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量证据证明,经济灾难往往发生在家庭债务猛增之后,而家庭债务猛增和经济灾难都与消费支出崩溃相关,也即家庭债务、消费支出和"大衰退"之间存在密切联系。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是金融体系的产物,金融体系必须尽量避免将风险集中于债务人身上,从而避免危机和衰退。  相似文献   

2.
主权债务是指国家以其信用为基础,通过向社会筹集资金所形成的债权债务关系。2008-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中,许多发达国家推出了一揽子扩张型财政政策,结果是政府债务不断攀升。2007年以前发达国家不存在债务危机或债务违约问题,债务危机或债务违约一直发生在发展中国家。现在人们对债务的关心都集中在发达国家。整顿财政是当前发达国家应对债务上升的普遍性举措,整顿财政的积极意义在于进一步削减主权债务,有助于金融市场的稳定。  相似文献   

3.
金融危机过后的欧洲,成为主权债务危机的集中爆发地。4月初,爱尔兰财长布赖恩·勒尼汉忧心忡忡地向媒体透露了位于爱尔兰银行业核心部位存在的债务“黑洞”。一时间有着“绿宝石”之称的爱尔兰,正步着冰岛的后尘,经受着“裸泳”导致的危机。  相似文献   

4.
林侃 《上海会计》1998,(2):19-20
债务重整,也称“债务重新安排”,是指通过诸如部分减免债务(包括减免债务本金和利息)、延长还款期限、变革债权债务关系等多种途径来重新安排债务。一般用来解决由于过度负债与大规模呆帐引起的债务偿付危机问题。债务重整的方式多种多样,但并不是每一种重整方式都有其特殊的会计处理,如兼并可选用兼并会计。本文讨论的仅限于一般债务重整的会计处理。一、债务人转让资产以清偿债务债务人可将其流动资产、固定资产或其他资产转让给债权人,以作为债务的清偿。此时有两个会计问题发生:(1)债务人所转让的资产,其帐面价值与公允市价可能不…  相似文献   

5.
宋媛媛 《税收征纳》2004,(12):36-37
债务重组是指债权人按照其与债务人达成的协议或法院的裁决同意债务人修改债务条件的事项。从债务重组的定义可以看出,不论何种债务重组形式,只要修改了原定债务偿还条件的,即债务重组时确定的债务偿还条件不同于原协议的,均作为债务重组。债务重组的具体形式主要有五种,一是债务人以低于债务账面价值的现金清偿债务;二是债务人转让其非现金资产以清偿债务;  相似文献   

6.
外债是一把双刃剑,对一国经济的发展有利有弊,使用不当会给我们的经济乃至政治带来危机。这已经在历次国际债务危机中充分得到体现。对外债的管理,既包括政府当局从国家整体角度进行的宏观审慎管理,也包括债务人就自身债务进行的微观管理。其出发点和目标是一致的,即合理使用外债,防范外债风险。本文从宏观管理角度,谈一谈对我国外债管理的一点思考。  相似文献   

7.
是指债务人或第三人为担保债务人的债务,将担保标的物的权利移转于债权人,于债务清偿后,标的物应返还于债务人或第三人,于债务不履行时,担保权人可就该标的物优先受偿。  相似文献   

8.
李慧勇 《证券导刊》2011,(38):17-17
欧洲领导人的初衷可能是在稳定市场信心。但实际上解决债务问题需要非常小心。因为债务是过去透支未来形成的,还债或者说债务问题的解决却正要伤害(债务人/债权人)现在与未来的经济。  相似文献   

9.
2008年以来,"主权债务危机"几乎成为使用率最高的字眼。从冰岛到希腊,再到爱尔兰、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等,都先后陷入了主权债务危机。而事实上,与欧洲相比,美国、日本的主权债务也相当严重,日本甚至远比欧洲更严重。那么,为何主权债务危机会率先在欧元区爆发?欧、美、日主权债务问题有哪些相同与不同之处?中国从中又应得到什么启示?这些问题值得探索。一、公债理论的发展主权债务在西方通常称为公债,在我国称为国债,是指国家以债务人的身份在国内外筹集的各种借款。在西方,公债理论的发展经历了"公债有害论、  相似文献   

10.
李俊 《西南金融》2011,(3):40-43
随着主权债务危机的进一步恶化,欧元区政府的流动性危机正逐步转变成银行体系的流动性危机。欧元区沉重的债务负担为区内银行体系大量持有主权债务埋下了伏笔,同时伴随着银行业不合理的资金来源结构以及"对手方风险",很容易引起银行体系的流动性危机。爱尔兰危机的爆发,正是主权债务危机向银行体系蔓延的集中表现。  相似文献   

11.
金融危机后为刺激经济复苏,各国采取了非常态经济刺激计划,最终引发了债务危机。此次欧债危机是复合型危机,既是债务危机,又是政治危机与社会危机。长期以来,由于多数欧洲国家都面临经济增长缓慢、福利开支较高、人口老化严重的问题,财政压力一直都比较大。再加上受金融危机冲击较大,欧元区的经济和政治体制性缺陷,因此演变成主权债务危机。面对债务危机,各国采取不同的应对政策,通过对美欧债务危机发生的原因及应对债务危机政策比较,从中得到对中国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欧债危机和美债危机的反思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合理的政府债务规模和风险管理策略对于政府积极面对经济和金融危机的冲击,促进金融市场及汇率的稳定乃至经济的快速复苏至关重要目前,各方关注的美债危机对全球金融市场带来连锁反应,全球经济再次面临严峻考验。尽管美国目前就国债上限上调问题初步达成一致,但是美债危机仍让全球金融市场和经济复苏充满了不确定性,政府债务管理及风险预警引起各方面的关注。应该说,从上世纪80年代的拉美债务危机、90年代的东南亚金融危机直到欧债危机、美债危机,充分说明合理的政府债务规模和风险管理策略对于政府积极面对经济和金融危  相似文献   

13.
一、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现状(一)地方政府债务膨胀,贷款与财力不匹配当前,地方政府各类变相债务无外乎三种形式:一是绕开政策限制,成立投融资平台进行融资。虽然债务人不是地方政府,但公司一旦发生债务危机,必定由财政兜底;二是地方政府不惜违规,为投融资平台贷款提供直接或间接  相似文献   

14.
金融危机的爆发以及后来的欧债危机,对全球经济产生影响,对我国而言,为应对危机,地方政府不断扩大债务的规模,导致经济的发展过多的依赖于发行债务,经济不景气和货币政紧缩使得我国的地方政府债务问题愈演愈烈,且可能引发我国的金融危机。本文从我国地方债务的现状和债务额度出发,分析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状况。  相似文献   

15.
债务重组收益的会计处理及对纳税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新颁布实施的《企业会计准则-债务重组》(以下简称新准则)原准则在账务处理方面作了实质性修改,即债务人不再将偿付债务所付代价低于重组债务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损益,而直接确诊为资本公积。新准则对债务重组收益的这种会计处理,可以防止企业利用债务重组来粉饰业绩,避免关联方之间利用债务重组交易操纵利润,充分体现了会计核算的稳健性原则。但是,对债务人来说,无论采用哪种债务处理方式,只要偿付债务付出的代价低于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债务人就会因债务重组面最得一定的收益,而且这种收益是客观存在的。债务重组收益是由于债务人清偿债务付出的代价小于所清偿债务的账面价值而产生的,从本质上说,属于交换资产而产生的收益,按现行税法规定应计入企业的应纳税所得,计算并交纳企业所得税。但新准则将债务重组收直接全额确认为资本公积,不符合现行税法的有关规定,将导致国家税收的流失。  相似文献   

16.
地方政府性债务(以下简称“地方债”)是地方政府根据信用原则,以承担还本付息责任为前提筹集资金而形成的负债,它不仅可以解决地方政府财政吃紧问题,也能加快地方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但根据边际成本理论,同一债务人的借贷额越高,借贷成本越高,极端情况下,过度的地方债也能够引发金融危机。我国地方债起步相对较晚,  相似文献   

17.
杨根 《中国外资》2013,(12):223-224
美国金融危机的持续深化,经济结构失衡的希腊爆发了债务危机。由于欧元区体制上的缺陷和外部影响,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引发全球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18.
杜军 《时代金融》2012,(18):279-281
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各国政府为刺激经济增长而相继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欧盟也不例外。希腊的债务困境所引发的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本质上是政府预算赤字规模过大造成的。本文重点分析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现状并对经济的前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9.
杜军 《云南金融》2012,(6X):279-281
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各国政府为刺激经济增长而相继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欧盟也不例外。希腊的债务困境所引发的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本质上是政府预算赤字规模过大造成的。本文重点分析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现状并对经济的前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20.
对实施《企业会计准则—债务重组》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英 《上海会计》2001,(1):22-23
一、实施《债务重组准则》的几个技术问题(一)准则的适用范围。《债务重组准则》将“债务重组”定义为:在债务人发生财务困难的情况下,债权人按照其与债务人达成的协议或法院的裁定作出让步的事项。准则在指南部分对债务重组的情况作出进一步的说明:(1)持续经营条件下的债务重组,即债务重组双方在可预见的将来仍然会继续经营下去;(2)债务人发生财务困难是债务重组的前提条件;(3)债权人作出让步的原因。在实际操作中,应将准则所规范的债务重组与不属于该准则规范范围的债务重组进行区分。平时探讨的债务重组一般是泛指改变债务人的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