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3 毫秒
1.
对作为“一门美国社会科学”的国际关系理论中的“知识”与“权力”二者的联系进行解构的工作已经做了很多。英国学派和“中国特色国际关系理论”也参与到了“民族化”国际理论的行列之中。本文采用一种谱系学的方法来描述在中国民族主义兴起的背景下 ,2 0世纪 90年代中国学派的浮现及其逻辑 ,并且分析该理论对古代“大同”伦理观念的诉求。这种理论建构将与英国学派有关“国际社会”讨论的浮现及其逻辑联系起来。“国际社会”和“大同”都使用“文明标准”作为区分国际关系主体与客体的界限。文章结论认为 ,这两种国际关系理论取得一致的诸多方法之一 ,即是用文明和帝国的相同逻辑来排斥美国国际关系理论 :为了重申中国和英国理论上的“我族 (self)”而建构一个美国理论上的“他族 (other)”。因此这些理论并非其倡导者所认为的那么彻底 ,它们将理论探讨局限于三个民族国家而成为世界政治中其他“国家中心主义”方法的保守联盟者。  相似文献   

2.
冷战国际史的研究应该与现代国际关系理论的探索相链接。作者认为,冷战国际关系的“经历”不仅应该成为检测国际关系理论假设的一个时空“实验室”,而且也应该成为当代与未来国际关系理论研究新议题的设定以及现存国际关系理论假设与模式检验的参照体系。自冷战以来,主要大国不断解密和公布的档案文献为国际关系理论研究提供了一个难以替代的“数据库”。如果中国“新生代”的国际关系理论学者能够对西方国际关系理论进行深刻与精确的诠释并进行延伸研究,同时尝试采用“理论指导”与“历史实证”相结合的方法,这样必将为形成中国国际关系研究与理论体系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3.
在国际政治局势持续深刻变化及中国日益崛起的大背景下,如何总结国际政治的新经验,并在国际关系理论方面有所创新、有所发展,是当前中国国际关系学界的重要课题。有鉴于此,2007年10月20日,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主办了“国际政治新经验与中国国际关系理论发展”青年学者论  相似文献   

4.
全球化理论认为 ,随着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全球扩张 ,民族国家主权原则面临严峻挑战 ,民族国家及其主权特性行将消亡 ,国际体系正从领土主义的现代体系向非领土主义的后现代体系过渡。继全球化理论之后 ,德国慕尼黑大学教授乔格·弗里德里希提出了“新中世纪主义” ,作为分析“后国际”体系的新范式。新中世纪主义认为全球化国际关系理论断定主权国家行将消亡的结论是十分偏执的 ,在“后国际”体系中 ,民族国家和跨国市场经济是两种永久并存、相互竞争的普世主义 ,它们与社会行为体一起构成并行不悖的三大行动领域。因而 ,缺乏无可争议的至尊权威是“后国际”体系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5.
本文试图提供理解中国国际关系的一种新架构 ,认为基于“国家主义”与“现实主义”方法论上的“传统”国际关系观念 ,没有抓住中国国际关系变化的性质。人们需要考虑使用国际政治经济学批评理论的分析工具来突破国内与国际、政治学与经济学之间的藩篱。这样的方法不仅可以丰富对中国问题的研究 ,而且可以脱离国际政治经济学以发达国家为中心的特性。  相似文献   

6.
英国国际关系理论具有不同于美国国际关系理论的许多特点。国际关系理论的英国特性也许就是开放式的自主发展 ,充当国际关系知识的一间“世界工厂”。所谓开放 ,在其主要意义上是指 ,在与美国一起分享共性的“盎格鲁———美利坚知识传统”的同时 ,英国又把自己定位为欧洲国际关系理论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自主发展 ,是指英国国际关系理论在上百年的发展中并不依附于作为一门“美国社会科学的国际关系理论”。国际社会学与国际政治经济学一直是英国国际关系理论的两个“名牌” ,在世界上独树一帜。许多英国学者更倾向于国际关系 (国际政治经济学 )批评理论。多元主义与学术民主色彩明显。不要求学者服从于某种整齐划一的占主导地位的“科学”理论 ,比美国同行更有可能、更有资格回应全球化提出的各种挑战与问题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中国的国际关系理论研究进展迅速,可以说进入了空前繁荣的阶段。这不仅表现在中国学者对国际关系新理论的介绍、评价以及同期跟进等方面,还表现在他们有了建立国际关系理论“中国学派”的自觉与初步尝试。本刊编辑部尝试对2005年以来的国际关系理论研究以及国际热点问题研究进行述评。理论研究部分仅仅采撷了建构主义、英国学派和女性主义三个流派。这些述评旨在补充同类研究只是针对2005年6月以前发表成果不足。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中国的国际关系学界除了关注与研究国际关系理论的“主流”和“非主流”学派之外,同时也重点关注了现实中的国际热点问题。本刊编辑部在2006年第11期对国际关系理论中的建构主义、英国学派和女性主义三个流派进行了简要的梳理,本期文章则选取了2005年学界关注的联合国改革研究、“二战遗产”研究、中国能源安全研究这三个热点问题,尝试对其进行简要述评,旨在能起到管中窥豹、反映学界的研究动向之作用。  相似文献   

9.
尚会鹏 《世界经济与政治》2020,(2):24-43,156,157
以新现实主义为代表的主流国际关系理论建立在单一本体论基础上,在单元层次上趋于把构成国际体系基本单位的国家视为权力单位,在关系层次上把国际关系简化为一种权力关系,在体系层次上把国际体系视为一种更接近物理系统的简单系统。而在批评新现实主义基础上形成的各种国际关系理论流派也未能很好地解决国际关系本体论的单一性问题。作者在梳理学术界对国际关系本体论思考的基础上,探索性地提出一个逻辑上自洽的国际关系本体论基础,从而使国际关系研究跳出“政治学囚笼”,置于一个新的本体论基础之上。新本体论三个层次的特点是:在单元层次,构成国际关系的单元是考虑了文明体与组织体两个侧面的多元国家;在关系层次,国际关系是一种由人类多维活动构成的复杂网络;在体系层次,国际关系是人类在国际场域中多元社会共现的演化系统。世界强联结时代出现的一些新特点支持新的本体论思考:人类多维活动被深度卷入国际场域的现实支持从多元、多样的视角看待国际行为体;国家行为体强联结的现实支持把国际关系模式视为一种多维复杂的关系网络;国家间因深度互动而出现“共同体化”的趋势支持把国际体系视为“多元社会共现”的文明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10.
20 0 3年 12月 5~ 6日 ,由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华东师范大学亚欧研究中心、华东师范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当代国际关系理论与中国外交”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举行。会议的主要议题包括 :国际关系理论研究在海内外的新进展 ;多学科视野中的国际关系理论 ;国际  相似文献   

11.
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由来已久,长期以来一直是经济学家和法学家关注的国内问题;这个问题成为国际关系学者关注的国际问题主要始于20世纪80-90年代不断深入的经济全球化。伴随全球化的深入,技术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在全球市场的流动深刻影响财富在全球的生产与分配,进而影响国家间的竞争与合作,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因而成为国际关系研究领域的重要议题。作者首先梳理了知识产权问题国际化的历史进程,随后概括了国际关系学者对该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的四个方面——知识产权与国内利益集团、知识产权与国际产业竞争力、知识产权与国际制度、知识产权与全球治理——所取得的成就和进展;同时提出尽管经过近20年的努力,国际关系学者的相关研究已经初具规模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研究议题不够深入,理论和研究方法相对单一,经验研究缺乏多样性,中国学者的研究比较薄弱。对于仍以消费西方知识和技术为主的中国而言,知识产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对这一领域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经济全球化作为世界性的趋势,不仅外化于世界经济领域,在主权国家仍然构成国际社会最基本的行为主体的今天,经济的全球化必然会投射到政治、安全和文化等领域,外化出浓厚的政治和战略色彩。简言之,经济全球化给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带来的影响和冲击是双重的:一方面,它具有破坏性和解构性,从根本上动摇了传统以“国家中心主义”为基础和前提的国际关系理念,国际关系中日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非国家行为主体;另一方面,它也具有建设性和再造性,经济的全球化无论是主观上还是客观上都推动着国际关系在体系结构、秩序模式、制度规范和决策程序的全方位变革,这就不仅直接推动了国际秩序的结构性重构,也为国际关系在制度和机制层面的创新注入了全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一门“生死之学”的国际关系学,“误读”乃大忌,且在不断上演。误读“他者”,难以做到知彼,误读自身,难以做到知己。长久以来,中国的国际问题研究主要是以“他者”为特定研究对象,对自身的研究似乎并不在学者的视野之内。随着中国国力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相应提升,在我们努力避免误读“他者”的同时,将中国自身纳入国际问题研究视野并予以准确解读和定位,无疑成为中国国际关系学界必须认真面对的重大时代课题。在这方面,拥有雄厚实力的上海社会科学院已走在了前列。  相似文献   

14.
二战后 ,日本国际关系理论研究具有从美国引进成果的特征 ,而美国理论学界则引进其他研究领域的精华并向跨学科方向发展。也就是说 ,日本引进并利用了美国的国际关系理论 ,从而形成了国际关系理论的“双重输入 (Doubleimport)”现象。在很大程度上 ,美国国际关系理论扮演了国际公共产品的角色。在美国国际关系理论的影响下 ,日本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具有三种可能性 :第一 ,继续维持目前的状态 ,实行“政策主导型”研究。第二 ,探讨本国的传统思想与全球化概念融合的可能性。第三 ,随着日本的科学技术发展 ,“科学主义”思想与社会科学中基础理论的相互利用将不可避免。但日本国际关系理论的独特性和特征应体现于重视均衡的“中和理论”中。  相似文献   

15.
世界历史上大国间权力对比的快速变化往往诱发系统性国际信任危机,从而引发国际冲突甚至战争。大国崛起的“信任困境”逐渐成为当代国际关系的核心命题之一。既有文献尚未对此特别是对当前中国和平发展面临的信任危机进行系统研究。为此,作者尝试在批判性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五常”信任思想、软实力理论和国际信任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以国际关系“五常”规范——仁、义、礼、明、信(分别对应善意、责任、秩序、透明、信誉)为核心内容的“信任力”理论及其整合模型。该理论是关于国际信任的一般性理论,有助于缓解权力转移过程中所产生的系统性国际信任危机,也有助于崛起国获取国际社会信任以便在实力快速增长的过程中走出“信任困境”。提高信任力以获取国际社会的信任,特别是周边国家和霸权国的信任,是中国实现和平发展的必由之路。在进行概念界定和理论模型设计后,作者选择中国—东盟关系进行案例研究,以阐明信任力理论的有效性与未来潜力。  相似文献   

16.
国际政治中的英国学派(English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是颇具特色的西方国际政治理论流派,冷战结束后英国学派的国际关系理论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该学派被认为发源于英国伦敦经济学院的学术群体,是有着相同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的学术群体。英国学派的理论特色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集中于国际社会研究,坚持理性主义传统,走“中间道路”的理论倾向。本文通过对非主流理论和观点了解,皆在增强对国际关系理论的全面认识。  相似文献   

17.
英国学派的发展、贡献和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英国学派是国际关系理论研究中既具包容性又具独特视角的一个学派。它以反思现实主义、理性主义和革命主义3个传统为研究基点,取格劳秀斯的理性主义为思想本源,确立了以“国际社会”为中心概念的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把阐述国际体系的霍布斯现实主义与强调国际秩序的格劳秀斯主义结合了起来,为与主流国际关系理论的对话提供了可能性。它所阐述的国际社会的构成特征,事实上与建构主义也有共鸣。英国学派的多元化思想、传统主义研究方法以及注重民族话语的研究思路,对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的创建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8.
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中国视角”日益成为中国国际政治学者们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那么所谓“中国视角”是否就是创立完全不同于西方的国际关系理论呢?“中国视角”与西方的国际关系研究方法之间有没有联系呢?这些都是中国国际关系学界不能够回避的问题。为此,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于2005年7月22日在北京举办“研究方法与中国视角”学术研讨会,北京大学、外交学院、复旦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等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应邀参加。与会人员围绕对国际关系研究方法的认识、学者…  相似文献   

19.
国际关系的理论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际关系理论无论是在西方还是在中国,均出现理论终结与庸俗化的倾向。作者认为,国际关系理论作为一门学科已经到了追本溯源、反思其主体性的时候了。从回答“国有际吗”、“国际有关系吗”、“国际关系有理论吗”这三个基本问题入手,文章反思了国际关系理论的自身维度问题(即国际关系的理论性),探讨了国际关系理论的先天不足与终极趋向。国际关系是人的关系与社会关系在国际层面的呈现,国际关系理论和其他社会科学理论一样,终究是人的学问,对国家的抽象不应以丧失人的主体性为代价。当西方神话被中印共同崛起为代表的亚洲崛起打破时,这将还原国际关系理论的历史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20.
曾怡仁  李政鸿 《世界经济与政治》2013,(1):93-115,158,159
女性主义国际政治经济学是融合女性主义国际关系学与女性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研究路径,一方面,它将性别议题带进全球化以及发展研究,尤其关注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发展计划、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结构调整方案以及全球化进程所造成的性别不平等问题;另一方面则是反思主流、非主流国际政治经济学的性别盲问题,并思辨国家、市场和社会之间的辩证关系。作者采取跨层次与跨学科的多元研究方法,勾勒出女性主义国际政治经济学与女性主义国际关系学、女性主义政治经济学以及批判的国际政治经济学之间的知识脉络,说明该研究途径对外开放的特色,认为透过学术社群之间的对话和更多学者的投入研究,女性主义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将更为成熟,同时也会推动整体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水平的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