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侯新琴 《魅力中国》2013,(17):228-228
林语堂说:“鹤足的挺拔之美是逃离危险的结果,熊掌的雄壮之美是捕捉食物的结果”。音乐的艺术之美也许就是陶冶情操的结果了。音乐是积聚灵感、催发情感、激活想象的艺术,它是实施美育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出现了一些情况,它们不利于教学,因此教学应谊进行探索与改革。音乐教师们应该改进教学方法,焕发课堂生命活力,让音乐伴随着小学生们一起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2.
包福秀 《魅力中国》2010,(24):59-59
教学是一门艺术,音乐教学是艺术中的艺术,通过音乐课堂的情绪美、氛围美、语言美、感受美使学生得到美的陶冶与享受是音乐教师艺术精华的展示,也是艺术课堂追逐的理想目标。  相似文献   

3.
叶霞 《魅力中国》2008,(4):63-64
音乐是美的艺术,音乐教学是引导学生审美发现的过程,美的教学环境可以成为有效的潜在教育手段。新的《音乐课程标准》提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应有机地渗透在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之中;音乐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新课程的实施使我们的音乐课堂教学焕发青春,课堂上不再是单调乏味的知识讲解,不再是高深莫测的演唱技巧,同时也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新课程的实施也给我们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听”又增添了几分含义。  相似文献   

4.
刘婷 《魅力中国》2014,(12):114-114
音乐享有空灵、隽逸之美,净化着人们的灵魂。音乐大师贝多芬曾有惊世之语:音乐应当使人类生活爆发出火花。确实,音乐是一种全球化的语言,是人文精神传承的一种手段。通过音乐,人们了解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反之,通过传承人文了解更多的音乐。因此,音乐与人文文化密不可分。对于一个历史悠久、伟大的民族来说,音乐是民族的文化灵魂,是民族的通达血脉,更是一个民族的情感和人文精神之所在。  相似文献   

5.
杨春明 《魅力中国》2010,(11):108-108
戏曲音乐以地方语言为基础,离开了语言美,就没有戏曲的声腔美,失去了语言为标志的声腔美,也就没有中国戏曲。更想提高戏曲演员的演唱和发声技巧,就必须从字正腔圆的关系人手。因此“腔由字生、字正腔圆、字真意切”这三条,既是戏曲音乐的基本原则,也是声乐美学的起码要求。事实上,历史上有许多戏曲艺术家,理论家无不致力于探索和讲求演唱,吐字的清与正、真与美,为后人留下许多宝贵经验。“无话不歌、无功不舞”是中国戏曲的基本特点。可见这个吐字,这个“话”,亦即念白有多么重要,下边就戏曲中念白重要性及念白训练中的一些问题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6.
孙国华 《魅力中国》2010,(21):92-92
文学与音乐本属一家,都是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给人知识和教育的作用。二者二合一,其效果定会相得益彰。同样在语文教学中适当渗透音乐元素,就会实现借用音乐的美感染学生对语文的喜爱与探究的执著之心,从而提高语文的教育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7.
王海鹰 《魅力中国》2010,(21):64-65
“声乐”不是声音而是歌声和音乐,以及与文学语言的结合,声乐是用科学的发声方法发出优美嘹亮的歌声,用歌声透过音乐化了的文学语言,生动地塑造乐曲中的人物形象、描绘其意境、表达其思想感情的音乐。本文就新课程音乐声乐教学谈几点肤浅的体会。  相似文献   

8.
马晓霞 《魅力中国》2013,(25):233-234
艺术往往是相通的.在一定程度上语言可以用音乐来表现。不同的音乐给人感受不同.不同的语言能引起人的不同音乐感受。在语文教学中。如果能借助音乐这种直观手段.来帮助语言的抽象思维。将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从而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9.
赵晶 《西部大开发》2011,(8):104-104
随着幼儿音乐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音乐欣赏教学已日益得到广大教师们的重视。笔者认为。幼儿园音乐教师应尝试多种手段结合,多种感官参与的开放式音乐欣赏活动。让幼儿在宽松、愉快的活动过程中欣赏美、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让幼儿成为欣赏活动的主人。  相似文献   

10.
张晓杰 《魅力中国》2014,(10):148-148
音乐欣赏是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音乐欣赏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可以丰富情感,发展想象力,提高感知、理解、表现、鉴赏音乐美的能力。  相似文献   

11.
鲍伟霞 《魅力中国》2013,(22):160-160
培根说:“读诗使人灵秀。”小学语文教材中那些语言清新、情趣盎然的古诗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宝贵遗产,是挖之不尽的美的宝藏。诗歌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去理解诗中的情.充分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形象美、意境美。然而,中国古代诗歌本身的含义、韵味很难通过语言描述,仅靠传统教学媒体几张图片和教师的讲解难以让学生领会诗歌的美。计算辅助教学的出现为古诗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12.
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谈论文学最好从谈论文学语言开始;提高文学感悟力,应该从提高语言感悟力开始。语言能淋漓尽致地表达人类丰富多彩、浩渺无限的内心世界;它能打通文学与其他艺术部类之间的联系,在作品中呈现画面美、音乐美;它能引导读者进入作品意境,对作品进行再创  相似文献   

13.
吕桐龄 《魅力中国》2010,(15):74-74
“美是真理的光辉”,因为美和真在数学教学中的相辅相成的关系吸引着无数的探索者,学生在追求美的过程中,也就照耀出他们认识真理的道路,以达到提高修养,纯洁感情,发展才能,平衡心理等作用。在教学中深入挖掘本学科教材之美,树立多元化的教学目标,运用智慧的教学语言,引入生活化的学习情境,运用多变的多媒体教学等多种手段来实现数学内容美、教学过程美。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我国的基础教育正积极地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音乐素质是现代人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音乐教学则是培养学生音乐素质的主渠道。音乐教学能给人以美的享受,通过音乐的感染、潜移默化的作用,陶冶情操,建立正确的审美观点和完美人格。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声乐教学手段也在不断更新,声乐教学由原来的声音媒体单一教学模式发展到由声音、影像、动画、文字等综合应用多媒体模式。这种模式有以下几个优点。一、运用多媒体,有助于提高声乐教学过果多媒体运用声响和图像等形式能够把音乐的内容、情感形象地表现出来,使过去看…  相似文献   

15.
王桂莲 《理论观察》2008,(1):159-160
世间万物,都可以从美学的角度进行研究、探讨。音乐美不是单调一色的,而是丰富多彩的。同时音乐美,其形式、样态各不相同.风格、神韵各异其趣。音乐美在其发展中。形成为不同的风韵。由于音乐的主要特征在于通过艺术化的声音来抒发人的不同的内心感受,特别是情感态度。因此,音乐美的范畴是由人的精神品格决定的。  相似文献   

16.
钱再临 《魅力中国》2010,(32):281-281
在人类的文明史上,音乐自古就与体育有着密切的关系。音乐与体育的根本目的是完全一致的,就是为了增进健康。音乐以在时间上流动的音符为物质手段,体现着人的审美感受,凭借着多样的节奏传递美的和谐。我们将这种美妙的听觉艺术作为一种教学手段运用到中学体育教学中,不仅可以丰富教学方法,还可以激发并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增强体育活动的节奏感,激发学生对美的追求,让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对调节学生紧张,烦躁,焦虑等不良情绪,减轻运动给学生带来的疲乏感和提高兴奋性都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杨菱 《魅力中国》2013,(8):249-249
《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音乐课的基本价值在于通过以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创造活动为中心的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蕴含于音乐音响形式的美和丰富的情感,为音乐所表迭的真善美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因此,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并贯穿音乐教学始末,丰富学生的审美情感体验,使其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让生活变得丰富多彩。让学生变得文雅和充满爱心,是我们音乐教育的理想目标。随着音乐教材体系的不断改革,现代信息技术的深入发展,需要广大音乐教师合理运用好以现代信息技术为载体的音乐教学资源,以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音乐教学的整合,促进音乐课堂教学的优化,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强化音乐教学过程,而且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总之,我们要把握音乐学科的特点,让多媒体课件为教学服务,让信息技术走进音乐课。  相似文献   

18.
金立新 《魅力中国》2013,(8):183-183
现如今,作为祖国未来接班人的小学生,与音乐相伴时,他们之所以会手舞足蹈,是因为音乐表迭出了孩子们内心最深处的情感。林语堂曾经说过:“鹤足的挺拔之美是逃离危险的结果,熊掌的雄壮之美是捕捉食物的结果,而音乐的艺术之美就是积聚灵感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语言是教学思想的直接体现,是教师使用最广泛、最基本的信息载体.有人说:抑扬顿挫是教师语言的节奏美,诙谐幽默是教师语言的机智美,声情并茂是教师语言的情感美,逻辑严密是教师语言的理性美.  相似文献   

20.
石娜 《新西部(上)》2012,(11):153-153
普通高校的音乐欣赏课是开展素质教育和实施美育的有效途径,在教学中应注意克服存在的问题,着重培养学生发现美的耳朵即听觉感受,只有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地聆听和亲身参与音乐,才能不断激发学生对音乐的热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