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袁敏 《企业导报》2012,(19):252
<正>由国家住宅工程中心联合十多个大专院校提出建立的"老年人居住社区"概念,倡导通过设施硬件的建设,将"被动养老"转化为"主动养老",提高老年人自信、自立和自强的生活方式。设计老年人住宅,首先要一切从老年人的居住生活行为特征出发,总体来说,应当按下列观点来选择和确定我们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北京市老年人养老方式选择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北京市某区养老方式与服务调查数据为基础,采用理论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了解北京市老年人养老方式选择总体状况的同时,全面分析影响北京市老年人养老方式选择的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户籍、婚姻状况、收入、房产状况、子女数量、养老观念和生活自理状况均对老年人养老方式选择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3.
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峻,随着对老年人认知功能研究的不断深入,如何打造迎合老年人认知变化的居住空间成了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主要立足于老年人认知功能衰退问题,探索老年人居住空间环境要素,并提出新的空间环境设计策略,以缓解居家养老的老年人认知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4.
关怀老年人精神健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国初 《经济界》2008,(3):19-22
中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关怀老年人精神健康有重要意义。建议:倡导敬老、爱老的优良传统,将养老保障事业归入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发展社区养老服务,鼓励发展老年服务产业,支持建立老年人协会等。  相似文献   

5.
根据广州市老龄委对广州市老年人生活状况的问卷调查资料 ,分析了广州市老年人对老年公寓建设的意愿和不同收入、居住条件的老年人对老年公寓的需求 ,并对老年公寓的建设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6.
21世纪是人口老龄化的时代,自从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人口老龄化速度惊人。本调查对江门市13868人采用臻品乐善老年人招呼需求等级评估系统对老年人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精神状态,感知觉与沟通、社会参与等多维度分析江门市老年人健康状况,为政府、养老机构制定养老保险制度、老年人健康照护计划提供依据,同时为精准对接老年护理岗位,逐步健全养老护理人才培养机制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何涛 《乡镇论坛》2014,(35):27-27
甘肃省庆阳市合水县以加快转变社会养老服务模式为主线,实施农村连片社会养老示范工程,打造老龄服务“升级版”。深化三大模式激发社会养老活力合水县推行文化养老、维权养老和生态养老三大模式,提升幸福养老指数。依托县(乡)老年活动中心、互助老人幸福院、文化休闲广场、公园和农家书屋搭建文化活动平台,整合服务资源,组织老年人开展健身锻炼、学习教育、琴棋书画等文化娱乐活动。以文化养老为纽带,搭建老年人相互沟通交流的舞台,丰富了老年人的文化生活。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迅速发展,社会、家庭二并举的养老模式对居住环境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依据老年人对户外环境的特殊要求,探讨适宜老年人身心健康的住宅小区规划设计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9.
本文使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2011年的数据考察了影响农村老年人居住安排的因素。通过研究分析发现,健康状况越差、自理能力越差和年龄适中、子女家庭住址越近的老年人越可能与子女一起居住,而受教育年限、是否有工作和子女是否都已婚对农村老年人居住安排没有显著影响。这些研究说明,老年人与子女居住主要是可以从子女身上得到贴身照料或情感慰藉,而不是获得经济上的支持。  相似文献   

10.
居家养老是我国的传统养老模式,直到今天,广大老年人的这一思想观念,基本上没有大的改变,据上海卢湾区老龄委对560户老年人的逐户调查,自愿在家养老的占被调查人的92.7%(包括愿与子女同居的占49.2%在内),这充分证明,居家养老仍然是我国老年人的基本选择。老年人居家养老,就意着是分散居住在城市每  相似文献   

11.
邱迪 《价值工程》2015,(12):257-259
随着社会快速进入老龄化的步伐,老年人对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的需求与日俱增。以昆明市目前正在使用的8个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中的老年人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观察法对设施的使用时态进行调研,以社区内老年人的基本情况和对社区的满意度为切入点,总结出目前昆明市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在建筑设计、经营管理方面的不足,并提出改善意见,以期为此类建设与改造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2.
养老建筑的功能与空间在设计上应该提供老年人更多的自主选择居住环境及居住方式的机会,注重老年人心理的居住感受,适度的平衡养老产品的标准化与个性化,尊重老年个体的生活习惯及喜好,这是一种社会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3.
中国老年住宅公寓的发展趋势及特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自1999年以来已经进入老年型国家,因此解决老年人的养老和居住问题是摆在我国和各个城市面前的一大社会问题。目前我国老年人所选择的养老和住宅方式,由于历史和传统观念等原因主要以居家养老为主,主要形式有与子女共居、与子女邻居、独居,除此以外还有托老所、福利院、临终关怀医院以及老年公寓等。老年公寓(老年社区)是依据老年人的特点和需求设计、建造的专供老年人居住的住宅。它是既体现老年人养老居住,又能享受到各方面社会化服务的住宅。老年公寓兴起于北欧一些国家,20世纪90年代在美国一些城市发展起来,成为房…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南京市老年人口养老服务需求的调查研究,发现:在健康状况和生活自理能力弱化的预期下,选择机构养老的老年人口比例增加;高收入老年人的机构养老的意愿明显高于低收入或没有收入的老年人;市区老人在各项居家养老服务的知晓率上明显高于郊区老人;空巢老年人的居家养老服务需求率明显高于非空巢老人;老年人对水电气维修服务、医疗咨询和保健服务、精神慰藉等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比例较高。最后,针对上述结论提出完善南京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随着社会的发展,日益增多的"4+2+1"家庭人口结构使我国传统居家养老的基础已发生变化,家庭养老功能逐渐弱化,迫切需要在居家养老基础上寻求一种能够大规模、低成本解决养老难题的办法和路径。通过构建以社区养老为主的养老服务产业体系,可以保持老年人的居住习惯和生活环境,居家养老大部分功能得以延续,有利于老年人身心健康,符合我国老年人生活特点和需求状况,还可以按照老年人的年龄、身体状况等个体状况选择分段养老,从而实现大部分老人养老问题在社区内完成,特殊和少部分人群通过养老院或者其他适宜方式养老,可以大规模、低成本解决目前面临的养老难题,从根本上解决我国老年人口的养老问题。  相似文献   

16.
面对我国严峻的人口老龄化趋势,在中国“9073”养老模式下,家庭养老功能弱化,养老机构资源不足,社区居家养老成为解决养老问题的重要途径。本项研究中根据2022年在保山进行的一项抽样调查的数据,采用Logistic模型研究医疗护理保健服务可及性对以社区为本的家居照护服务选择的影响。结果表明,医疗保健服务的可及性、便利性以及支付能力与社区居家老年人选择护理服务有显著的相关性,支付能力对老年护理服务内容的选择有“U”效应;能够在养老院、社区卫生机构附近享受家庭护理服务并与家庭医生签订合同的老年人倾向于选择养老机构和社区护理服务;表达不便行动不便的失智失能老年人以及家庭经济及购买能力较强的老人更倾向于选择机构、社区养老服务。因此,可通过增加老年保健与对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优化卫生资源配置、建立社区居民健康档案、建设老年综合服务区域及平台、贯彻落实“互联网+智慧养老服务”等措施,推进深化可持续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构建。  相似文献   

17.
老年人宜居环境建设成为中国的快速人口老龄化进程中广为关注的热点问题。城市社区物理环境和养老服务的可得性是老年人居住环境的核心部分。基于居住环境的内涵和数据的可得性,利用我国2000年、2006年和2010年中国城乡老年人口追踪调查数据,从住房状况、居住安排、邻里关系、社区设施和养老服务方面分析了老年人的居住环境的动态变化及空间差异,发现我国城市老年人的居住环境明显改善,地区间和城市间差异明显。中国城市老年人住房消费数量、住房设施齐全度、住房自有率、老人独居比例呈增加趋势;社区设施可得性提高,养老服务不断完善。并采用聚类方法发现城市老年人宜居环境的梯度差异的空间模式出现了明显的变化,与收入和地方财政支出有关。最后提出了改善老年人居住环境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我国已属老年型国家,且未来50年的老龄化趋势将愈加严重,解决由人口老龄化引发的老龄居住问题已提上议事日程。通过对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的分析,借鉴国外解决老龄居住问题的措施,在居家养老的居住模式下,本着普通住宅老龄化的设计理念,探讨适合老年人生活的住宅套型、住宅室内环境、住宅公共设施和室内设施等方面的设计;提出对已有住宅增加电梯的可行性改造方案;总结出在普通住宅设计中应为老年人考虑之处。为老年人创造安全、方便、舒适的居住环境。  相似文献   

19.
王港 《价值工程》2014,(23):327-329
本文以南京市栖霞区老年人为调查对象,从老年人基本情况、社会生活环境参数、日常生活活动、认知能力、情绪行为和视听觉等六个方面进行了调查,发现老年人能力呈现生活状况令人担忧、生理自理能力总体较差、认知能力一般和情绪行为总体稳定等特点。  相似文献   

20.
老年人宜居环境建设成为中国快速人口老龄化进程中广为关注的热点问题。现有的研究很少从生命历程视角分析老年人居住环境的变化。基于居住环境的内涵和数据的可得性,利用我国2000年、2006年和2010年中国城乡老年人口追踪调查数据,建立了老年人居住环境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以年龄作为个体老化的标志,从住房状况、居住安排、邻里关系、社区设施和养老服务方面分析了老年人的居住环境的动态变化,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国城市老年人的人均住房面积和人均住房间数波动式变化,大体呈先增加后减少的倒U型趋势;单独房间比例在高龄阶段减少;年龄越高,住房设施齐全度越低;随着年龄的增加,住房自有率下降;老人独居比例下降;社区设施和养老服务没有明显的年龄差异;年龄越高,居住年数越长,邻里串门比例越低。这反映了老化过程带来的居住环境需求的变化和供给的相互作用,对依据个体老化过程来完善供给和政策支持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