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通过大数据研究山地丘陵区乡村旅游的空间分布现状及规律,为乡村旅游规划提供参考借鉴。[方法]基于POI抓取技术,以2018年9月抓取到的重庆市1 644家农家乐为研究对象,结合各种地理基础数据资料,借助GIS分析手段,采用最近邻指数、K函数、核密度估计、Getis Ord Gi*热点分析和Moran′s I指数对重庆市农家乐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结果](1)重庆市农家乐分布整体呈现显著聚集趋势,空间自相关性显著; 主城区为聚集—随机分布,空间自相关性不显著; (2)市域范围农家乐聚集程度随空间尺度的增大而增强,主城区特征空间尺度为2139km; (3)农家乐在中部主城区集中连片分布,在主城外零散分布; (4)全市农家乐分布热点区域集中在中南部; (5)7044%的农家乐分布在距城市中心120km的范围内; (6)767%的农家乐分布在A级景区周边10km范围内,且倾向于分布在自然类景区和高等级景区周边; (7)中海拔地区为农家乐分布的主要区域。[结论]提出针对性的改善建议,以优化农家乐产业布局,促进乡村旅游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充分结合,更好助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2.
甘肃省乡村旅游示范村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考察并分析甘肃省乡村旅游示范村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及影响因素,试图揭示其空间分布规律,为今后甘肃省乡村旅游示范村发展与布局提供科学依据,为西北地区其他省份乡村旅游发展提供参考借鉴。[方法]以甘肃省在建的206个乡村旅游示范村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最邻近指数、地理集中指数、基尼系数、核密度分析、空间自相关等方法,研究甘肃省乡村旅游示范村空间分布规律,并剖析其影响因素。[结果]最邻近指数R=0.71,表现为凝聚型分布,地理集中指数Z=26.73,均匀度C=0.016,表现为非均衡集中分布;空间自相关分析未通过显著性检验;根据核密度分析的集聚程度,将示范村空间分布划分为三大片区,共形成5个中心区, 1个次中心区。[结论]甘肃省乡村旅游示范村整体呈凝聚型分布,区域分布呈现出非均衡集中型状态,空间自相关性不显著;乡村旅游示范村密度在空间上分布差异较大,呈现出多中心发展格局。乡村旅游示范村的分布格局受地形地貌与水文等自然因素以及政策、人口与经济、客源市场与交通、文化等人文因素共同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从空间角度分析郑州市乡村旅游资源的分布情况,同时深入探讨其驱动力,全面推动区域乡村旅游的发展以及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方法]以郑州市为例,通过洛伦兹曲线、最邻近指数、地理联系率和基尼系数等定量研究方法分析乡村旅游资源空间分布情况,进而选取24个驱动力指标,通过计算相关性系数对驱动力进行分析。[结果](1)郑州市乡村旅游资源空间分布较为集中,主要集中在惠济区、登封市、二七区等市区;(2)但各市区的乡村旅游资源空间分布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中中原区、二七区、金水区、惠济区、管城区、上街区的最邻近指数大于1,乡村旅游资源空间分布呈均匀型,巩义市、新郑市、登封市、新密市、荥阳市、中牟县、经开区、高新区、郑东新区、航空港区的最邻近指数小于1,乡村旅游资源空间分布呈凝聚型;(3)郑州市各区的地理联系率均在94%以上,基尼系数均小于0300,说明郑州市整体上乡村旅游资源空间分布较为均衡。(4)郑州市乡村旅游资源空间分布与24个驱动力指标均正向相关,其中乡村特有的景观、距离市中心的距离、乡村旅游基础设施、旅游村的数量、农民人均收入、民宿、停车场数量、道路标识系统的完整性和互联网覆盖率与乡村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的相关性显著(P<005)。[结论]乡村旅游空间分布受多个驱动力因素的影响,在不同发展时期有所差异,因此有必要优化调控驱动力系统,促进区域乡村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的合理化以及乡村旅游的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文章运用区域重心法分析新疆人口与经济分布时空演变特征,并使用人口经济不一致系数与偏离度指数,从不同空间尺度探究了新疆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的空间匹配关系。结果表明,新疆人口分布"南重北轻"的格局愈发明显,经济地理格局正逐渐演变为"北疆恒强,南疆愈弱"的空间极化格局。新疆分县域人口与经济分布匹配性较弱,多为经济集聚滞后类型;分地州(市)人口经济匹配性差异较大,喀什、和田地区与其他地州之间存在较大差距;五大子区域尺度下,天山北坡经济带和东疆地区人口经济匹配程度较强,南疆三地州呈减弱态势,天山南坡产业带与西北疆区域呈波动性增强特征。  相似文献   

5.
杭州乡村旅游地空间布局特征与优化路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了解杭州市乡村旅游地的空间分布情况及其发展规律,以期为制定其发展策略及优化空间发展格局提供一定借鉴。[方法]以杭州市28处重要乡村旅游地为研究对象,根据收集到的杭州市乡村旅游地的相关资料,运用旅游地理学及Arc GIS、Google Earth空间分析工具,采用最邻近指数、地理集中指数、基尼系数、通达度指数、紧密度指数对杭州市乡村旅游地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1)最邻近指数R=0.651,杭州乡村旅游地在全市范围内呈集聚型分布;(2)从区(县)尺度来看,乡村旅游地的集聚分布较为明显,主要分布在萧山、余杭;基尼系数G=0.804,杭州市乡村旅游地在杭州13个区(县)中的分布较为集中,地区间发展不均衡;(3)平均通达度指数为74.05km,整体通达度状况良好;(4)紧密度指数C=0.55,表明紧密程度处于一般水平。[结论]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了优化路径,促进其良好均衡发展,形成良好的空间分布格局,并为同类乡村旅游地建设和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目的]发展乡村旅游是推进农村扶贫开发的一项重要措施,在精准扶贫背景下,研究乡村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格局,以期为贫困地区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参考,也将有利于充分发挥乡村旅游在精准扶贫中的重要作用。[方法]以重庆市14个国家级乡村旅游重点扶贫县为研究区域,系统分析该地区乡村旅游资源的发展模式,采用平均最邻近指数、地理集中指数和平均分布密度,探究境内194个乡村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格局。[结果](1)重庆市乡村旅游重点扶贫县中,发展模式主要有高科技农业园、农家乐、乡村自然景观和乡村人文景观,其中农家乐是数目最多的类型。(2)各乡村旅游重点扶贫县中ANN值均小于1,说明这些地区乡村旅游资源均呈集聚分布。(3)各乡村旅游重点扶贫县中乡村旅游资源分布密度差异较大,其中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的平均分布密度最高,为6115个/万km2,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平均分布密度最低,仅为2709个/万km2。[结论]乡村旅游重点扶贫县中乡村旅游资源数目还比较少,各地之间存在差异,今后应从发挥产业集聚效应、不断开拓发展模式、提高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耕地破碎化的空间分异程度和集聚格局,基于2013年Landsat TM影像的耕地数据,构建基于景观格局指数的耕地破碎化综合评价体系,采用空间自相关的空间统计方法定量描述耕地破碎化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左右江革命老区耕地破碎化综合值呈现东高西低的分布格局;耕地破碎化分布具有空间正相关性且集聚程度由高到底的指标有:破碎化综合值斑块密度聚合度连通度,空间负相关性的指标只有斑块平均最邻近距离;表明耕地破碎化空间分布具有负相关性的指标只有平均最邻近距离。LISA聚集图表明,H-H型集中分布在区域东部,L-L型主要分布区域西部,而H-L型分布于西南部。该研究对土地整治、耕地可持续利用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8.
[目的]中国最美休闲乡村示范点的确立为乡村旅游增添了新的旅游吸引形式,基于各种示范点的乡村旅游,成为新时期我国农村经济实现转型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对中国最美休闲乡村示范点的研究,以期为各省市休闲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方法]文章利用ArcGIS102,使用最邻近距离法、不均衡指数、核密度分析、全局莫兰指数等方法,对标记在地图上的370个中国最美休闲乡村示范点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1)示范点空间分布不均衡,呈聚集分布状态;(2)示范点空间分布密度存在明显差异,示范点主要分布在省会城市周围,以长三角、京津冀地区分布密度最高,珠三角、闽东南等地次之; (3)示范点的空间分布具有正自相关性,表明示范点分布在空间上存在依赖性;(4)示范点的空间分布主要受到旅游资源禀赋、区域交通、客源市场、经济发展等因素影响。[结论]中国最美休闲乡村示范点空间分布不均衡,各省市应突出差异竞争,加强区域合作,突出核心区域辐射周边的效应,实现休闲乡村旅游资源空间格局上的优化。  相似文献   

9.
[目的]乡村聚落空间上的差异化,深刻影响着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开展及进程。截止目前,基于空间角度对整个东北地区乡村聚落空间的研究尚无,为推进东北地区区域新型城镇化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和乡村聚落的转型,文章对其乡村聚落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探索分析。[方法]该文采用最邻近距离指数、平均分布密度、核密度估计法,借助GIS101,对2016年东北地区乡村聚落空间分布进行测算与空间可视化表达。[结果](1)东北地区乡村聚落呈随机分布类型; (2)其下辖的36个地级市乡村聚落分布密度均处于最低等级,且南部高于北部,极化现象非常明显; (3)东北地区乡村聚落在空间规模上表现出由边缘地区向中部逐渐降低的空间分异特征,规模较高的聚落集中在中部地区,包括齐齐哈尔、大庆、绥化、哈尔滨、长春等市; 规模较低的集中在边缘地区,包括大兴安岭、鹤岗、延边、白山、盘锦等市。[结论]地理位置、城镇化率高、人口净流出大是引起东北地区乡村聚落空间分布特征的主要原因,且解决人口净流问题是核心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0.
互联网和通讯技术已成为大众旅游和智慧旅游新动能,渗透到旅游活动的各个环节。以百度指数为代表的数字轨迹数据,在挖掘旅游者行为规律方面独具优势。以四川省124处国家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为例,收集其百度指数用户关注度数据,从统计分布、空间形态、网络结构三个角度展开分析。结果表明,(1)旅游景区关注度数值差异显著,呈“二八”分布;(2)网络关注度空间异质性明显,景区关注度与景区星级均形成了集聚性分布特征;(3)旅游景点关注度网络为典型的核心-边缘结构,且景区自身的星级与网络关注度等级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异配特征。最后,以旅游景区自身星级和关注度等级为依据进行划分,识别出高星级低关注度、低星级高关注度等不同类型景点,分别给出对应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1.
文章基于数据包络技术(DEA)研究方法,使用将二氧化碳排放量作为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测算新疆各地州市2005-2015年的经济效率及投入产出优势。实证分析结论如下:⑴低碳发展视角下新疆整体经济效率呈震荡上升趋势,11年内经济效率均值呈"W"形态分布;⑵新疆各地州经济效率呈稳步上升态势,南疆、北疆及东疆区域经济效率均值依次递减,与全国东、中、西效率递减经验相悖。就增速而言,新疆经济效率呈现出正常的"东、北、南"依次递减趋势;⑶从空间布局看,新疆区域经济效率空间分布呈"点、带、片、区"的特征,各地州市空间格局呈显著的"南高北低东最弱"空间分异状态。  相似文献   

12.
江西省乡村聚落空间分布及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江西省乡村聚落发展及演变现状对其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研究,并从乡村聚落发展优化的角度提出具体建议,对江西省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方法]运用GIS102操作平台对江西省乡村聚落空间分布情况以乡村聚落密度、乡村规模以及人口密度进行空间等级划分,通过计算最临近点指数、地理集中指数和地理联系率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结果]江西省市域和县域内的乡村聚落在乡村规模、人口密度以及聚落分布密度上存在较大差异,分布呈现不均衡的特点,且与经济发展和人口密度在空间上的均衡、配合程度较高。[结论](1)江西省乡村聚落分布密度在空间上存在较大差异,形成以南昌市为中心,包含宜春市、萍乡市和上饶市大部分县域的北部密集区,主要为北部赣江流域下游平原和鄱阳湖平原地区,抚州市南部和赣州市大部分区域乡村聚落分布密度较小; (2)江西省乡村聚落在空间上整体呈集聚型分布且分布不均衡的特点; (3)其乡村规模较大的聚落多分布在上饶、赣州、九江和宜春等地,反映出江西省丘陵区和山地区的乡村聚落规模较大。  相似文献   

13.
[目的]在城镇化的背景下,为了促进重庆市城镇化的发展,对乡村空间结构进行整体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方法]文章利用数据统计法和文献查阅法对各区县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利用Arc GIS软件分析乡村空间分布的最邻近距离指数,采用地理探测器模型对重庆市乡村空间结构的驱动因素进行分析。[结果]重庆市山地类型的居民点面积占到56. 4%,丘陵面积占37. 5%,平坝所占比例为6. 1%;大渡口区和南岸区村庄密度最大,分别为0. 31个/km2和0. 39个/km2,分布密度从内而外逐渐减小;重庆市乡村空间分布的驱动因素包括地形因素、交通条件、城镇化水平和耕地因素等。[结论]重庆市乡村空间分布呈聚集分布,其分布特征与城乡距离有关。为了推动城镇化的进程,建议强化中心城市对周边乡村的模范带头作用,对乡村空间布局进行优化重组,为我国乡村空间结构的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县域在空间地理形态上是城镇与乡村连接点,通过分析贵州省乡村发展的空间格局特征,对统筹贵州省乡村空间发展,因地制宜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方法 文章通过构建贵州省乡村空间分类量化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测算其乡村空间发展水平,采用全局Moran''s I指数分析其空间自相关性。结果 从贵州省乡村空间发展水平的Moran象限分布来看,村落保护对乡村空间发展的影响作用在逐渐加强,乡村空间发展的高水平县域聚集在以贵阳为中心的白水河谷地区,该地区资源丰厚,利于集中发展。低值水平区聚集在黔东北的铜仁市和黔东南的黔南州,该地区多为山地和丘陵,城镇化发展水平低,部分县域交通条件较差,乡村贫困化呈现出东部、南部、西部高,中部和北部低的空间分布格局。结论 贵州省县域乡村生产发展水平整体较低,其空间布局呈现较强集聚特征。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对生态环境较脆弱的陕北黄土沟壑区乡村聚落空间聚集分布特征及规律进行研究,以期对陕北地区完善乡村聚落功能、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和全面乡村振兴提供科学合理的参考建议。[方法]文章运用最临近点指数判别其空间分布类型,并运用地理集中指数和地理联系率对其分布均衡程度和地理联系程度进行考量,通过核密度图进一步分析其空间分布指向,在此基础上分析空间集聚分布规律。[结果]陕北黄土沟壑区乡村聚落分布整体趋于集聚分布,且都表现出带状分布特征,主要集中在河谷平原和川台地后缘及坡麓,沿河流分布特征明显。[结论]陕北黄土沟壑区乡村聚落分布包含以米脂县、绥德县、子洲和佳县为主的榆林市密集区和以宝塔区、子长和延长为主的延安市密集区;从陕北黄土沟壑区乡村聚落整体分布来看,北部榆林市乡村聚落密度明显大于南部延安市乡村聚落密度,且形成了绥德县和宝塔区为中心的人口密集区;陕北黄土沟壑区乡村聚落可分为无定河下游地区、以窑洞为主要居住形式的黄土沟壑区和黄土沟壑区与风沙区的交界过度地带3个区域。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黑龙江省131处森林康养旅游目的地为研究对象,运用最邻近指数、地理集中指数、不平衡指数、核密度分析、皮尔逊相关性分析等方法,分析得出黑龙江省森林康养资源空间分布类型为凝聚型且均衡性较低,核密度呈“南北双核、小核散布”分布特征。影响因素中,自然因素包括地形和森林资源,与黑龙江省森林康养旅游目的地的空间分布存在紧密关联;人文因素中,林业产业产值对资源分布的影响最大,其次是人均旅游收入。对此提出建议,以期为黑龙江省森林康养产业空间布局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究陕甘宁地区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探寻其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方法 文章借助ArcGIS10.2软件、Geo Da软件、EXCEL软件,采用最邻近指数、地理集中指数、核密度估算、空间自相关和重心研究模型定量分析了陕甘宁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空间重心方法分析三次产业发展趋势。并在此基础上将传统村落分布与人口、经济、交通等区域发展空间数据叠加,寻求其与乡村振兴衔接的有效路径。结果 陕甘宁的传统村落在空间上的分布类型为凝聚型,区域分布极不平衡,主要包括榆林延安的陕北片区和渭南关中片区两大核心集中区,其次为白银市、甘南藏族自治区、陇南天水、铜川咸阳、安康5个低密度分布区;分布特征呈现“核心—边缘型”;分布密度上属于典型的分布稀疏省;陕甘宁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具有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高高集聚和低低集聚占总数的94.18%;第一产业重心区域间发展趋于平衡,第二、第三产业重心表现为向东北方向集聚趋势。结论 陕甘宁传统村落在市域尺度的分布极不均衡,空间自相关程度显著,依据研究结果可将陕甘宁传统村落区域分为与区域发展吻合较好、与区域发展吻合较差、偏远地区三大类型,并分别从产业、经济、交通、文化、生态等方面与乡村振兴做好衔接。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系统研究云南省国家森林乡村空间分布格局及其成因,对丰富和深化乡村地理学及推动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方法 文章综合运用最邻近指数、核密度、空间自相关和量化统计等方法,构建“天蓝、地绿、水清、人和”相统一的“美丽森林乡村”评价指标体系,对云南省国家森林乡村空间分布格局及其成因进行分析。结果 (1)整体上,云南省国家森林乡村呈现“中部局部集聚,四周小分散”的棋盘式空间分布格局,表现为凝聚态势,显著性较强。(2)区域上,国家森林乡村在六大流域和八大区域上呈现典型的不均衡性状态,西侧澜沧江流域与北侧长江流域分布最较多但密度小,滇西、滇西南数量多于滇西北、滇东北和滇东南。(3)空间密度上,大致形成东西、东北—西南走向的两个高密度带绵延区和四个高密度集聚中心。(4)空间相关上,空间正相关显著,由西侧热点区向东侧冷点区过渡,呈现东西相反的对称格局。(5)影响因素上,“山—水—坝”相间的国家森林乡村空间分布格局是社会、经济、文化和自然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随着生态价值地位的提升,地形地貌、河湖水系和气候等自然因素基础性地位更加牢固。结论 国家森林乡村空间分布反映了当地自然与人文地理环境特征,是区域文化在地表的凝结与表达。  相似文献   

19.
河南省现代农业示范区空间布局及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合理空间布局对有效发挥示范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及生产布局的"落地生根"至关重要。对河南省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空间布局进行分析,把握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优化建议,以期为发挥示范区辐射带动作用,推进河南省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借鉴。[方法]以河南省166个现代农业示范区为研究对象,采用GIS10.1对现代农业示范区空间分布及行政区划分布进行可视化表达;采用最邻近点指数对河南省现代农业示范区的空间凝聚特征进行分析,采用地理集中指数及基尼系数对其空间分布集中度进行分析,利用核密度估计法对其空间形态特征进行可视化表达。[结果](1)河南省现代农业示范区在省域范围内呈集聚分布;在市域范围内分布不均衡,主要以集聚型分布为主。(2)河南省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呈较集中分布,但集中分布程度很低。(3)示范区空间布局模式总体上呈"一核、五带"型,均集中在河南省北部。(4)示范区分布密度呈现"北高南低、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格局,西部三门峡、洛阳市中心以南、平顶山市中心以西、南阳市中心以北区域是河南省现代农业示范区空间格局分布最薄弱区域。[结论]河南省现代农业示范区空间布局现状对发挥其对全省范围农业的示范带动作用并不明显,若不进行优化将会产生极化效应。"三核、多带,区域间平衡布局"是河南省现代农业园区空间优化布局。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城市郊区耕地细碎化程度及其空间相关关系,以保定市新市区为例,选取斑块面积指数、斑块形状指数、斑块分散指数3个指标综合反映耕地细碎化程度,并通过全局和局部莫兰指数分析其空间相关性。结果显示:1斑块面积指数空间分异与形状指数类似,总体特征是西部高于东部,斑块分散指数的分布则与之相反;2新市区3个耕地细碎化指数的空间聚集程度顺序为:分散指数面积指数形状指数;3斑块面积指数和斑块形状指数的H-H型分布规律相似,主要集中在市区西部,而斑块分散指数H-H型则集中分布于市区周围。结果表明:掌握新市区耕地细碎化空间格局及其空间相关关系可以为耕地集约化利用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