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鱼类真菌和藻类病的诊断与防控(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一、水霉病水霉病几乎可见于各种鱼类和其他水产养殖动物,从鱼卵、鱼苗直到成鱼均可发生,不仅可以导致病鱼死亡,而且也失去商品价值。【病原】病原是多种水霉(Saprolegnia)和绵霉(Achlya)。【症状】霉菌从鱼体伤口侵入时,肉眼看不出异状,当肉眼能看到时,菌丝已深入肌肉,蔓延扩展,向外生长成绵毛状  相似文献   

2.
彩虹鲷抗病力强,在池塘养殖中很少发,但是水质调控不好或鱼体经运输、捕捞擦,很容易在短期内引起大量死亡,要密切注防治。常见的鱼病有如下几种。一、水霉病1、病原:由水霉菌而引起2、症状:病鱼急躁不安,独游水面或浅,游动缓慢,体表有絮状水霉着生,皮肤粘增多,鱼体消瘦衰弱而死  相似文献   

3.
正(三)真菌性疾病水霉病【病原体】由水霉菌感染而引起,是罗非鱼越冬期间的常见病。由于大多数水霉菌为腐生性,鱼体通常由于换水或搬运时受伤,鱼体局部皮肤受损或鳞片脱落,导致水霉等霉菌的腐生感染,从伤口处侵入并大繁殖。【症状及病理变化】发病初期,肉眼只能看见鱼体伤口处组织红肿,皮肤附着一层白色黏液。随着菌丝的生长,大量新繁殖的菌丝为白色或灰白色,棉絮状。同时,菌丝体还能深入肌肉中,其分泌的  相似文献   

4.
鱼波豆虫病1.症状当虫体大量侵袭鱼的皮肤和鳃时,用肉眼仔细观察,可辨认出有暗淡的小斑点,皮肤上形成一层蓝灰色的黏液。被感染的鳃小片上皮坏死、脱落,使鳃器官丧失正常的生理功能,导致病鱼呼吸困难。同时被该虫破坏的地方,往往被细菌或水霉感染形成溃疡。病鱼食欲  相似文献   

5.
<正>水霉病是由水霉科多种真菌寄生而引起的,我国常见的有水霉和绵霉两属。此类霉菌对温度适应范围广,鱼体在一年四季都可能被感染,尤其是在密养的越冬池冬季和早春易流行,在全国各养殖区均有流行。对于各种饲养鱼类,从卵到各龄鱼都可感染。在霉菌刚刚寄生阶段,通过肉眼观察无任何异样,而当菌丝生长到肉眼可见的时候,证明菌丝已经侵入鱼体伤口,尤其是鳍条底部等无磷的部位,通常菌丝呈灰白色棉絮状,故又称此病为白毛病。被感染后鱼通常表现为急躁不安,行动迟缓,食欲减退,相互摩擦等现象,严重时患处肌肉逐渐腐烂,  相似文献   

6.
<正> 春季水温回升,鱼类开始吃食,同时鱼病也开始复发。及早预防和治疗鱼病,对渔业生产来说非常重要。现将春季鱼常见病的防治介绍如下:1、水霉病。病鱼在染初期肉眼看不见什么症状,当肉眼能看到时,菌体已进入鱼体伤口,并深入肌肉蔓延扩展,向外生长的菌好象灰白色的棉团状,也就是我们用肉眼可见的鱼体呈灰白色絮状东西。由于  相似文献   

7.
<正> 冬季是鱼种放养时期,往往因拉网或运输擦伤鱼体,常发生水霉病。 症状:由于机械受伤或寄主破坏,使鳞片脱落,导致水霉侵入伤口,吸收皮肤里的养料,迅速萌发,并向外长出菌丝,肉眼看上去好似棉毛状。随着病灶面积的扩大,鱼体负担加重,游动失常,食欲减退,最后瘦弱而死。 流行情况:一年四季均可发生,特别是冬季最为流行,分布极广,各种鱼类都能得水霉病,从鱼种到成鱼都可以感染水霉菌。 预防方法:(1)用生石灰清塘。(2)在捕  相似文献   

8.
正(三)真菌性疾病水霉病【病原体】为水霉属(Saprolegnia)或绵霉属(Achlya)的一些种类。【症状及病理变化】患病鱼焦躁不安,游动迟缓,食欲减退。真菌感染皮肤时使皮肤长霉,俗称"生毛",肉眼可观察到棉絮状附着物;鱼卵感染水霉时,其外部着生有菌丝,看上去像有绒毛一样,严重者导致受精卵大量死亡。内菌丝如根样附着在鳜鱼体表的损伤处,分枝多而纤细,可深入至损伤、坏死的皮肤及肌肉,外菌丝伸出于组织之外。鳜鱼苗种因  相似文献   

9.
<正> 淡水白鲳简称白鲳鱼,是池塘养殖的优良品种。水霉病俗称白毛病,因鱼体受伤后被水霉菌感染而引起。 症状:病鱼不吃食,在水面无力缓慢游动,鱼体背侧及尾部体色变淡,并有霉菌感染症状。取病鱼检查。肉眼可见体表上呈分块状的霉丝丛,有些病鱼还有鳞片脱落,鳍条被蛀断,严重的病鱼可见肌肉腐烂等症状。 流行与危害:此病常见于鱼种或成鱼进入温室越冬期2—3天,初夏鱼种从温室越冬池进入池塘饲养2—3天,该病感染快,死亡率极高。发病原因是网伤,因与罗非鱼混养在捕捞过程  相似文献   

10.
黄鳝的人工饲养技术问答(7)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3.水霉病:又叫鳝白毛病、肤霉病。主要是受伤的皮肤伤口侵入霉菌所致。霉菌的菌丝在体表迅速蔓延扩散而生成“白毛”,使病鳝食欲不振,最后消瘦死亡。 预防方法:(1)养鳝池在黄鳝入池前,用生石灰清池消毒。(2)黄鳝大小分养,避免受伤。(3)运输操作中,尽力减少鱼体受伤。 治疗方法:(1)用2%—3%的食盐水浸洗鳝种。(2)大鳝可用5%碘酒涂抹患处。 4.腐皮病:腐皮病在养鳝中最为常见,病鱼表现症状为:体表皮肤出现许多圆形或椭圆形大小不等的红斑,其腹部两侧尤为最多,病情严重时,表皮呈点状溃烂,并向肌肉延  相似文献   

11.
一、水霉病。症状:由于霉菌产生大量酵素分解鱼体组织,使鱼体受到刺激,分泌大量黏液,病鱼在水中焦躁不安,鱼体组织坏死,病鱼游动缓慢,食欲减退,患处肌肉腐烂,行动迟缓,最后衰弱而死。  相似文献   

12.
<正> 1、水霉病 即肤霉病。池水中的霉菌侵入鱼体表伤口,向内深入肌肉组织,向外长出一簇簇菌丝,似灰白色棉絮状,故俗称“生毛”或白毛病。由于霉菌能分泌大量蛋白质分解酶分解鱼的组织,鱼受刺激分泌大量粘液,表现焦燥不安,最后瘦弱或继发感染细菌病而死。在鱼卵孵化过程中,水霉侵染鱼卵可发生卵丝病。防治:在起捕、运输过程中小心操作,谨防鱼体受伤。治疗:(1)  相似文献   

13.
<正>一、水霉病水霉病是由于鱼类因拉网、冻伤等因素造成鱼类体表损伤而感染水霉菌引起的。当水霉菌侵入鱼体后,进行繁殖,形成白色絮状丝状物,水霉菌大量繁殖并附殖于鱼体体表时,病鱼烦躁不安,食欲减退,活动不便,体质下降,最终病鱼因体质衰竭而死。  相似文献   

14.
<正> 一、水霉病 病因:发生在20℃以下的低水温季节。奥尼鱼进入越冬期时,因鱼体的损伤、鳞片脱落,导致水霉菌入侵,在受伤及病灶处迅速繁殖,长出许多棉毛状的水霉菌丝。病鱼焦躁不安,游动缓慢,食欲减退,鱼体消瘦终至死亡。 防治方法:(1)越冬池要严格消毒后才能放鱼。(2)水温应保持在20℃以上,做好保温升温工作。(3)在捕捞搬运和放养时尽量避免鱼体受伤,注意合理的放养密度。(4)入  相似文献   

15.
<正> 一、水霉病 病因:发生在20℃以下的低水温季节。罗非鱼刚进入越冬期,因鱼体的损伤,鳞片脱落,导致水霉菌入侵,在受伤或病灶处迅速繁殖,长出许多棉毛状的水霉菌丝。病鱼焦躁不安,游动缓慢。食欲减退,鱼体消瘦终至死亡。  相似文献   

16.
<正> 4、小瓜虫病 (1)病原 多子小瓜虫。 (2)症状 在病鱼的皮肤、鳍条、鳃上,肉眼可看见白色小点状胞囊,严重时体表似覆盖了一层白色薄膜。病鱼反应迟钝或漂浮水面。因病灶处细菌的感染,使鱼体表发炎,或有局部坏死、鳞片脱落、鳍条烂裂,鳃上皮增生,鳃小片破坏。虫体如侵入眼角膜,能发炎变瞎。最  相似文献   

17.
正(三)真菌性疾病1.水霉病【病原体】水霉属(Saprolegnia sp.)或绵霉属(Achlya sp.)的种类。【流行与危害】水霉在5~26℃均能繁殖,最适繁殖水温为13~18℃,流行于冬春两季,夏后水温在25℃以上较少发病。该病一般为慢性,不易引起批量死亡,但被感染的鱼恢复慢,规格较小的鱼引起的死亡率高。【症状及病理变化】感染初期,肉眼难以看到症状,随着菌丝在伤口处繁殖,  相似文献   

18.
正水霉病俗称白毛病、肤霉病。水霉菌最初寄生在鱼体时,一般看不出病鱼有何异常症状,当看到病症时,菌丝体已侵入鱼体伤口向外生长。有时因寄生虫、细菌等病原体感染造成原发病灶溃烂,霉菌的动孢子便从鱼体溃烂处侵入,吸取皮肤里的营养成分,在受伤病灶处迅速繁殖、蔓延、扩展,逐步长出棉絮状的菌丝。菌丝与伤口的细胞组织缠结  相似文献   

19.
<正>水霉病俗称白毛病、肤霉病。水霉菌最初寄生时,一般看不出病鱼有何异常症状,当看到病症时,菌丝体已侵入鱼体伤口,向外生长。有时因寄生虫、细菌等病原体感染造成原发病灶溃烂,霉菌的动孢子便从鱼体溃烂处侵入,吸取皮肤里的营养成分,在受伤病灶处迅速繁殖、蔓延、扩展,逐步长出棉毛状的菌丝。菌丝  相似文献   

20.
<正> 一、肉眼诊断。(1)看状态:病鱼消瘦,头大尾小,离群独游或成群打转,常分布塘边;病鱼运动迟缓,反应痴呆,有的在水面挣扎乱跳或肚腹朝天或尾巴上翘露出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