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是区域自主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础条件,在当前新形势下,科技创新体系已成为支撑区域发展和科研成果产业化转化的重要平台,成为地区科技创新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文章剖析了句容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现状,并就如何构建富有活力的科技创新体系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2.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欠发达地区的经济转型升级和发展动能转换,必须探索科技创新试验示范的路径与模式,从而实现高质量发展.通过梳理国内外科技创新试验示范与区域发展的理论与实践,总结了科技创新示范与区域高质量发展的经验与范例.兰州白银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国家在西部欠发达地区布局建设的创新驱动试验示范区,其建设和发展事关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局.对兰州白银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建设和发展情况开展调查,从创新基础、产业规模、创新资源、创新效率4个层面构建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测算指标目标值和增长速度,并从完善兰州白银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支持政策体系、培育以兰州白银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核心的区域创新体系、加大人才招引和服务保障、促进产业结构高质量发展、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深化东西科技合作与协作创新等方面提出路径建议.  相似文献   

3.
20世纪90年代以来.长三角区域创新体系建设问题日益受到了学术界的关注.国内学者从不同角度对长三角区域创新体系的构建进行积极探索。这些研究的主要内容是:(1)对长三角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意义和必要性的分析:(2)从区域经济一体化视角.研究长三角区域创新体系中基于产业集群建设、区域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地方科技合作与技术转移等方面的地方整合:  相似文献   

4.
曹桂银 《特区经济》2008,228(1):179-180
区域创新体系的培育与健全是国家经济发展的战略基点,公共财政必须积极支持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设,提升区域自主创新能力,以切实发挥科技创新在增强区域经济竞争力中的决定作用。安徽在实施经济"东向"发展战略中,公共财政要全力支持安徽区域创新体系的构建,重点加强高新技术产业基础研究的投入,加大对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支持力度,完善风险投资机制,设立产学研合作专项基金,深化产学研联合发展机制。  相似文献   

5.
泰州市委、市政府对建设创新型城市作了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部署,要在更高层次上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两大战略,构建技术创新体系、科技投入体系和政策体系。全市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也提出了"四个坚持",即坚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坚持实现重点领域关键技术的突破与跨领域的技术集成、坚持推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坚持构筑自主创新的人才高地。为进一步加快泰州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充分发挥科技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在分析泰州科技自主创新的现状、问题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发展目标和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文章分析了江苏科技企业自主创新基本情况和自主创新的制约因素,提出了科技企业创新驱动发展体系培育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7.
辽宁省科技管理体制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效的科技管理体制是提高区域科技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的前提,为给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和振兴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辽宁省科技厅启动了“辽宁省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研究”项目,而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地区发展的科技管理体制则是辽宁省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前辽宁省科技管理工作的一个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8.
自主创新包括“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株洲与东北老工业基地一样.也存在经济发展后劲不足、企业社会负担重、环境污染严重、城市功能不完善等诸多突出问题。把株洲建设成为科技创新能力强、高新技术产业化程度高、区域综合竞争力突出的现代化创新型城市成为“十一五”新的奋斗目标。文章分析了株洲自主创新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要建立健全自主创新领导机制.加强统筹协调;深化政府科技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多元化科技投融资体系等措施。  相似文献   

9.
科技创新载体是创新创业活动的承载基础,是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张家港市坚持把构建科技创新载体作为增强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一项奠基工程,积极推进以产业载体、创业载体、创新平台等为主体的科技创新载体建设,积极打造创新要素、创新人才和科技成果集聚的基地平台,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产品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10.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河南省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将河南省科技创新能力与全国28个省区市进行横向比较分析,通过实证分析发现河南省的科技创新能力在全国处于中等水平,并存在科技创新投入不足、承载力较弱、产出较少、科技创新扩散严重不足等问题。以此为基础,提出了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对外开放与自主创新相结合、建立以企业为主导的创新体系等提升策略。  相似文献   

11.
柴盈   《华东经济管理》2011,25(7):50-53
运用历史分析、比较分析和计量经济分析法,对深圳近30年的经济增长方式及转变历程进行梳理,研究表明:深圳由粗放型增长成功转变为集约型,主要取决于发展自主创新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推进机制包括战略导向机制与产业政策、空间整合机制、知识产权保护制度、高交会的创新平台和风险融资机制。  相似文献   

12.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本文在介绍自主创新概念的基础上分析了企业自主创新需要财税政策支持的必要性;给出了面向企业自主创新的财税政策框架体系;最后,从我国的国情出发提出了四点完善我国财税政策以鼓励企业自主创新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叶帆 《科技和产业》2010,10(2):57-58,81
国内外事实表明,大部分的发明专利、新产品及自主知识产权是由民营企业创造的。当前,我国民营企业自主创新面临着意识动力不足、融资困难、政策扶持不足、人才缺乏等问题。要把自主创新的"国家意志"变为民营企业的"企业行为",需要从企业制度、融资平台、政策扶持、创新人才等方面进一步完善,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全面提升民营企业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4.
在深圳中小企业板正式设立之后,如何使其能平稳过渡到最后的创业板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本文通过分析海外创业板市场,总结出了一些对深圳中小企业板发展有价值的观点。  相似文献   

15.
杜婷 《特区经济》2012,(1):24-25
"十二五"期间深圳金融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存,深圳的金融改革创新必须重点突出,层次分明。本文在分析深圳金融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的基础上,为深圳十二五期间金融业的发展重点提出一些政策建议:一是加快发展跨境人民币业务市场;二是着力打造成为全国重要的财富管理中心;三是加快构建风险投资体系;四是建设国际化的碳金融交易中心;五是以前海区开发为契机深化深港金融合作。  相似文献   

16.
王晖 《改革与战略》2012,28(1):171-173
文章基于自主创新能力的本质特征,以河南省为例,从科技投入、创新环境、成果转化、创新主体和品牌建设等方面,分析了制约企业持续自主创新的影响因素,构建了基于政府、社会、企业三位一体的创新支持体系。文章指出,企业持续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需从政府扶持、社会环境、企业人才支撑和文化创新等多个角度,发挥政府、社会和企业之间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7.
FDI驱动型集群演化机制及其锁定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广东东莞 IT 制造业集群的案例考察发现.本地集群创新网络将随着外资企业的角色演化和战略转变,依次经历四个演化阶段,形成以外资企业为核心的创新组织机构,并有效推动本地集群创新网络的升级。但集群企业对外资企业的过度依赖,容易降低其自主创新能力,形成集群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的路径依赖,使本地集群企业长期被锁定在全球价值链的低端。  相似文献   

18.
服务外包是中国政府当前大力发展的产业,每个城市都应该选择发展适合自己的服务外包产业。要素禀赋驱动的产业选择、自主创新战略导向的产业选择、要素禀赋驱动和自主创新战略导向兼顾的产业选择是国际上进行服务外包产业选择运用得较为广泛的三种模式。文章在总结这三种产业选择模式基础上,着重阐述了基于"要素禀赋驱动和自主创新战略导向"的产业选择混合模式,并使用"基于要素禀赋和自主创新战略"的产业选择混合模式对上海服务外包产业进行选择。文章首先建立服务外包产业"自主创新战略—要素禀赋"评价指标体系,然后通过专家问卷调查方法,通过实证研究分析"基于要素禀赋和自主创新战略"的上海服务外包产业选择。确定了软件开发外包、研发设计外包、物流外包和金融外包四大产业作为上海重点发展的服务外包产业。同时,为验证该混合模式的适用性和有效性,文章还使用该模式对宁波市和长沙市的服务外包产业进行了选择,得到了满意结果。  相似文献   

19.
“加强自主创新,用15年时间建立创新型国家”是党和国家领导人向全国人民发出的庄严号召。国家汽车工业“十一五”发展规划中大力强调自主品牌和自主创新,大力发展汽车电子产业。文章对正确理解中国汽车电子产业自主创新内涵,自主创新对加速中国汽车电子产业发展的意义以及中国汽车电子产业自主创新中所面临的问题与对策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相似文献   

20.
冯步广 《改革与战略》2010,26(8):106-108
南宁高新区是北部湾经济区核心城市创新体系的核心和支柱,在北部湾经济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具有产业集群聚集、创新体系完善和服务机制健全等优势。文章认为,南宁高新区应培育具有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增强以自主创新为主导的内生发展动力和实现与东盟的无缝对接打造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基地,引领北部湾经济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促进北部湾经济区经济实现蛙跳跨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