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8 毫秒
1.
叶挺 《魅力中国》2011,(18):45-45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大势所趋的低碳经济势必造就新型的低碳生活模式。“低碳生活”是一种简单、简约、简朴和可持续的生活方式。实现“低碳经济”仅仅依靠先进技术的支撑是远远不够的,推行低碳生活,彻底改变习以为常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低碳生活”,没有现成的经验、理论与选择模式,唯一的选择就是探索与创新。  相似文献   

2.
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和全球人口数量的上升,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原动力的同时也因化石能源、生物能源等常规能源的不恰当使用引发了严重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废气污染、水污染和酸雨等,已经给自然环境和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带来严重的恶性影响.人们开始寻找更健康、更节约的生活及生产方式,于是“低碳技术”、“低碳经济”、“低碳社会”等一系列新概念、新政策应运而生,引导人类社会逐步迈向生态文明,实现社会可特续发展.文章以此为背景,仅研究低碳经济的经济效益问题.分析我国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并提出一些提高低碳经济效益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金融引领经济的时代过去了,互联网引领经济的时代过去了.那么下一个引领经济的是谁?——低碳经济。如果说,“低碳经济”曾是一句口号。那么金融危机的爆发促使它正在变成行动,依托石油、天然气的“高碳经济”已面临衰退,选择“低碳生活方式”.进行“低碳消费”已成为当下时髦的话题。  相似文献   

4.
王亢 《魅力中国》2011,(5):375-375,334
低碳经济、低碳社会、低碳城市、低碳社区…不知什么时候开始,一股强劲的“低碳”之风开始席卷中国。以低能耗、低污染、底排放为特征的“低碳”理念已经渗透到经济运行、城市发展和居民生活的各个方面。“低碳生活”已经渗透到人们的观念之中去了,而“低碳”的理念是如何形成的?我们在进行室内设计的时候又应该注意哪些方面,运用哪些材料来更好的贯彻“低碳生活”的理念?下面我将从四个方面来阐述。  相似文献   

5.
一、低碳经济的概念与特征 “低碳经济”一词是在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提出来的。低碳经济是低碳发展、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等一类经济形态的总称,是从高碳能源时代向低碳能源时代演化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低碳经济就是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环保型经济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6.
“低碳经济”是一个具有广泛社会性的经济前沿理念,最早是在2003年英国政府发布的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正式提出的。低碳经济包括低碳发展、低碳产业、低碳技术和低碳生活等经济形态,是指在不影响经济发展的前提下,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7.
张静  王迪 《黑河学刊》2014,(1):16-17
“低碳”已经渐渐的走进每个人的生活中。发展低碳经济在城市当中也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和认知。在人们心中一提到“低碳”就是节约用纸,节约用水,多步行少开车等等,这些都是与城市生活息息相关,而说起农村低碳却似乎二者没有任何的联系。发展低碳经济不应该仅局限于城市,广大的农村也同样需要发展低碳经济。  相似文献   

8.
随着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的举行以及大型灾难片《2012》的热映,人们越来越多地对自己的生活环境进行思考,“低碳城市”、“低碳经济”、“低碳发展”、“低碳生活方式”等词组在如今注重生态、节能、环保的社会更是屡见不鲜。环保元素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的运用,不但以自身实践演绎了“城市如何让生活更美好”,更为新世纪人类城市的优质生活提供了典范。  相似文献   

9.
王晨阳 《魅力中国》2012,(29):56-56
随着风能、太阳能、水能、核能等新能源的使用,人类逐步从原始文明走向农业文明和I业文明。而随着世界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在能源使用中带来的环境问题日益紧迫。在此背景下,“碳足迹”、“低碳经济”、“低碳技术”、“低碳发展”、“低碳生活方式”、“低碳社会”、“低碳城市”、“低碳世界”等一系列新概念、新政策应运而生。本文主要围绕碳足迹、碳减排、碳关税的概念问题对国际贸易中的低碳规则这一新型贸易规则进行了理解和分析。  相似文献   

10.
江海燕 《魅力中国》2010,(34):364-365
“低碳教育”(Low Carbon Knowledge Teaching),是指在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中,对学生和全体公民进行有关环境保护、节能减排、应对地球气候变暖的知识和行为方式的教育。目前,“低碳”已成为全球人类的共同问题,减碳业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在此背景下,“碳足迹”、“低碳经济”、“低碳生活方式”、“低碳让会”等一系列新概念、新决议、新政策应运而生.“低碳”已成为人们生活不可缺少的内容。新形势下,教师进行吖氐碳教育”任重而道远。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就中学化学教学如何开展“低碳教育”略陈己见,求教于行家,望给予指导。  相似文献   

11.
一刘雨 《魅力中国》2014,(9):256-256
通过阐述了时下流行的“低碳经济”“低碳生活”的概念,探讨了设计师应发挥的作用;设计师在工作中应如何引导消费者提高对低碳生活的认识;具体工作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发展低碳经济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现实选择,也是低碳城市建设的重要根基.“低碳经济模式要求与之相对应的产业模式即低碳产业支撑其发展.”珠海市是广东省首批低碳试点城市,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坚守生态底线,谋求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没有重复很多发达地区“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极大地降低了低碳改造的成本.珠海市将低碳理念融入到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以大力发展高端现代服务业为核心,以实现能源低碳化为重点,坚持循环经济导向,立足“三高一特”产业定位,正走出一条低能耗、低排放、高效益的产业转型道路.  相似文献   

13.
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今年“要努力建设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和消费模式”,“要大力开发低碳技术,推广高效节能技术,积极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资源”。关于我国低碳经济发展问题,是今年全国两会的焦点之一。其实,早在全国“两会”开始之前,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召开的地方“两会”显示,有28个地区的政府工作报告涉及到低碳经济或节能减排,“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从一个个专业术语迅速成为大众用词。  相似文献   

14.
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下,各国纷纷推出低碳经济发展战略与政策。而在亚洲地区尤以日本收获成效显著。日本发展低碳经济的理念不仅体现在建立法律规范行为,更将“低碳”观念植入民众心中,从生活做起。对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启示是:必须尽快提出低碳经济战略,建立起低碳经济法律保障体系,激励企业从事低碳生产与经营,改善消费结构,加强低碳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构建完善的政策体系等。  相似文献   

15.
在发展低碳经济如火如荼的今天,牡丹江地区县域经济要发展为低碳县域经济。在新的发展时代背景下,牡丹江地区县域经济既有发展的优势,也存在发展的制约因素,即以煤为主的一次能源结构的限制、县域经济中低碳技术应用的不足、县域经济中传统的农业、工业“高碳”发展、管理的缺位与制度的匮乏、农村落后的高碳生活方式等因素的制约。由此,基于低碳经济的视角.牡丹江县域经济发展应遵循的思路是发展特色低碳经济,实现特色经济的低碳化。通过构建特色低碳农业、特色低碳工业、特色低碳服务业来实现牡丹江县域经济的低碳发展。  相似文献   

16.
基于“两型”社会建设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钟荣丙 《科技和产业》2011,11(6):128-134
建设“两型”社会与发展低碳经济都是中国经济低碳转型中的系统工程。通过分析它们在终极目标、内在要求、实施手段上的协同一致性,探索了符合建设“两型”社会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寻求了建设“两型”社会和低碳经济并轨发展的实现途径,并考究了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试验区蓬勃发展的低碳经济。  相似文献   

17.
低碳经济,低碳生活,低碳行动……一个“低碳时代”迎面扑来。这里不需要太多哲学式的思辩,这里只需要一种对未来负责任的态度以及眼下的积极的行动,一个“环保具有道德向度”的行动。  相似文献   

18.
杭州市2008年提出要在全国率先打造低碳城市.2009年12月,中共杭州市第十届委员会第七次全体会议通过了《关于建设低碳城市的决定》.《决定》提出,到2020年全市万元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50%左右,建设低碳经济、低碳建筑、低碳交通、低碳生活、低碳环境、低碳社会“六位一体”低碳城市的目标.2010年7月,杭州市被列为首批五省八市国家低碳试点城市之一,进一步加快了杭州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步伐.  相似文献   

19.
2009年末的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峰会,被冠以“有史以来最重要的会议”、“改变地球命运的会议”等各种重量级头衔。这次会议试图建立一个温室气体排放的全球框架,也让很多人对人类当前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开始了深刻的反思。它似一股旋风,让“低碳”一词席卷全世界。而在中国,“低碳”已成为国家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共同声音,“低碳经济”己成为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低碳生活”己成为人们“生态文明”“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的共同要求和时尚生活的新方式。  相似文献   

20.
今年中国城市无车日活动的主题为“绿色交通,低碳生活”,它强调的是在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大背景下.绿色交通出行方式应得到保护和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