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和近代民主法治建设的开拓者孙中山先生首创三民主义,并据此提出了民主宪政思想。文章阐述了孙中山宪政思想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分析其五权宪法思想的主要内容,探究他宪政思想的当代启迪。  相似文献   

2.
作者针对有些文章无原则地拔高扭曲《孙文学说——行易知难(心理建设)》原意,重新解读孙中山的"知行观"。首先,介绍了孙中山先生此文写作的背景与意图;其次,概述了孙中山的"知行观"哲学体系:"行易知难"这一哲学思想中深刻的表明一切知识都是从"行"开始的;孙中山基于"行先知后"及其实证将人类的知行关系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孙中山的"知难行易"同时还包含着"能知必能行"观念。  相似文献   

3.
在复兴中华的伟大事业中,黄炎培、王一亭、叶惠钧等浦东先贤与孙中山结下了深深的情缘,被孙中山赞为真正做大事勿做大官者。孙中山先生是中国近代伟大的革命先行者,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毕生致力于拯救中国、复兴中华的伟大事业。他为寻求真理,足迹遍及全球。中山先生伟大的人格魅力  相似文献   

4.
孙中山不仅是伟大的革命先行者,而且是中国现代国家的设计者和建设者,其宪政思想是现代国家建设在政治层面上的具体体现。在中国近百年宪政思想史演进过程中,孙中山的宪政思想无疑是一座重要的里程碑,尽管孙中山的宪政思想最终并没有得到实现,但其求索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却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因此,深入的探究孙中山宪政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对于我们理解孙中山的宪政追求有着深刻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文章解读胡适先生的《四十自述》,阐述了他从绩溪小城的"穈先生"成长为在新文化运动中登坛点将的一介思想领袖,解读胡适之先生的思想升华历程。评介了其对文学革命、新文化运动、民主宪政、学术独立发展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宪政民主虽然根植于西方文化的土壤,但作为人类社会政治现代化的文明成果,经过人类在20世纪的不懈努力,已经成为当代世界政治的普遍现象。近代中国被强力纳入世界体系之后,“宪政民主”就循着“西体中用”的思路成为救亡图存、民族复兴的武器,并且逐渐上升为中国的“体”,成为中国政治发展的潮流和政治文化。由“用”而“体”,蕴含着由封建王朝体制到社会主义的人民宪政民主的“数千年未有之变局”。在这一历史巨变中,中国宪政民主政治发展的不成熟性和独创性相互交织。文章将近代中国宪政民主政治的发展历程概括为八个阶段,并总结出每个阶段的特点,进而阐述中国宪政民主政治发展逻辑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7.
刘莎莎 《黑河学刊》2009,(6):112-114
法治被作为国家与社会发展的目标确立以后,得到了中国社会的普遍认同。实现法治或进行法治建设,成为了我们极为重要的现实任务。法治是一个整体,民主法治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要特征。构建和谐社会的首要目标是建设一个民主法治的社会。一个依法行政的政府是社会改革发展的稳压器和助推器,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工程中发挥着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统筹规划、积极推进的主导性作用。建设法治政府的根本保障是实行民主宪政。民主宪政追求的目标正是社会的和谐。实行民主宪政的基本要求是确立民主宪政观念,弘扬民主宪政精神,建立民主宪政制度。  相似文献   

8.
正没有文化崛起是畸形崛起北京大学台湾研究院院长李义虎指出,中华文化复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是基础性的、根基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没有中华文化的复兴和经过复兴的中华文化,仅仅沉醉于物质性的繁荣;或者如果仅  相似文献   

9.
宪政是用宪法和法律来规范公共权力,其目的是规范公共权力和保障公民权利。民主是古老而永恒的话题,也是宪政的追求目标。协商民主是20世纪80年代在西方兴起的一种民主理论,被认为是对自由民主理论和批判理论修正的一种民主形态。作为一种理论形态,其概念核心是公共协商,强调通过对话、讨论、辩论、审议与共识,达到保证公共理性和公共利益的实现,其完美性被认为是一种鸟托邦的政治理想。协商民主有良好的宪政基础,但是在我国的宪政实践中不能很好的运行,其主要原因是没有很好的界定协商民主的概念。我们从宪政的角度来探讨协商民主的概念,以及通过对协商民主概念的界定、制度价值分析以及运行现状反思,以期构建在宪政轨道上的协商民主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10.
环境文化与民族复兴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全世界中国人的百年梦想和不懈追求。民族复兴的重要基础是文化复兴。世界环境文化的兴起,为中华文化复兴带来了重大机遇。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环境文化,就是为中华文化的复兴而奋斗,就是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相似文献   

11.
早在19世纪末,孙中山第一个提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始终不渝继承这一伟大事业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在21世纪中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无数革命先烈和多少仁人志士为之牺牲、不懈奋斗的祈盼和梦想。孙中山的伟大思想无疑是照耀中华民族冲破漫长专制和黑暗的第一缕阳光。毛泽东就明确说过,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都要继承。作为20世纪站在时代前列的中国第一位伟大人物,孙中山的伟大思想显然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汲取。孙中山的社会主  相似文献   

12.
环境文化与民族复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全世界中国人的百年梦想和不懈追求.民族复兴的重要基础是文化复兴.世界环境文化的兴起,为中华文化复兴带来了重大机遇.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环境文化,就是为中华文化的复兴而奋斗,就是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相似文献   

13.
作为孙中山先生的忠实追随者,马君武先生曾是"实行家"--老同盟会员,国民党元老,中华民国的开国元勋,是近代著名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者,然而几番宦海沉浮,他终于认识到:"政治生活,真是我所不能过的……此次种种损失,种种危险我都不在意,可惜数千册心爱的书籍和许多未刊的诗文译稿完全丢了,实在令我心痛,以后我再不从事政治生活了."[1]于是弃政从教,走上教育救国之路.  相似文献   

14.
中国现代化宪政民主化的"三峡"有着诸多激流险滩,在充分维护民权、表达民意的基础上,构建公正、开放、民主、平等、廉洁、自律的社会治理结构,建立与之相匹配的现代社会管理团队,尤其是具有"双宪民主意识"和"制衡自觉"人格的权威核心决策团队,是实现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关键。由此必然牵涉到"顶层设计"中关于民主政体的"观念制度设计"。本文作为读书读史笔记,围绕建设"双宪(宪政、宪民)民主"政体、实施"战略权威主义"、由人格"二元制衡"到法与政治的"二元制衡"、政府"服务"与"主导"功能统一,以及"执政方向"与"执政人格"等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5.
刘称 《魅力中国》2009,(6):52-53
在我国既定的国情下,既要保持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又要推进政治民主化,“扩大基层民主”、“建构市民社会”、“完善宪政民主”都不足以成为中国政治民主化的突破口。一条现实可行的路径就是以中国共产党党内民主为先导,示范和带动人民民主,走体制内为主、自上而下为主,内外兼顾、上下结合的体制内民主化道路。  相似文献   

16.
毛艳 《理论观察》2015,(2):76-78
西方宪政民主制度实践至今,已是弊端丛生,"金钱政治"就是其摆脱不了的痼疾之一。金钱政治在现实政治生活中会带来诸多恶果:导致民主异化、容易滋生腐败、妨碍行政效率、有损社会公平、引发公众不满。认清西方宪政民主的金钱实质,有助于当前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的政治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7.
唐思思  钱子强 《魅力中国》2014,(16):302-302
近年来,一些新兴民主国家经历了深刺的宪政转型。在民主转型时期,转型宪政是政治民主化的基础,不仅能带来制度创新的可能性,也为下一步更深化的变革开辟道路。本文分析了转型宪政的内涵,以东中欧、南非和亚洲的新兴民主国家的特点为落脚点阐明转型宪政的三大特征,并提出了对制宪悖论的思考。  相似文献   

18.
推动文化大发展是时代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最近指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我们整个民族奋斗的总的目标。我认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经济的复兴,同时也是中华文化的复兴。经济的复兴是基础,文化的复兴是灵魂。200年前,哲学大师黑格尔在海德堡大学开始他的哲学史的讲演时,曾对他那个时代轻视精神生活的社会风气感慨万分。他说:"现实上很高的利益和为了这些  相似文献   

19.
宪法信仰是公民对宪法所蕴含的民主、法治、人权、分权等价值不懈追求的精神体现和反映,它是一国宪政建设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公民宪法信仰的普遍确立需要通过制定"良宪"、宪法的切实实施、发展市场经济、建设民主政治以及激发公民意识来实现。  相似文献   

20.
封冠洪 《魅力中国》2011,(7):311-312
就宪法与宪政的关系而言,宪法是宪政的前提,究政则是宪法的实施。宪法的内容直接决定宪政的内容,没有宪法就谈不上宪政;而离开了宪政,宪法则成了一纸空文。同时,在实施宪政中,在建设民主政治过程中,又不断丰富和发展宪法的内容。本文简要阐述了宪法和宪政的定义,宪法与宪政的关系,望有益于我国宪法的发展和宪政的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