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邵作昌 《中国市场》2006,(1):138-139
近年来,中央十分重视"三农"问题.农村劳动力过剩是“三农”问题的关键.据测算,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约1.34亿人,每年新增农村劳动力约1000万人,他们几乎全部转化为剩余劳动力.农村劳动力剩余,使许多农民处于失业和半失业状态,农村贫困人口所占比例居高不下.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要从分析制约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各种因素入手,才能对症下药,找出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的具体方案.为此,笔者对山东省济宁市近几年农村劳动力就业情况进行了调查,并获得许多宝贵资料.  相似文献   

2.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三农”问题已经越来越被国家和社会各界所重视.笔者认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应是农民问题,而现在农民问题的核心已不是单纯的土地问题,还有个就业问题.可以说,农民就业问题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突出和重要.解决农民的就业问题,大方向只能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虽然农业内部结构调整潜力很大,农村内部的就业潜力也很大,但是根本的出路是要转移到农业和农村以外去.宁夏南部山区各市县属于国家级贫困县,该地区人口增长速度过快,土地贫瘠,有限的土地资源不可能养活所有的人,进而也使宁夏南部山区农村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而这些农村剩余劳动力如何从农村转移出去、如何实现宁夏南部山区农民的真正致富?就成为解决宁夏“三农”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我国农村劳动力的供给远远超过了农业生产对劳动力的需求.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不仅有助于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同时也有利于解决我国的农民、农村和农业问题.本文以农村剩余劳动力为研究对象,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意义出发,分析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产业集群经济具有小城镇效应和规模经济效应,在城镇化进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产业集群能够吸收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缓解农民就业压力,并且可以促进农民收入的增加。对产业集群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关系问题进行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产业集群及其所具有的经济特征对农村劳动力转移有着重要影响,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有其自身的规律性,这为解决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和我国"三农"问题提供了帮助。  相似文献   

5.
高学琴 《消费导刊》2011,(12):49-49
翼城县农业人口26.2万,农村劳动力16.9万人,农村劳动力人均耕地不足2.5亩,农村剩余劳动力达到8.9万人。在市场经济多元化发展的今天,如何提高农民收入,如何最大限度地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有组织,有计划的转移,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首要任务。  相似文献   

6.
农村剩余劳动力是经济发展的产物,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影响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性步骤,因此,我们必须给予高度重视。本文首先从就业人数、就业区域、就业产业分析了青龙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并从中分析出存在的六大问题,最后,结合青龙农村劳动力的实际情况,从加强培训、打造品牌、完善机构、鼓励创业、做好服务五个方面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7.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城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振  鲁敏  刘增凡 《商业研究》2003,(15):173-175
“三农”是关系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要解决“三农”问题必须大力转移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既可向现有城市转移一部分,也可拓展农村内部就业空间,发展农村工业和服务业。推进城镇化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方向,要以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小城镇转移,增加农民就业机会,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和乡村发展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8.
安徽省是一个人口大省,农村剩余劳动力存量大,就业压力大。进入“十二五”规划的新时期,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问题成为安徽省优化配置劳动力资源,提高安徽省经济实力的重要因素。文章分析了安徽省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并提出了安徽省的农村劳动力转移路径的新建议。  相似文献   

9.
针对二元劳动力市场分割和特殊的转型经济背景,本文将外商直接投资、人力资本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同时纳入新古典一般均衡的分析框架.理论分析表明,外商直接投资通过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边际收益和改变高、低素质剩余劳动力的供给量,从而改变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均衡水平.进一步的实证研究发现,外商直接投资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但东部地区外商直接投资的就业吸纳作用要明显大于中西部地区.人力资本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效应具有明显的“U型”曲线特征,东部地区异质型人力资本的“门槛值”为7.46年,而中西部地区相应的“门槛值”为5.88年.在经济转型的现实背景下,充分利用外资产业梯度转移的战略机遇和发挥“干中学效应”加快人力资本积累,将是中国在未来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和实施劳动力资源“二次开发”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0.
为了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将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有效转移,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率,已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本文主要分析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中的一些问题,并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1.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解决农民问题的关键是增加农民收入。而农民收入的高低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密切相关。黑龙江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存在劳动力整体素质偏低,就业环境不宽松,劳动力需求信息闭塞,政府引导不足等问题。应加强农民教育培训,拓宽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渠道,发展多种形式的就业中介组织,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相似文献   

12.
在典型的城乡二元结构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突破口.根据经济学相关理论,乡村旅游具有拉动就业、促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的积极作用,经验事实和数据也表明乡村旅游具有促进就业的动力机制.本文以此为基础,分析乡村旅游发展及其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障碍,并提出加强规划、制度创新和开发人力资源等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3.
城镇化与“三农”问题解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前,人们已从过去主要强调农业生产、科技兴农、粮食生产等问题跳出,强调通过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来解决“三农”问题。但由于我国现实的特殊性,一味地强调城镇化发展,不但会增加“三农”问题解决的成本,还可能延缓“三农”问题解决的进程。本文认为,“三农”问题的解决,不但要解决转移出去的劳动力的生活、就业状况,还要解决滞留在农村的农民的发展问题、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问题。为此,在城镇化进程中必须从劳动力转移的流向、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等方面加以引导,以加强城镇化发展对“三农”问题解决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我国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从分析我国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式与状况入手,提出了我国未来可行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模式。  相似文献   

15.
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我国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从分析我国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式与状况入手,提出了我国未来可行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模式。  相似文献   

16.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国农村就业结构发生了积极的变化,非农就业比重不断上升。今后几年农村转移新增劳动力仍将大幅上升,农村就业问题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提高农业生产率、重视产业转移与承接、加快城市化进程政策扶持、构建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体系是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7.
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一直被认为是解决"三农"问题、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举措,然而,我国劳动力市场存在的城乡分割已成为劳动力转移的主要障碍.本文阐述了我国劳动力市场城乡分割的现状与成因,并为打破这种分割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邓小平有许多关于劳动力以及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相关表述,如劳动力的数量与素质、剩余劳动力的界定、产生的原因以及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模式,为我们研究探索劳动力以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指明了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9.
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本文着重分析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及影响我国农村劳动转移的因素,并提出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张振强 《商》2013,(20):228-228,195
“三农”问题历来都是我党和国家领导人最为重视并努力解决的大问题。在河南省全雀的人口构成中,农民占有较大比重,农村也占有全省土地面积的绝大部分。如何解决好“三农”问题是每一位河南政府官员的应尽之职贵,同时也是我河南省全省同仁为了实现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宏伟目标应尽之义务。然而,河南省的农村劳动力数量巨大,绝大多数的农民增收缓慢,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方面出现的问题也极为突出。笔者从河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特点、现状及转移的制约因素出发,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河南省农村刺余劳动力合理有序转移的基本思路及措施,以实现河南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目的。并通过对对河南省的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分析,探索一条解决其问题的政策和措施,这对加快实现河南省经济社会跨越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