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4 毫秒
1.
何成 《理论观察》2013,(6):64-65
民事诉讼法是调整民事诉讼活动,确定民事诉讼当事人的有关权利和义务的法律。民事诉讼法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在不断的进行修订和完善,旨在更好的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和社会公共利益。  相似文献   

2.
诉讼和解是民事诉讼当事人合意解决纠纷的一种便利高效的诉讼制度.基于我国现行民事诉讼法对诉讼和解制度的规定相当粗略,在当前构建完善的诉讼和解制度,有利于维护双方当事人合法权益,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3.
民事诉讼程序选择权,是当事人在民事诉讼中选择有关程序和程序有关事项的权利。伴随程序理念的转换,我国诉讼法急需确立当事人的程序主体性地位,并以此为契机,完善我国民事诉讼法中的程序选择权制度。  相似文献   

4.
民事诉讼法是重要法律之一。国外几乎所有国家均重视民事诉讼立法,都有成文的民事诉讼法律法规。所谓民事诉讼法,是指规定司法机关和诉讼参与人进行民事诉讼所必须遵守的原则、制度、步骤、方法及其职责权限或者权利义务的一系列法律规范的总和。民事诉讼法与民法、经济法律的关系十分密切。前者属于程序法,后者属于实体法。二者互相依存、缺一不可,构成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所谓民事诉讼是指法院在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依照法定程序,审理与解决民事案件、经济纠纷案件所进行的全部活动。民事诉讼的目的在于解决当事人之间的民事争议与经济纠纷。  相似文献   

5.
民事诉讼法是程序法,其目的是保障民事法律法规的实现,同时还需要发挥民事诉讼法保障诉讼当事人权利义务的作用。然而在民事诉讼的某一阶段,当事人的诉讼权利义务却没有得到较好程度的保护,尤其是在当事人实体权利义务已经经过法定程序确认的案件执行阶段,当事人总是面临着"执行难"的问题,法院也面临着"执行难"、"和解难"的问题。案件的长期不结,一方面会导致当事人之间的矛盾增加;另一方面会导致当事人对司法机关的不信任,同时也会引发社会矛盾的出现。因此解决民事诉讼活动中执行难的问题,已经成为学术和司法实践中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6.
由于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环境纠纷也呈上升趋势。民事诉讼法作为三大诉讼法之一,在解决环境纠纷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案件要进入司法程序,得到民事诉讼法的救济,必须在环境权益受到侵害时当事人的诉权得到充分保障,即必须能进入立案阶段。而司法实践中很多受到环境侵害的当事人不能得到法院的立案,诉权得不到保障,因此,研究环境民事诉讼立案的法律依据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7.
民法典的再一次编纂说明了民法与民事诉讼是一体且不可分割的,不仅涉及实体内容还涉及民事诉讼法,其中还要重点把握民事主体与民事诉讼主体分离的现状。在协同构建民法典和民事诉讼的基础上,编纂更加科学严谨、符合我国国情和社会现实的民法典。  相似文献   

8.
2012年我国民事诉讼法修正案确定了国内民事诉讼应诉管辖制度,应诉管辖是当事人处分权在管辖上的具体体现,赋予了当事人一定的意思自治权,使管辖错误合法化的同时提高了诉讼效率,节约了司法资源。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国应诉管辖制度相关规定及理论研究不足,不利于应诉管辖制度立法价值的实现。因此有必要深入研究应诉管辖理论,根据我国司法现状完善相关规定,以便更好的适用国内民事纠纷案件,符合民事诉讼法改革的原意。  相似文献   

9.
谢凯 《魅力中国》2013,(26):290-290
我国民事诉讼法中已对第三人撤销诉讼制度作出了原则性规定,但缺乏相应操作细则。本文针对民事诉讼第三人撤销诉讼制度的具体适用问题展开研究.试图在参考有关国家和地区立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该制度的具体适用方案。  相似文献   

10.
宋纪伟 《魅力中国》2010,(6):120-120
从我国现行民事诉讼法对民事再审程序主体的规定来看,民事诉讼法将启动再审程序的权力同时赋予了法院和检察院,而当事人仅有申请再审权,此制度导致了再审程序启动主体非一元化弊端和当事人在启动再审程序中地位被弱化的弊端日益突出.必须加以改造,本文拟通过构建当事人首先申请原则来提高当事人在再审程序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1.
马延平 《魅力中国》2014,(11):287-287
在民事诉讼中,存在着诉讼期间。所谓诉讼期间,是指人民法院、当事人或及他诉讼参与人进行诉讼行为的期限和期日。民事诉讼期间按其不同的标准可分为法律直接规定、人民法院指定。法定期间,是由法律条文规定的诉讼期间。将人民法院、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进行具体诉讼行为的时间规定在相关法律条文中,必须在法律规定的期间内完成该行为才具有法律效力。如提出管辖权异议期间、对一审判决、裁定的上诉期间、申请执行的期间、当事人申请再审的期间等等。法律的严肃性决定了法定期间具有不可变更性。任何单位和个人无权延长或缩短法律规定的期限时间。指定期间,是人民法院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依职权指定完成某项具体诉讼行为的期间。指定期间是相对于法定期间而言的,是法定期间的补充。与法定期间略有不同的是指定期间具有一定程序的可变更性。比如,民事诉讼法规定人民法院可以指定原告在限定的期间内补正起诉状的缺欠;指定原告交纳案件受理费的期限等等,都属于指定期间。倘当事人或其他诉讼参与人遇有特殊情况,不能在指定的期间内完成规定的诉讼行为时,当事人或其他诉讼参与可以申请延长。人民法院根据实际情况,可以作出决定改变原来指定的期间,重新指定诉讼期间。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法律的不断健全,民事诉讼中的行为保全也逐渐走入了人们的视线,为了避免当事人或者利害关系人的利益受到不应有的损害或进一步的损害,法院得依他们的申请对相关当事人的侵害或有侵害之虞的行为采取强制措施。这也是介于财产保全之外另一个公民的权益保护措施,本文就民事诉讼法中的行为保全做了浅析。  相似文献   

13.
曹雅宁 《发展》2006,(3):58-59
证据,是"诉讼之王".证人证言是民事诉讼中普遍使用的一种证据,具有描述性和确定性的特征.它与书证、物证、视听资料、当事人陈述、鉴定结论、勘验笔录等证据相互印证,使民事诉讼证据链条的各个环节成为有机的整体,共同证明案件的事实.但我国现行的民事诉讼法关于证人证言的法律规定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需求极不适应.  相似文献   

14.
我国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是整个民事诉讼的出发点和归宿,在整个法律体系中占有基础性的地位。但现行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存在一定的缺陷,表现在立法内容杂乱、标准不统一、体系不科学等。因此,需要对现行基本原则的统一化、标准化、原则化,从而完善基本原则的内容,重新构建民事诉讼基本原则体系。  相似文献   

15.
白天保 《发展》2012,(7):49-49
《民事诉讼法》第五章中的诉讼参加人包括当事人和诉讼代理人,其中第五十六条规定:“第三人即对当事人双方的诉讼标的,第三人认为有独立请求权的,有权提起诉讼。对当事人双方的诉讼标的,第三人虽然没有独立请求权,但案件处理结果同他有法律上的利害关系的,可以申请参加诉讼,或者由人民法院通知他参加诉讼。人民法院判决承担民事责任的第三人,有当事人的诉讼权利义务。”在司法实践中,曾出现损害第三人合法权益的事件,本文以案例剖析如何保护第三人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6.
邵艳 《黑河学刊》2012,(12):63-64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民事公益诉讼应运而生。环境污染、自然资源遭到破坏、消费者权益受到侵害等现象的不断出现,在现有法律体系和传统的诉讼方式不能为它们提供保护的时候,民事公益诉讼填补了民事诉讼的空白。民事公益诉讼得以在我国发展的关键就是必须扩张民事诉讼机能。其中,有关林业的法律规范略显苍白,急需引入公益诉讼机制。  相似文献   

17.
徐磊 《特区经济》2008,(2):250-251
民事诉讼主体范围与民事主体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于民事诉讼上有当事人能力者,未必为民事主体、法律规范的不完善割断了本为同源的民事实体法与民事程序法,致使两主体制度失衡,而使其他机构,如企业分支机构的诉讼地位处于窘境。为使当事人、利害关系人与裁判拘束力所及范围形成三位一体的状态,可以在未来的民法典中将企业法人分支机构等其他组织确定为第三类主体,而使民事实体法与程序法在主体制度上相统一。  相似文献   

18.
林倩倩 《魅力中国》2014,(12):307-307
民事诉讼法中的执行和解制度在民事司法实践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该制度有效的缓解了司法实践的压力,同时也极大的发挥出当事人意思自治的运用。执行和解的产生和履行必然会对执行程序产生影响。随着新《民事诉讼法》的颁布,民事执行和解虽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仍然存在很大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从虚假民事诉讼基本理论入手,并分别从道德和经济层面、法律制度和司法运行层面分析成因。从大陆法系国家对有效自认效力的确定,英美法系国家对虚假民事诉讼分类和认定分析,得到对我国相关制度完善的启示。最后,文章结合了对域外相关制度的考察,从建立社会诚信评价体系,提高虚假诉讼违法成本,完善民事侵权责任体系、损害赔偿制度和禁止撤诉制度,加强诉前预防、识别和诉中防范机制,完善民事证据制度、自认规则和民事调解制度,完善第三人权益保护诉讼制度,寻求专业机构、人员介入帮助,司法运行方面改进等方面提出对虚假民事诉讼治理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法律制度的不断完善,各项法律研究也呈现繁荣的情形,然而对于民事诉讼法而言,其研究的繁荣只停留在表面上,事实上其理论构成与研究深度存在贫困化的特点,这导致我国民事诉讼法与现实相背离的现象明显。文章主要从民事诉讼与实践脱离、研究方法缺失、研究主体失位、程序与实体分离这四个方面探讨民事诉讼法学贫困化的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