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是破解"三农"问题、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有效途径。对重庆的调研表明,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农村劳动力就业素质偏低和现行的土地营理政策等是制约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的重要因素。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应采取完善农民工外出就业制度、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职业技能培训、健全土地管理政策和现行土地流转制度、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促进县域经济和小城镇发展以及完善政府行政管理体制等方面的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2.
一、意义与作用 我国农村人多地少,富余劳动力数量巨大,非农产业发展与城镇建设严重滞后,是制约我国农民收入增长和国民经济发展的最大结构性问题。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发展第二、三产业,建设小城镇,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对于拓宽农民就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作用。 二、发展的现实 当前,在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下,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  相似文献   

3.
文章通过论述华东地区小城镇劳务服务业的整体状况,从劳务中介机构的服务内容和收费方式、劳务中介机构的服务流程、劳务中介机构信息化以及劳务中介机构的运行效果四个方面探讨了小城镇劳务中介机构的服务模式,并给出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4.
李桂梅 《发展》2007,(12):138-139
改革开放特别是近年来,党中央都强调要解决好"三农"问题,采取了一系列支农惠农的重大方针政策和有效措施,农民生活不断改善,但是我国农村的现实是人多地少,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的产生成为必然,有效利用农村富余劳动力资源,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创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本文就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性进行了分析阐述,并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绩效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5.
《调查研究报告》2007,(17):1-16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将关系农村发展大环境。不论从乡镇企业薄弱的中西部地区大量中年以上农业富余劳动力需要通过就业增加收入看,还是从亿万流动就业农民工转移尚在中途看,都需要防止贻误时机,“煮”农村劳动力转移“夹生饭”。要转变重工业化、城镇化发展而轻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拉动“三农”问题解决的观念.从促进中小企业,小城镇与劳动密集产业发展、推进城乡二元体制改革、提高农民就业能力等方面采取措施,促进农村劳动力持续转移。[编者按]  相似文献   

6.
田飞  王超 《魅力中国》2010,(20):7-8
伊宁县存在着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严重制约着农业的规模经营和产业化进程,制约着农民收入的增加和生活的改善,所以,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培训工作显得尤为重要。本文详细地分析了伊宁县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转移的现状.归纳总结了伊宁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中的经验,同时也分析了伊宁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的诸多影响因素,最后提出了加强伊宁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喀什市富余劳动力职业培训与转移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是城乡一体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因素。据统计,喀什市农村富余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64.2%。在今后的工作中,把这些富余劳动力怎样转移是一个重要问题。本文根据喀什市进行的实地调查资料,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职业培训与转移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发展小城镇,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它有利于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促进个体私营经济相对集中,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开拓农村市场,扩大内需,实现农村城镇化和城镇现代化。为增强小城镇建设的针对性,改善小城镇基础设施载体功能,就要兴办和培育各类市场,推动小城镇特色产业的兴起,发挥小城镇的经济“龙头”作用。本文结合河北省元氏县的实际,就小城镇发展战略问题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9.
中部地区是我国“二元经济”结构较为突出的区域,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本文通过分析中部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面临的困境和区域经济特点,提出了通过农村城镇化、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农民工返乡创业等途径实现中部地区富余劳动力“就地转移”模式。  相似文献   

10.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与农地流转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薇  於忠祥 《乡镇经济》2005,(3):15-17,41
研究目的:研究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与农地流转的关系,探索二者之间的互动机制。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和因果分析法。研究结果: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是农地流转的前提;农地流转是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催化剂”。研究结论:应尽快建立土地要素流转机制,实行土地使用权的资本化;完善农地市场,积极培育农地流转的中介机构;发挥政府在土地流转中的功能,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  相似文献   

11.
鄢平  贺建风 《改革与战略》2009,25(7):171-173
文章从劳动力市场要素变化和劳动者就业惯性着手,建立了一个新的分析视角,分析了“民工荒”产生的原因,提出了解决策略。文章通过数据分析得出如下结论:我国东部地区“民工荒”产生的原因,一是中部地区的重新崛起使中部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跨行业转移,从而减少就业惯性阻力;二是内部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加强了就业惯性力量。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新疆维吾尔族农村剩余劳动力为研究对象,主要探讨维吾尔族农村剩余劳动力跨省转移的制约性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以加快少数民族农村劳动力的跨省转移步伐,提高农牧民的工资性收入。  相似文献   

13.
最低工资制度对劳动力市场影响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梅 《开放导报》2008,(2):41-45
本文对最低工资理论模型进行了拓展分析,并以深圳为案例分析了最低工资制度对区域就业的影响。在跨区域劳动力流动的情况下,区域劳动力市场均衡工资趋近最低工资标准,并且不会导致区域就业量的下降。  相似文献   

14.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data of sociological surveys on the motives and sources of attracting migrants, their legalization and the quality of the labor force, employment conditions, and the registration of labor relations with the employer. The surveys were conducted in selected regions and industries employing migrants.  相似文献   

15.
随着大中城市城镇化空间的逐渐饱和以及农民工回流现象的出现,就近城镇化成为推进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的重要模式。文章基于2017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CMDS)数据,研究政府推动的就近城镇化对农村劳动力工资收入的影响发现:政府通过征地、户口改革方式推动的就近城镇化并不能够消除工资歧视,实现就近城镇化的农村劳动力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其工资水平仍然低于城镇本地职工,这一结论在纠正自选择偏差和样本选择偏差后仍然成立。机制分析发现,城镇劳动力市场针对实现就近城镇化的农村劳动力在就业机会方面的歧视与隔离已不明显,同工不同酬成为实现就近城镇化者面临的主要歧视形式,而城乡劳动力之间教育回报率的差异是导致同工不同酬的主要原因。进一步讨论发现,就近城镇化对于农村劳动力参保城镇职工保险具有显著的提升作用,而自我雇佣的就业形式则有助于打破城镇劳动力市场对农村劳动力的收入歧视。文章拓展研究了就近城镇化对农村劳动力工资收入的影响,为政府进一步推进以县域城镇化为主要形式的就近城镇化提供了研究参考。未来应持续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一步缩小城乡教育质量差异,加强农村劳动力"同工同酬"的保护力度,稳步推进农村劳动力的就近城镇化。  相似文献   

16.
产业集群与劳动力就业扩张机制研究——以广东省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施雯 《特区经济》2007,(3):43-44
当今世界,产业集群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日益突出。在我国由于劳动力数量众多,一方面,要解决城市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另一方面,要转移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因此本文以产业集群的理论为基础,着眼于产业集群对劳动力就业的影响,以广东省为例,用数据分析方法,分析不同的产业集群程度与劳动力就业扩张的相关关系,并且进一步分析产业集群对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就业的促进作用。最后得出结论:促进产业集群的发展,有利于解决我国的劳动力就业问题。  相似文献   

17.
A number of writers have recently questioned whether labor productivity or per capita incomes were ever higher in the United Kingdom than in the United States. This paper focuses on aggregate and sectoral labor productivity in the two countries during the nineteenth century. We build on earlier work by Broadberry to push comparative productivity estimates back to 1840 based on a time series projection from a 1910 benchmark and checked against a benchmark estimate for 1850.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labor productivity in agriculture was broadly equal in the two countries, and that the United States had a substantial labor productivity lead in industry as early as 1840, while the United Kingdom was ahead in services. Hence aggregate labor productivity and per capita incomes were higher in the United Kingdom in the mid-nineteenth century, particularly since the United States had a larger share of the labor force in low value-added agriculture and a smaller share of the population in the labor force.  相似文献   

18.
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经济结构的重大调整,我国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出现加速上升的势头,规模急剧扩大。本文对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现状进行了阐述,在此基础上对影响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基本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以期为规范政府管理、促进有利于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政策法规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刘玉来 《乡镇经济》2006,(10):55-58
本文将中介理论引入农村劳动力转移分析中,寻找其内在制约因素,理出了三条一级中介和两条二级中介: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合理性、农民素质提高和国外经验;培训和教育培训体系.分析了这些中介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联系功能和阻隔功能,为整合推动转移的各种力量、勾划解决问题的方案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0.
张鹏伟 《改革与战略》2011,27(4):91-92,100
企业作为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力军,增强企业社会责任对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文章认为,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除了要通过增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能力,提高农民工的组织化程度,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企业社会责任监督管理机制,强化农民工的维权意识和发挥社会舆论监督作用等措施增强企业社会责任外,还必须妥善处理好政府、企业和农民工三者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