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双峰式”花岗岩是岩浆热液型金矿床的成矿母岩。金矿床的分布严格受高峰值花岗岩的控制,距高峰值岩体最大距离不超过5km。岩石化学及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双峰式”花岗岩为岩浆型花岗岩,是同源同期不同阶段形成的一对花岗岩体,含金量明显呈现两个峰值,即早期为低峰值花岗岩,晚期为高峰值花岗岩,其时代为燕山期。“双峰式”花岗岩是找岩浆热液型金矿床的重要岩浆岩标志。  相似文献   

2.
河淮地幔亚热柱的隆升,使岩石图发生强烈减薄的同时,地幔物质呈蘑菇状向外围造山带之下拆离。当幔源拆离薄层被造山带陡倾韧性剪切带切割造成减压释荷,使韧性软化岩石转变为深熔岩浆上侵,形成沿造山带轴部展布的点状或线状构造岩浆带,表现为以构造岩浆带为核部的隆升构造一幔枝构造。隆升较快的构造区段上覆盖层里揭顶式大幅度拆离,形成典型的变质核杂岩构造。地幔亚热柱→幔枝构造→变质核杂岩演化过程控制着成矿物质的运移、聚集、成矿作用,并在幔枝(变质核杂岩)构造的不同部位形成不同的矿床类型。  相似文献   

3.
中国北方地区“华北地台”的南北缘,自晚古生代以来,特别是燕山期,由于古大陆板块的活动,在古大陆边缘内陆一侧,形成了近100个与酸性斑岩体有关的斑岩型、矽卡岩—斑岩型、矽卡岩型钼矿床和极少数钼(铜)矿床(占全国钼矿储量80%以上),按矿床空间分布和大地构造环境,可分为东秦岭钼矿成矿带和燕山台褶带钼矿成矿带。其侵入时间主要集中在110~190m.y.。既燕山期。区域内斑岩型及有关类型的钼矿床大致可分为花岗岩—流纹岩辉钼矿系列和花岗闪长岩辉钼矿系列。花岗岩—流纹岩系列岩体与钼矿间的成矿专属性最明显,其岩石化学特征为高硅((?) SiO_2>73%),富钾质( K_2O>5.4%, K_2O+Na_2O>8)、低钠Na_2O<3%),并具高Rb、低Sr、高F、Rb/Sr>1等特点;而花岗闪长岩系列岩体则与钼(铜)矿有关,其岩石化学特征与铜矿斑岩体相似;由于“华北地台”区花岗闪长岩系列所处大地构造环境与斑岩铜矿者不同,故只是形成极少数几个规模有限的斑岩型钼(铜)矿床。源岩浆形成深度相当于23~45km;岩体分异指数DI>80。与岩体上侵成岩和成矿作用相伴,一般产生强烈云英岩化、硅化、绢云母化和钾质交代等蚀变;并出现萤石、黄玉、电气石等含F矿物。矿体一般与钾硅化带密切相关,多产于岩体与围岩接触带。矿化以单钼、钼(钨)或钼多金属建造为主,常出现W、Sn、Bi的独立矿物,有时可形成矿体。只有花岗闪长岩辉钼矿系列中,铜矿化有时可富集为矿体。北方地区基地岩石厚度>40km,为一套含钼克拉克值1—n倍的中深度的片麻岩混合岩,以及作为盖层的元古界浅—中度变质岩;而与钼矿有关的小侵入体含钼量也较高(一般是克拉克值的n—n十倍)。岩体Sr~(87)/Sr~(86)0.7046~0.7100,平均为0.7072;δS~(34)为两组,一组小的正值为+0.24~+7.35‰,另一组较大的负值为-0.3~-15.9‰;δO~(18)+7.2~+9.0‰;稀土总量平均为192.95p.p.M.;∑Ce/∑Y平均为6.98,为稀稀土型,有一定的Eu负异常出现。以上所列数据表明中国北方地区斑岩钼矿“成矿”侵入体的来源与斑岩铜矿者基本一致,均属壳幔型,或“Ⅰ”型。但通过混合参数计算锶的来源,结果表明:57~76%来源于下地幔,24~43%源自地壳。因此,本区燕山期“含矿”岩浆相对比较富钼。然而由于所处大地构造具体环境不同,切割深度有别,从而源岩浆的壳源,幔源物质比份不一,所以在“地台”区南北两侧形成各具特色矿物组合的以斑岩型为主的钼矿成矿带。  相似文献   

4.
与I型和S型花岗岩一样,A型花岗岩也是一种重要的成因类型。对A型花岗岩的有效鉴别,在理论和实践上均是必需的。过去有关论文较少,一般就其个别方面予以论述,有些不够全面具体。本文通过总结现有研究成果,就岩石类型、岩石化学、微量元素、同位素、构造环境和矿产等方面,给出综合、准确、适用的A型花岗岩鉴别标志。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对附近40个斑岩钼矿床(矿点)及 数个斑岩铜矿床岩石学和岩石化学统计计算的基础上,将“华北地台”钼矿床“成矿”侵入体分为花岗岩——流纹岩系列和花岗闪长岩系列。据“华北地台”斑岩钼矿侵入体的分布特征,产出的大地构造部位,围君时限(Ar—Pz)及厚度(>40KM),酸性岩的钼含量,钼本身的地球化学性质及同位素和稀土资料,对“华北地台”斑岩钼矿“成矿”侵入体的侵入构造环境,上侵方式,热液蚀变,有关的矿化类型和矿床构型以及钼的物质来源进行了探讨。指出“华北地台”钼矿斑岩体应属幔壳混合(过渡)型花岗岩系列。  相似文献   

6.
通过野外调查,根据岩石组合、岩石成因、接触关系、岩石变质特征及同位素测年资料,将冀北地区劈柴拌组的时代归属于早三叠世,确定了该区存在较强烈火山活动,劈柴拌组为一套浅变质的陆相火山—沉积建造,根据岩石组合特征和接触关系可分为两个岩性段。火山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显示以钙碱性系列的岩石为主,碱性系列次之,稀土元素总量平均为133.24×10~(-6);δEu平均为0.86,显示轻稀土较富集,轻稀土与重稀土分馏较强,具有壳幔混源岩浆的特征,Th、K、La、Hf、Y元素富集,U、Nb、P、Ti元素亏损,为典型的岩浆弧带岩浆岩。综合河北志(2017)早三叠世侵入岩分析,认为劈柴拌组的火山岩形成于早三叠世后碰撞挤压造山阶段的构造环境。将劈柴拌组厘定为早三叠世,填补了冀北地区早三叠世较强烈火山活动的空白,进一步丰富了印支期中期后碰撞过程中的岩浆活动,补充完善了早三叠世的岩石地层序列。  相似文献   

7.
在详细的野外和岩相学研究的基础上,对冀北地区中三叠世火山岩进行研究,划分了6个火山喷发韵律,发现其岩石组合以玄武安山岩、安山岩、玄武粗安岩、粗安岩、英安岩、流纹岩与火山碎屑岩不等厚互层为特征。火山岩的岩石系列,中下部以钙碱性为特征,上部以钙碱性、碱性为特征。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显示火山岩属于钙碱性系列和碱性系列,轻稀土富集,Eu具弱的负异常,具有壳幔混源岩浆的特征,富集Ba、K、La、Nd、Zr、Sm元素,亏损U、Nb、Sr、P、Hf元素,显示其具有岩浆弧带岩浆岩的性质,构造判别图解显示中下部的钙碱性火山岩形成于中三叠世早中期后碰撞阶段的挤压造山构造环境,上部的钙碱性、碱性火山岩形成于中三叠世晚期后造山阶段的过渡构造环境。  相似文献   

8.
寨背顶富重稀土花岗岩位于南岭纬向构造带中段,呈岩祩状侵位于大东山花岗岩基东北侧边缘带上。其岩石化学特征属于一种富硅、富钾、铝过饱和的钙碱性系列花岗岩。该岩石以富含重稀土元素(HREE/LREE=3.78),显著的铕负异常(δEu=0.04)为特征,显示出一种高度分异演化的特点。通过相图分析及包裹体研究,确定该岩石的形成温度为700℃~760℃,压力为500b,成岩深度大约在3km 左右。岩浆结晶时有流体存在,其流体的 pH=7.1,Eh=-0.26V。综合其岩石化学及地球化学特点,认为寨背顶富重稀土花岗岩属于地壳重熔型花岗岩。它与大东山花岗岩体有着密切的成因联系,是该花岗岩浆结晶演化的晚期侵入体。  相似文献   

9.
维摩寺—草庙 A 型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是不相容元素 Zr、Nb、Th、Ga、Hf、Zn、Rb、Ta 和 REE 含量高,Ba、Cr、Sr、Li、U、Ni 和 Co 含量低,比值 Rb/Sr、Ba/Ca、Ga/A1、K/Rb、Nb/Y、Th/U、LREE/HREE 和 La/Yb 高,比值 Ba/Rb 和Zr/Nb 低。微量元素的多种标志说明其产于板内环境,岩浆起源较深,成岩物质具育壳幔混合性质,结合区域构造特征,可以认为是洛南—栾川—方城深断裂在晚古生代发生张裂活动的产物。  相似文献   

10.
对海勒斯台正长花岗岩进行了锆石LA-ICP-MS U-Pb年代学及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研究,测年结果显示,该岩体年龄为133. 2±1. 3 Ma,为早白垩世。岩石地球化学分析表明,海勒斯台正长花岗岩为弱过铝质岩石,属于高钾钙碱性系列;稀土元素丰度总量较高,轻稀土富集且轻重稀土分馏较明显[(La/Yb)_N=4. 24~7. 59],表现为"右倾型"的稀土配分模式,稀土元素配分曲线为海鸥式分布,负Eu异常明显。微量元素以相对富集Rb、K等大离子亲石元素,而相对亏损Ba、Nb、Sr、P、Ti等高场强元素为特征,认为海勒斯台正长花岗岩为A型花岗岩。根据构造环境判别图解及区域地质背景,结合A型花岗岩的特征,海勒斯台正长花岗岩应形成于造山后伸展构造环境。  相似文献   

11.
本文是在对大庄科花岗杂岩体进行了野外地质、岩石学工作的基础上,较为系统地研究了其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研究结果为解决该杂岩体的岩浆物质来源、岩浆演化、花岗岩成因类型,以及钼矿化角砾岩在岩浆演化中的位置等岩石学问题提供了有意义的信息,并依此对上述岩石学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铅同位素数据处理,认为辽宁岫岩东胜铅矿始形成于30亿年左右,后经地壳活动、变质作用及地下热水溶液的加入,使造矿元素不断富集,至燕山早期,由于区域上花岗岩的侵入和岩浆期后热液作用,活化了老地层中的造矿元素,使其部分最终在有利部位富集成矿。其成矿物质来源为鞍山群和上地幔以及后来加入的地壳物质。该矿床为受断裂和层位控制的岩浆期后热液矿床。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大兴安岭北段阿都塔地区晚三叠世和早白垩世酸性侵入岩进行锆石U-Pb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发现,晚三叠世侵入岩锆石U-Pb年龄为222.8±4.9 Ma,早白垩世侵入岩锆石U-Pb年龄为127 Ma。晚三叠世中粒二长花岗岩为弱过铝质—强过铝质钾玄岩系列,轻稀土富集,重稀土平坦,具中等—强负铕异常,属于高分异I型花岗岩,为俯冲晚期或者同碰撞阶段的产物。早白垩世侵入岩包括中粒花岗闪长岩、细粒二长花岗岩和斑状二长花岗岩,为准铝质至弱过铝质钙碱性系列,轻稀土富集,重稀土平坦,具中等负铕异常,属于高分异I型花岗岩,为拉张环境的产物。通过对比大兴安岭北部岩浆-构造特征发现,晚三叠世中粒二长花岗岩与蒙古-鄂霍茨克洋的俯冲作用有关;早白垩世侵入岩为拉张环境的产物,其与晚三叠世岩体的地球化学特征差异较大,说明二者具产生于不同的构造体制下,早白垩世侵入岩主要受古太平洋俯冲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由于找矿勘探工作的蓬勃发展,积累了大量丰富的实际资料,发现很多地质事实与以岩浆分异演化学说为基础的岩浆—热液说相抵触。同时由于近代科学技术、测试手段的不断进步,长期争论的某些矿床的矿源、矿床成因问题得到了解决。所以日前巳冲破单一的“水成论”、“火成论”和“花岗岩浆成矿说”,迅速地发展起来了“多源成矿论”,柏继出现了很多不同的成矿理论。当前,成矿作用问题可以说是众说纷云,表现了矿床学领城的繁荣活跃景象,孕育着现代矿床学成矿理论的一次新的发展和飞跃。  相似文献   

15.
青藏高原丰产高温地热资源己闻名于世。1977年,中国在西藏羊八井地热田建设了24兆瓦中高温地热发电站。经多年地质调研,证实拉萨地体是一条巨型构造-岩浆带,自西向东为:西部构造结—SN向平行的"裂谷"群(含羊八井地热田)—南迦巴瓦构造结—柬延至走滑逃逸构造的腾冲地体(腾冲高温地热田),组成了复杂地质背景构造格局,并分布有剧烈的中、新生代火山-岩浆活动,其成因是与印度板片撕裂、分段碰撞俯冲和地幔热柱上隆构造密切相关。羊八井地热田与新生代侵入岩有关,腾冲地热田与新生代火山岩有关,两者具有时空关联,均属新生代高温地热田。据地震层析资料,以及拉萨附近蛇绿岩型铬铁矿中发现金刚石和高温柯石英,足以阐明区内的矿产和两个高温地热田均属地幔热柱活动的产物,据此热源可能是来自深部的地幔楔,但在热流运移过程中,地壳熔融参与成分两地有所差异,这可从氦和锶同位素数据获得佐证。  相似文献   

16.
邯邢地区位于中生代太行山构造—岩浆活动带南缘、华北克拉通的中心,广泛发育中生代的高镁闪长岩,并伴生大量矽卡岩型铁矿。通过对邯邢地区角闪闪长岩中角闪石矿物进行成因矿物分析,应用角闪石温压计、氧逸度计和湿度计,计算了角闪闪长岩形成的物理化学条件,进而探讨了其形成与演化。研究表明,角闪闪长岩中的角闪石结晶温度为702.08℃~924.35℃,压力为36.55 MPa~266.21 MPa,氧逸度logfO_2为-13.53~-9.78,平衡熔体含水为2.78%~5.73%;原始岩浆为幔源岩浆,并在演化过程中同化了大量的壳源物质;岩浆演化过程中曾经在10 km左右的深度的岩浆房中驻留,并发生过角闪石的结晶和分离。  相似文献   

17.
通过矿物学、岩石化学、REE 理论模型、Sr 同位素二元混合模型及微量元素研究认为:张家口火山岩属幔、壳混源型,幔源组分占20%~25%,相当于玄武岩的熔融体。火山碎屑流喷发时流体动力学模型研究表明:喷发速率高达49~76ms~(-1),质流速率1×10~72.7×10~7kgs~(-1),,火山喷发柱高达18~22km。岩浆自岩浆房上升至喷发的过程,应属恒温过程,其密度减至原来的1/4至1/2,岩浆体胀,挥发份出溶及岩浆破碎是形成火山碎屑流最基本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钡(Ba)作为一种非传统的稳定同位素,逐渐展现出其作为示踪花岗质岩浆演化和流体活动的独特优势。目前,Ba同位素的地球化学储库已经基本建立。地壳的重熔过程可以分馏出Ba同位素,导致生成的熔体富集重Ba同位素。然而,在喜马拉雅康巴淡色花岗岩中观察到的轻δ138/134Ba值(-1.32‰~+0.12‰)很可能与来自大型深层岩浆储库的流体有关。深层岩浆储库释放的流体对康巴浅色花岗岩的岩浆演化过程产生了重要影响,导致了较低的轻Ba同位素组成(<0)。这些流体不仅改变了浅色花岗岩的Ba同位素组成,还可能输运了一些可溶性金属元素,有助于稀有金属矿床的形成。与花岗岩熔体相比,钾长石富含轻Ba同位素。高分异花岗岩中的钾长石分离结晶会导致明显升高的δ138/134Ba值(>0),而具有岩浆-热液特征的高分异花岗岩的δ138/134Ba值明显低于大陆地壳(~0‰)。在俯冲带流体过程中,Ba同位素可以大量分馏,轻Ba同位素优先富集在矿物中,导致变质流体的δ138/134Ba值远高于俯冲物质(如蚀变洋壳)。俯冲...  相似文献   

19.
河北丰宁窄岭金矿,可以区分3幕Ⅰ级韧性剪切带,1幕Ⅱ级脆韧性剪切带和1幕Ⅲ级脆性剪切带。伴随不同的剪切变形变质作用,分别有花岗岩(红旗菅子群花岗片麻岩)→闪长岩(变闪长岩)→正长斑岩→含金石英脉的侵位。而金矿则是这种多期多阶段构造—岩浆复杂演化使金逐步富集的最终产物。  相似文献   

20.
引言燕山位于华北稳定地块与内蒙地轴之间,成近东西走向的台褶带,全长约400公里、宽100公里左右。台褶带中分布有前寒武纪变质岩、古生代沉积岩及中新生代火山一沉积建造等。在东西断裂构造上,燕山运动以来岩浆活动频繁,形成了以酸性岩为主体的火山一深成岩-成矿系列。岩浆活动以火山喷发开始,花岗岩侵入告终,伴随岩浆活动热液作用较强;主要活动时间为110~158百万年,属燕山运动的中晚期。除火山岩(流纹岩、英安岩、安山岩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