。当前,我们正面临推进新型工业化与建设“两型社会”的重大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9.
长株潭城市群作为国家批准的“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牢固树立“五观”,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分析了长株潭城市群休闲体育的发展现状,提出了促进长株潭城市群休闲体育发展的对策。认为,政府应该给予大力支持;要加强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