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在华跨国公司的并购行为会产生有碍竞争的市场集中效应,反垄断审查制度对外资并购可能导致的集中具有事前规制作用,而为了获取市场优势地位,不能排除有些跨国公司在反垄断审查阶段贿赂相关人员与部门;同时,具有代理人特征的反垄断审查机构也可能被外资兼并厂商俘获,并以交易企业提交信息的不完备为借口与其达成合谋,使得一项可能导致行业垄...  相似文献   

2.
<正>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外国资本在中国投资的形式由过去的合资变为独资,由参股变为控股,由新建变为收购,一轮愈演愈烈的外资收购大潮正在中国市场上演。尽管外资并购有利于改变我国行业集中度偏低、企业过度分散和规模过小的状况。但是,外国资本有着不断扩大规模和市场份额的天然倾向,有着消灭竞争对手的天然企图。假如对合并不加控制,允许外资无限制地并购在它们眼中价格极为便宜的中国企业,就会导致中国市场竞争结构失衡的恶果。因此,我国有必要通过反垄断法来控制外资并购,以维护有效竞争、保护民族产业、保护国家竞争力、维持市场公平。这方面的法律制度主要表现为外资并购的申报和审批制度,即达到一定规模的外资并购需要向反垄断法的主管机关进行申报。目前,已经有70多个国家建立了企业并购反垄断审查制度。就中国来说,在外资并购中执行反垄断审查、规范外资并购国内企业,对于保护国内民族产业、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和提升国家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申超 《科技与企业》2012,(17):277+279
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外国投资者在华投资方式正在发生悄然变化,从直接投资建厂逐渐过渡到以并购国内企业为主。外资并购对我国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有助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但是,外资并购也可能带来一些消极影响,对我国国家经济安全可能造成的影响就是一个重要方面。本文围绕外资并购在我国引发的国家经济安全问题,研究了美国外资并购国家经济安全审查制度,探讨我国相关制度的完善以及可采取的应对措施,以利于保护我国国家经济安全。  相似文献   

4.
《企业世界》2007,(11):20
目前,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二审的反垄断法草案增加新规定,要求对外资并购国内企业,除进行反垄断审查外,还应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国家安全审查。北京对外经济研究所所长张燕生说,增加这一规定非常必要,说明我国发现了外资并购国企的规定性不足。仅有这条规定并不够,围绕这一条款还应有一系列的并购性质、标准等方面的规定。  相似文献   

5.
财经要闻     
发改委:中国将构建更加开放便利的跨国投资制度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有关负责人16日说,中国建立外资并购安全审查制度.着眼于完善利用外资政策法规体系.提高透明度、可预期性,促进外资并购有序发展,符合世界贸易组织安全原则。中国不会改变对外开放、利用外资的方针。中国将深化与其他国家的投资合作,推动构建更加开放、更加便利的跨国投资制度和法律环境。  相似文献   

6.
达能娃哈哈并购案的法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在新《公司法》颁布、股权分置改革实质性完成、若干重要行业的WTO过渡期即将结束的背景,中国外资并购市场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而要求对外资并购进行审查的呼声也逐步加大,特别是凯雷并购徐工、德国舍弗勒收购洛轴、苏泊尔并购案等事件引发了外资并购和产业安全的争议。在业界对于要不要限制外  相似文献   

7.
近些年来,外资并购中国企业成为外商在华投资的主要方式.这些跨国公司利用资金、技术、管理等优势,在我国很多行业形成限制竞争,攫取高额利润,扰乱我国的市场秩序.尤其是跨国公司对关系到我国战略性产业的并购,直接威胁到我国的国家安全.刚出台的反垄断法明确提出对外资并购涉及国家安全的,要进行经营者集中和国家安全两种审查.本文通过对当前外资并购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的剖析,借鉴国外对外资并购规制的经验,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李云婷 《企业导报》2010,(3):116-117
从外资并购对我国装备制造业产业安全影响入手分析,分别对资产控制、市场控制、技术控制等层面进行了探讨,并提出对策建议:转变观念,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完善外资并购的产业准入制度,进一步健全外资并购监管的相关法律制度,建立政府援助体系。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已成为外资进入我国的一种重要手段,其中行业内的龙头企业或骨干企业往往成为外资并购的首选。外资的大规模并购引起了国人对国家经济安全的担忧,中资企业在海外并购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进一步印证了这种担忧的合理性。同时,越来越多的境内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通过跨境并购到境外上市,迫切需要相关法规予以规范。在这种大背景下,商务部、国资委、税务总局、工商总局,证监会、外汇局等六部委于2006年8月8日联合发布了《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以下简称10号令),替代了外经贸部、税务总局、工商总局、外管局于2003年3月7日发布的《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暂行规定》。与以前的规定相比,10号令细化了对外资并购的审批权限,严格了对外资并购的审查,新增了外国投资者以股权作为支付手段并购境内公司的内容。下面就10号令涉及的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有关的主要问题作一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0.
2011年,新《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或将在年内出台,我国对外资的政策将进一步“去身份化”,在经历了“国民待遇”的争议后,中国政府提出的七大新兴战略产业将不会限制跨国公司的进入;另一面,今年年初,国办还出台了《外资并购境内企业安全审查制度》一没有比这更好或是更坏的时候了,这是真正考验跨国公司实力的时刻。  相似文献   

11.
《关于向外商转让上市公司国有股和法人股有关问题的通知》,《利用外资改组国有企业暂行规定》的相继出台,标志着已沉寂近8年的外资并购的制度性障碍已经排除,预示着外资并购必将成为资本市场一个新的亮点。但外资并购既然是市场交易的一种表现形式.就免不了有风险。如何控制和防范外资并购中的风险.是外资并购的主体双方必然面临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认为,我国现行《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等法律和涉及外商投资的有关行政规章对目标企业职工劳动就业权的保护存在各种问题,使外资在并购中侵害职工劳动就业权有机可乘。因此,应制定统一的《企业并购法》,并修改《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以确保目标企业被外资并购后职工劳动就业权不被侵害。  相似文献   

13.
外资并购我国上市公司的障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先介绍了外资并购我国上市公司的一些基本情况,然后详细分析了外资并购的各种障碍,包括规模经济性壁垒、产品差别化壁垒、绝对费用壁垒、必要资本量壁垒和政策法律制度壁垒.结论是规模经济和产品差别化并不是目前外资并购上市公司的主要障碍,政策法律制度壁垒、绝对费用壁垒则是阻碍并购发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以外资并购我国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对并购目标公司长期、短期的市场绩效进行了全面经验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外资并购公告发布后,外资并购目标公司短期绩效显著为正,外资并购长期绩效为负,但统计结果不显著.研究结果说明:短期内包括资本市场在内的我国各界对外资并购寄予较高的期望.但从长期来看,实际运作效果不如人意,外资并购后并不是必然带来先进的技术、公司治理和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5.
我国加入WTO以来,外资并购发展迅速,国内学者有关外资并购的研究也不断增多。文章对国内有关外资并购的研究文献从外资并购动因、外资并购后整合过程、外资并购效应和其他研究角度四个方面进行了分类综述,并对目前外资并购研究的局限性作了分析,从而展望未来的外资并购研究。  相似文献   

16.
我国加入WTO以来,外资并购发展迅速,国内学者有关外资并购的研究也不断增多.文章对国内有关外资并购的研究文献从外资并购动因、外资并购后整合过程、外资并购效应和其他研究角度四个方面进行了分类综述,并对目前外资并购研究的局限性作了分析,从而展望未来的外资并购研究.  相似文献   

17.
随着经济的发展,外资并购已逐步成为外国投资者在中国投资的重要方式之一,也成为商务部门和工商部门的研究课题之一。《外资并购的法律问题与登记实务》一文,对外资并购的含义、分类、及其法律适用问题,以及狭义的外资并购与相关登记实务、外资并购中中方自然人股东的问题,作了阐释。  相似文献   

18.
90年代以来,我国兴起了外资并购热潮,在为我国经济带来了资金、技术及管理经验的同时,也产生了垄断市场、妨碍有序竞争甚至威胁国家安全的不良影响。我国外资并购反垄断制度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完善该法律制度具有重要的现实和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与几年前家电领袖们大手笔的控制性并购,以及无法掩饰的强烈历史使命感形成巨大反差的是,中国金融企业的海外投资显得格外小心翼翼。试探性的小比例参股(均在10%以下,以不触及美国外资审查的底线)、分阶段投资、多数不要董事会席位甚至投票权以及抱着谦虚的学习态度,成为这一波金融业海外并购的显著特征。而不事张扬甚至缄默不语几乎成为操盘的金融企业家的一致姿态.  相似文献   

20.
利用外资并购提升我国国有企业综合竞争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国有企业在改革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困难可以利用外资并购来加以解决,但与此同时外资并购又是一把双刃剑,对企业本身和社会产生了双方面的深远影响。文章结合外资并购的背景及趋势,分析外资并购国企带来的影响、对策,以及对提升我国国有企业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