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传说,有一次苏东坡与佛印禅师一起打坐。苏东坡自觉修行甚高,坐姿优美,便问佛印:“你看我像什么?”佛印回答:“像尊佛。”苏东坡很高兴。  相似文献   

2.
传说,有一次苏东坡与佛印禅师一起打坐。苏东坡自觉修行甚高,坐姿优美,便问佛印:“你看我像什么?”佛印回答:“像尊佛。”苏东坡很高兴。  相似文献   

3.
传说,有一次苏东坡与佛印禅师一起打坐。苏东坡自觉修行甚高,坐姿优美,便问佛印:“你看我像什么?”佛印回答:“像尊佛。”苏东坡很高兴。  相似文献   

4.
传说,有一次苏东坡与佛印禅师一起打坐.苏东坡自觉修行甚高,坐姿优美,便问佛印:"你看我像什么?"佛印回答:"像尊佛."苏东坡很高兴.  相似文献   

5.
学会看人     
花语 《企业世界》2006,(12):41-41
北宋时期,大学家苏轼有一次与佛印禅师一起打坐。苏轼对佛印开玩笑说,我在打坐时,用我的天眼看到大师是团牛粪。佛印说。我在打坐时用我的法眼看到你是如来本体。苏轼回家后得意洋洋地告诉妹妹。苏小妹说:“哥哥,你实在输得太惨了。你难道不知道修行的一切外在事务都是内心的投射吗?你的内心是一团牛粪;所以看到别人也是一团牛粪;人家内心是如来,所以看到的你也是如来。”  相似文献   

6.
《人力资源》2009,(15):75-75
宋代大诗人苏东坡与佛印禅师是好朋友,有一次他们同游杭州寺院。苏东坡看到一寺院大殿上有一尊手持数珠的观世音菩萨像,感到很奇怪,因为往往是善男信女们才手持数珠念菩萨名号以求所愿。于是苏东坡便问禅师道:“那尊像自己就是观音菩萨,却称念自己的名号,不知道这代表什么意思?”禅师回答说:“求人不如求己!”  相似文献   

7.
《英才》2009,(5):10-10
苏东坡喜与佛印斗禅,有一次他问佛印:“我像什么?”佛印恭敬地回答:“学士像尊佛。”东坡喜在心头。佛印也问:“那我像什么?”东坡玩笑道:“你像一堆牛屎。”佛印微微一笑,继续打坐念佛。东坡洋洋自得,向苏小妹自夸斗禅取胜,苏小妹笑道:“哥哥输惨了,世事本无别,你心中有佛,所见皆佛。你心中有屎,所见皆屎。可见佛印比你修行高。”东坡惭愧。  相似文献   

8.
帮禅师穿鞋     
《中外管理》2011,(6):69-69
哲理的故事:日本江户时代,有一位名叫大愚良宽的禅师,一生致力于参禅修行。他年老之际,一日家乡捎来消息,说他的外甥成天吃喝玩乐,快要倾家荡产了,家乡父老希望他能救救这个外甥,劝他重新做人。于是,良宽禅师不辞辛苦,走了三天的路,回到久违的家乡。外甥看到舅舅回来,十分高兴,恳请禅师留宿一晚。良宽禅师在俗家的床上禅坐了一夜。  相似文献   

9.
旧时有位得道高僧智德禅师,擅长种花。一天,一个老翁向禅师要几棵菊花,禅师挑了两棵枝叶最繁茂的送他。消息传开,迎来四面八方讨花者。没过几天,满院菊花被赠送一空。  相似文献   

10.
融合智道     
《英才》2010,(12):10-10
小和尚入集市,与一山民买菜,三文钱一两,七两,二十一文。山民偏说三七二十二,要多收一文,小和尚不服,争辩。山民羞怒,誓曰:如果他错了,宁肯剁一指与小和尚。两人找到禅师评判,禅师判山民赢。小和尚委曲,禅师解释:“如果你找市场衙役,他一定判你赢,因为他维护的是商道;一是一,二是二,利益平等互换,即使有人为此丧命,也在所不惜。  相似文献   

11.
蓝色蔷薇 《经营者》2008,(17):102-102
时下很多培训师在给学员上课时,喜欢给学员灌输一个理论——"空杯心态"。 古时候,一个佛学造诣很深的人去拜访一位德高望重的老禅师。老禅师的徒弟接待他时,他态度傲慢,  相似文献   

12.
禅宗有一则知名的公案:古代一个禅院里的老禅师,有一天晚上,他到院子里散步,发现墙角那边有一张椅子,他一看就知道有出家人越墙出去溜达了。这位老禅师便走过去,把椅子移开,自己就地蹲着。  相似文献   

13.
哲理的故事:日本江户时代,有一位名叫大愚良宽的禅师,一生致力于参禅修行。他年老之际,一日家乡捎来消息,说他的外甥成天吃喝玩乐,快要倾家荡产了,家乡父老希望他能救救这个外甥,劝他重新做人。于是,良宽禅师不辞辛苦,走了三天的路,回到久违的家乡。外甥看到舅舅回来,十分高兴,恳请禅师留宿一晚。良宽禅师在俗家的床上禅坐了一夜。  相似文献   

14.
难忍能忍     
从前日本有一位法号白隐的禅师,他道行高深,声名远扬,深受百姓的敬仰与称赞。  相似文献   

15.
一位从事冶金行业的老板去拜谒一位禅师,他想请禅师帮助自己的心灵解锁。 他问:“禅师您好,我想问一下,我兢兢业业,吃苦耐劳,用最好的人才,聘请最优秀的CEO,拿出收入的一半用来给员工发工资,为什么我的事业还是做不大呢?”  相似文献   

16.
一位意大利心理学家说过:把你的同事看作朋友吧,朋友在你一生中给你的影响最大,你能善待朋友,就等于在建设一生中的光辉事业,你出来做事,目的也在建立你事业的地位,为什么你不走这一步呢? 曾经看过一则故事,内容是这样的:一位住在山中茅屋修行的禅师,有一天趁夜色到林中散步,眼见到自己的茅屋遭小偷光顾。找不到任何财物的小偷要离开的时候,在门口遇见了禅师。原来,禅师怕惊动小偷,一直站在门口等待,他知道小偷一定找不到任何值钱的东西,早就把自己的外衣脱下,拿在手上。 小偷遇到禅师,正感到惊愕的时候,禅师说:“你走…  相似文献   

17.
偷的哲学     
经过多年参禅之后,石屋禅师已经通达无比。这天,他决定外出云游一次,以便感受大自然的清风明月,体会世间的人生百态,使自己已经领悟到的真理更加深厚练达。半路上,他遇到一位陌生人,问清对方也是到某某地之后,石屋禅师便和他结伴同行。晚上,他们住进了同一家旅馆的同一个房间。半夜时分,石屋禅师忽然被一阵奇怪的声音弄醒了,再一摸身边的人,不见了。"天亮了吗?"禅师问正在房间角落里翻东西的同伴。  相似文献   

18.
一个学佛人去拜访德高望重的老禅师.开始老禅师的徒弟接待他,他态度十分傲慢.后来老禅师十分恭敬地接待了他,并为他沏茶.明明杯子已经满了,老禅师还不停地倒.他不解:“大师,为什么杯子已经满了,还要往里倒?”禅师说:“是啊,既然已满了,干吗还倒呢?”禅师的意思是,既然你已经很有学问了,干嘛还要到我这里求教?这就是“空杯心态”的起源.  相似文献   

19.
高与远     
龙虎寺的学僧在围墙上描了一幅龙争虎斗的画像,请无德禅师评鉴。无德禅师看后说道:“龙和虎的外形画得不错,但没有把握住龙与虎的特性。龙在攻击之前,头必须向后退缩;虎要上扑时,头必然向下压低。龙头向后的屈度愈大,虎头愈贴近地面,它们也就能冲得更快、跳得更高。”学僧们非常佩服,纷纷说道:“老师真是一语道破,难怪我们觉得动态不足。”“为人处事、参禅修道的道理也是一样。”无德禅师藉机开示道,“退一步,才能冲得更远;谦卑的反省,才能爬得更高。”有学僧不解地问道:“老师!退步的人怎能向前?谦卑的人怎能更高?”无德禅师严肃地说道:“…  相似文献   

20.
古代有位禅师,一天晚上在禅院里散步,发现墙角有一张椅子。心想,这一定是有人不顾寺规,越墙出去游玩了。老禅师搬开椅子,蹲在原处观察。没多久,果然有一位小和尚翻墙而入,在黑暗中踩着老禅师的脊背跳进了院子。当他落地时,发觉刚才踏的不是椅子,而是自己的“老师”,小和尚顿时惊慌失措。但出乎意料的是,老和尚并没有厉声责备他,只是以平静的语调说,夜深了,快去多穿件衣服。小和尚感激涕零,回去后告诉其他师兄弟。此后,再也没人翻墙出去闲逛了。   这样的例子在学校教育中也是很多的,有位学生上语文课时没有认真听课,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