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尹蓉 《经济研究导刊》2011,(35):260-261
《还乡》是托马斯.哈代的"性格与环境小说"之一,也是他悲剧创作的开始。小说中的爱敦荒原是主要的人物生活背景,同时也是发生悲剧的主要因素。哈代巧妙且自然地安排了三个环节——天命、根源和悲剧的催化剂,从而揭示了这样的主题:谁背叛自然谁将会迷失,那么悲剧也将会发生。  相似文献   

2.
《红与黑》中的主人公于连是一个多侧面的人物,他意志坚定、精神充沛、充满激情,他一直在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然而他人物特征中的矛盾性与复杂性,使他最终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艾玛是《包法利夫人》中那个为爱情而活,为爱情而迷失方向,为爱情而放荡堕落,最后为爱情而选择死亡的女主人公。分析了于连的形象特征和艾玛的爱情悲剧,对他们各自爱情悲剧作了更进一步的探究,阐释了谁是真正的悲剧。  相似文献   

3.
洪秀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风云人物之一,史家对他多有述评。本文也是一评。文章对洪秀全的历史悲剧作了较全面的分析,探讨了洪秀全悲剧的历史原因。毫无疑问,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革命,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但就其自身的结局来说,却实在是个悲剧。探讨这个历史悲剧的原因和教训,不是没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4.
文学的悲剧     
吧啦 《新经济》2010,(7):95-95
这是一个不适合文学生存的时代,也是一个不适合谈论理想的时代。如果有人还企图在这个时代谈论他关于文学的理想,那简直就是一场悲剧。  相似文献   

5.
肖洛霍夫是一名对生命极为敏感的作家,他把自己特殊的生命体验融入小说创作中,展示了顿河哥萨克式样各别的生命形态,并以强烈的现实精神在对现实的思索和追寻中展示了他独特的生命意识。对生命激情的张扬、对生命悲剧的感伤以及生命归宿的营建等生命意识始终贯穿着他的作品,使其充满着对生命的热切关怀。  相似文献   

6.
文章从女性主义批评的视角出发,阐述莎士比亚在他的三部著名的爱情悲剧中,如何转变女性的被动为主动,如何摧毁占主导地位的男性中心逻辑,从而消解传统的父权制意识形态"男性等于创造力"。三位女主角充满女性自我意识的勇敢言行对父权制的权威是一种直接的威胁,相反,三位男主角不断丧失自我约束力,成为否定自我和消融自我的弱者。莎士比亚以其细腻而又美学的角度表现了女性的心路历程和生存状态,展示了女性健康、积极的性格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7.
托马斯·哈代是英固现实主义文学的优秀继承者,是19世纪后期英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的"性格和环境小说"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文学世界,文章主要从两方面探讨其"性格和环境小说"表现出的悲剧艺术,即悲剧特征("反社会倾向"、"异化"和悲剧的超时空意义等一系列特征)及哈代的悲剧溯源.  相似文献   

8.
贾宝玉具有女性化性格倾向,还兼有叛逆与顺从的三重性格。"天才"浮士德身上体现出追求感性体验的自由个性和勇于践行生命终极价值的创造个性。跨越时空的界限,贾宝玉和浮士德性格有相似之处,都追求最高生命价值,都有过无法摆脱的矛盾和痛苦,最终都获得了精神的解脱。他们的悲剧经历和悲剧命运都表达出人类对实现自由与超越的热切渴望,表现了对人性和人格和谐的无限向往。面对现实与理想的矛盾冲突,浮士德的个性更积极主动,更具创造力。从两个悲剧人物个性中可以看出中西民族性格的差异。  相似文献   

9.
从"公地悲剧"到"反公地悲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李晓峰 《经济经纬》2004,162(3):26-28
“反公地悲剧”是与“公地悲剧”对应的一个经济学概念 ,“悲剧”的产生也与产权的界定有关。目前我国正在进行并日益深化的经济体制改革 ,很多领域都由于产权的支离破碎而带有明显的“公地”特性 ,也因此产生了大量的“反公地悲剧”。在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过程中 ,应当积极探索新的模式重新整合产权 ,提高国有资产使用效率 ,避免“反公地悲剧”的重演。  相似文献   

10.
毕飞宇2005年发表的小说《彩虹》是继《哺乳期的女人》之后又一关注现代人生存状态的力作,作品展现了现代文明对人情感的异化,本文从悲剧空间的角度切入分析生活在现代空间中的人以及虚幻的符码,并从中发掘出振聋发聩的悲剧意蕴.  相似文献   

11.
囤雁 《大陆桥视野》2011,(10):170-170,172
本文从社会、命运、性格三个方面分析,苔丝悲剧产生的原因,指出这种融社会、命运、性格于一体的悲剧观既是哈代对悲剧的体验与思考,又是他对悲剧探索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谢灵 《经济研究导刊》2010,(18):222-223
悲剧,又称悲剧或悲剧性.作为审美范畴的悲剧,是美的一种存在形态,即具有悲剧因素的客体对象.并不仅限于戏剧类型的悲剧,还存在于正剧、喜剧和小说、诗歌、绘画、雕塑、音乐、电影等其他艺术样式之中,也广泛地存在于历史和现实的社会生活之中.马克思主义美学科学地总结悲剧性矛盾和悲剧艺术发展的历史经验,正确揭示悲剧的客观性和社会根源,把悲剧概括为:"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冲突".  相似文献   

13.
李菁菁 《经济论坛》2015,(3):149-151
公地悲剧是公共资源过度使用的结果。目前公地悲剧现象十分严重,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案例。本文对公地悲剧的研究现状进行简要综述,运用公地悲剧模型,选择中学生补课作为"公地悲剧"现象中的特例进行博弈分析,构建博弈矩阵。  相似文献   

14.
本篇论文以张爱玲的巅峰之作《金锁记》为切入点,以张爱玲过早的经历人生的大喜大悲以及对人生抱有热情而荒谬的幻想为背景,分析了作品中最典型的女性形象——曹七巧的悲剧人生,从当时的封建社会环境以及作者自身的成长经历与婚姻生活来分析张爱玲作品中女性形象悲剧意识的成因。  相似文献   

15.
吴静 《开放时代》2001,(12):77-85
"隐蔽的上帝"是戈德曼悲剧观最重要的前提,由此导引出了他全部理论的核心--"打赌".在对"此在"意义的发问中,它恢复了人与世界的统一,赋予了向希腊时期就被抛弃了的古典主义回复的希望,因而使得人的模棱两可的存在具有了有意义的悖谬性质.被打赌存在的"上帝"其实是一种关系,一种随着历时性发展而不断被建构的批判性反思关系.这才是悲剧观的全部意义.  相似文献   

16.
叶檀 《商周刊》2013,(9):20-20
这是一个三输的局面——中国失去一家知名大企业,消费者失去一个选择,地方失去重要企业与税收来源。这也是产权不清时代、财富得不到保障时代必然产生的悲剧。一个悲剧的时代,却找不到罪犯。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认为悲剧《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人文主义理想与当时社会现实产生强烈冲突的产物。文章从悲剧情节、悲剧人物、悲剧气氛和悲剧语言四个层面论述《哈姆莱特》这出悲剧的艺术成就,对理解莎士比亚作品是“时代的灵魂”,“不只是属于一个时代,而是属于一切时代”的结论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资源枯竭型公地悲剧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公地悲剧的形成及表现,可以将其分为资源枯竭型和环境破坏型两种类型。对于资源枯竭型公地悲剧,除了公地性质是导致其发生悲剧的原因外,消费者的需求、生产的技术状况、社会的平均工资水平等都会对悲剧的发生产生影响。因此,为了减缓这种公地悲剧的发生,有必要从改变消费者的不合理偏好、采用有利于减缓公地悲剧的替代技术和替代产品以及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人们的工资水平等方面来努力。  相似文献   

19.
成玄英认为进入重玄之境,获得生命之美,则必须借助于"一中之道"。而静养是获得中和妙道和长生久视的主要途径。他的这一生命美学思想,对当代生命美学、生态美学建构以及建设乐生、惜生的人生态度都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古往今来,人们常用花容月貌比喻女性的美.诗人用凋谢的落花寓意女性生命的消逝便有了悲剧色彩.进而诗人借助"花"意象承载情感多舛的人生,并蕴藉了丰富的审美关照,给人以美的享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