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洋品牌奶粉价格的风生水起,一些不良商家在高额利润的诱惑下,纷纷打起了"洋奶粉"的主意,空罐回收造假、原产地造假、跨国代购假货骗局、问题"洋奶粉"国内不退不换……如此种种,使"洋奶粉"市场乱象丛生。  相似文献   

2.
说到奶粉,可谓让国内的爸妈们操碎了心。一边是洋奶粉年底纷纷涨价,一边是中国明年洋奶粉关税临时下调的政策。现在国外的奶粉价格到底是多少?以下是记者搜集到的2011年底海外奶粉实际价格"谍报",供国内的爸妈们参考。  相似文献   

3.
几年间,国内洋奶粉均价已经从200元迈上了300元大关。其中,惠氏旗下高端品牌"启赋"1段已卖到408元,雀巢的超级能恩1段也卖到了318元,容量却从900克调低到800克。而在韩国和东南亚国家,这些产品的价格只有内地市场的一半,洋奶粉在中国内地的售价成为名副其实的全球最高。然而,这丝毫未影响国内消费者的消费激情,尤其是原装进口的高端洋奶粉已经成为国内不少妈妈的首选。洋奶粉卖价之所以能在中国步步登高,勇夺全球最高称号,绝非偶然。  相似文献   

4.
古语有云:"不养儿不知父母恩"。而现阶段,这句话也应该与时俱进,可以借改为"不养儿不知奶粉贵"。国内部分洋奶粉价格为原产地4倍自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后,洋品牌奶粉就进入集中涨价期,三年之内共有4次集中调价,包括美赞臣、雅培、多美滋、雀巢、惠氏、明治、美素等品牌在内的洋奶粉,每次提价幅度均在10%左右。根据东方艾格农用咨询中心提供的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以来,经过多轮涨价潮,部分外资品牌奶粉价格上涨50%左右。在对国内乳制品信心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原装进口的"高端洋奶粉"已经成为中国父母的首选。在他们看来,与其  相似文献   

5.
由于商品要"跨洋"送达,国际配送周期长,一般需要10多天才能收到,配送风险也较大。此外,"洋商品"一旦出现质量问题,消费者想要退换货物也不是一件易事。在网购、团购、海外代购之余,现在国内的"血拼达人"又兴起了一股"海淘"热。近日在国内各大网络论坛上,"海淘"成为曝光率颇高的关键词,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在购买国外品牌时,已不满足于去国内实体店铺或者寻找海外代购的方式,而是直接到海外  相似文献   

6.
这几年,奶粉之战让人揪心,其"战况"多为洋胜中败.不过,近期洋奶粉大跳"涨价舞",加上限购令不断出台,引起中国消费者的强烈不满.更何况洋奶粉里吃出甲虫、毛发,关键指标超标等一再曝光,更让其"粉丝"感到心寒.一些成熟的消费者开始理智地审视婴幼儿奶粉市场.有迹象表明:洋奶粉垄断的局面正在动摇,本土乳企有机会趁势逆转.有人问:难道"反攻"的日子就要到了?虽然机会不错,但现状让人沮丧:多数国内乳企依旧把脑袋埋在地上,听不到他们振奋人心的冲锋呐喊.  相似文献   

7.
最新的数据表明,国内70%市场已被洋奶粉所占。这串庞大数字上的每一个小数点,都在拷问国产奶粉将何去何从?"狼"确实来了,还是一群。面对来势汹汹的挑战,国产奶粉还能"杀出重围"迎来春天吗?  相似文献   

8.
两会前夕,香港正式实施奶粉“限带令”,一时间内地消费者纷纷“望洋兴叹”。国产奶粉无法令人放心,“洋奶粉”在国内售价太高,而如今各种“限购令”“限带令”频频出现,年轻父母的心头怎么就摆脱不了奶粉的“洋”魔咒?  相似文献   

9.
在2008年以前,国产品牌奶粉占据国内7成市场,洋品牌奶粉仅为3成,但三聚氰胺事件成为一道"分水岭",国产品牌奶粉至今没能重回消费者的心中。国内乳企自信不足海关总署2011年3月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八成以上的国内消费者认为,国外奶粉质量优于国内奶粉,大部分消费者选择购买国内生产的进口奶源奶粉或通过网购等方式购买国外原装奶粉,甚至越来越多的国内乳品生产企业,如贝因美、飞鹤和娃哈哈等,为适应国内消费需求也开始使用进口奶源,导致对进口乳制品的需求居高不下。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副会长于露介绍,2008年,中国奶粉进口量14万吨,2009年激增到31万吨,2010年增长至48万吨。目前,洋奶粉已经占据国内  相似文献   

10.
苏杉  耿磊 《企业导报》2011,(5):173-174
本文从当前国内奶粉市场的现状出发,通过分析总结出消费者抢购洋奶粉的深层次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拟定一些通过法律手段规制国内奶粉市场的方法和措施。一方面有利于增强国产奶粉的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为国内市场的恢复和培育构建一个相对优质的制度环境。  相似文献   

11.
正5月1日起开始正式实施的《进出口乳品检验检疫监督管理办法》等法规,将对进口奶粉执行注册制新规,没有"身份证"的洋奶粉品牌将以难进入中国。2008年,国内只有两家新西兰进口婴幼儿奶粉品牌,到了2014年,进口奶粉品牌的数量已超过200个。中国的婴幼儿奶粉市场,在国内奶粉的"不争气"中,成为洋品牌乐园。根据质检总局公告,自5月1日起,对华出口婴幼儿配方乳粉的境外生产企业,如未按照《进出口乳品检验检疫监督管理办法》等规定办理注册,其婴幼儿配方乳粉将不被允许进口中国。  相似文献   

12.
据载,随着卫生部对“二恶英”解禁令的发布,曾被冷落的洋奶粉重又红火起来,在京城一些大商场和超市,其销售额正以每月60%的高速度增长,国产奶粉又成了“陪衬和补白的角色”。平心而论,洋奶粉的“卷土重来”,着实是在对国内奶粉厂家“上课”。 比利时“二恶英”没来时,有国内奶粉厂家在自己的奶粉包装上印有英文商标和洋娃娃图案,说采用的是“外国原料,是百分之百的进口奶粉”。在“二恶英”袭来时,这些奶粉厂家又纷纷自揭面纱,在媒体上说其“产品用的是百分之百的国产牛奶,是地道的国产货。”然而即便如此,仍鲜有消费者问津。其实,当洋奶粉因“二恶英”遭重挫时,对国内奶粉厂家可谓是“天上掉馅饼”,何不借势造市,设法占领国内市场甚至打出国门?可仅有嘴巴功夫,并无切实的促销手段和措施,坐失良机,于是洋奶粉又“卷土重来”。  相似文献   

13.
"代购"的出现,给年轻的父母省了不少时间,足不出户就能给宝宝买到国外进口的奶粉。时间是省了,但却一点也不省心。1.某网店日售千罐进口奶粉?卖家说法:本店代购日本版明治奶粉,销量为商城第一。日售千罐奶粉,进货凭证和海关入境手续齐全,假一赔十。网友质疑:个体性质的网店居然可以日售千罐明治奶粉。如果是私人携带或邮寄,难道要每月背个集装箱回国吗?  相似文献   

14.
针对涨价原因,众品牌纷纷拿配方升级、换装甚至配合新国标为由头,然而,多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则表示,洋奶粉价格频涨背后正是抓住了国内消费者的信赖,利用消费者潜意识中的"奶粉价格越贵,品质越好"来敛财。  相似文献   

15.
超市里琳琅满目的蜂蜜自洋奶粉成"毒奶粉"事件之后,其他洋食品的质量连日来也备受消费者关注。近日一网友发帖称,洋奶粉低头了,仍有不少洋食品的安全隐患,未引起消费者足够重视,其中洋蜂蜜首当其冲。洋蜂蜜被质疑,引来一场国产蜂蜜与洋蜂蜜哪个安全标准更可靠的争论,不少读者力挺洋蜂蜜。那么,洋蜂蜜安全标准比国产蜂蜜更可靠吗?  相似文献   

16.
针对目前国内贴牌洋奶粉乱象,近日央视播出了关于贴牌洋奶粉调查。调查中,记者只需交5100元,国产奶粉就可贴新西兰奶粉商标;只需花一万多元,就可拥有一个原产地新西兰的品牌。对此,网友议论纷纷。@江声山色:还是要加强国产货的信誉,人们也要相信国产货品牌,大家一起努力吧。洋货在此困难时期,也以假乱真,涨价,降质,坑害了我们,要警惕。  相似文献   

17.
在国家发改委刚刚约谈了包括乳业协会在内的17家行业协会,下大力度稳定物价之际,洋奶粉涨价的风潮又起,在部分市场,桶装洋奶粉价格普遍上涨。有媒体指出,此举暴露出国内行业组织难以制约外资品牌的窘境,同时也凸显国产奶粉在中国市场丧失价格和市场话语权的尴尬地位。如何重振市场信心,寻求重占市场的通道,是摆在中国乳业面前亟待解决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18.
《大众标准化》2011,(9):71-71
在国家发改委刚刚约谈了包括乳业协会在内的17家行业协会,下大力度稳定物价之际,洋奶粉涨价的风潮又起,在部分市场,桶装洋奶粉价格普遍上涨。有媒体指出,此举暴露出国内行业组织难以制约外资品牌的窘境,同时也凸显国产奶粉在中国市场丧失价格和市场话语权的尴尬地位。如何重振市场信心,寻求重占市场的通道,是摆在中国乳业面前亟待解决的...  相似文献   

19.
疫情当下,提高自身抵抗力显得尤为重要,于是越来越多的"海淘控"通过海外代购的方式从国外购买保健食品。在百度上输入关键字"海外代购保健品"进行搜索,相关结果约有356万个,足见其火爆程度。海外保健品之所以如此受欢迎,缘于其身上的"纯天然"、"无副作用"等标签。然而,国外保健品也是鱼龙混杂,消费者不要盲目迷信"洋保健品"。  相似文献   

20.
正提高婴儿奶粉的质量安全水平,并不是什么"高精尖技术"。但是如果这件事情都做不好,那么"中国制造"参与国际竞争,占领世界市场,必成奢望。消费者对国外婴儿奶粉"青睐有加"甚至"大加追捧",对国产婴儿奶粉"心存疑虑"以致"视而不见",已是不可回避的事实。国人用脚投票,国外产品在与中国产品的竞争中渐渐占据上风。这种竞争已不仅局限于国内市场,国产奶粉在国际市场上也遭遇"滑铁卢",对外出口屡屡受挫,包括印度在内的一些国家开始限制进口中国的乳制品。既面临洋品牌挑战,又难以打开洋市场,一进一出,两面受阻,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