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近日,国内某知名电器经销商主动揭开:“返券”促销的八大黑幕,并郑重发布白皮书,称“从此永不返券”这是中国商界首度有大商家自觉对“返券”说“NO”!“十一”历来是家电销售旺季,各商家的促销手段也是花样繁多,其中“返券”是最常用的,但是它往往带有价格欺诈。被揭出的八大“返券陷阱”包括:1.限了单品再限单价,价格设定煞费苦心,购某品牌商品满1000元返100元代金券,而商品的价格设定为1999元,其中奥妙不言自明,原本看似九折的优惠,变成了九五折2.抬高消费等级。如买1000送100,买3000送350,原本已花了  相似文献   

2.
一个朋友送了我一瓶液体鞋油,说是在徐家汇逛街时遇到企业搞产品现场赠送,他反反复复转悠了一下午,拿了10多瓶回来。别小看了这瓶鞋油,正宗品牌货,大卖场里也要卖到10.5元。听朋友讲,现场的人都抢疯了。难道天下真有免费的午餐?别说,近年来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很多厂家为了打开市场,还真想了不少办法,其中一招也成了惯用的招数,那就是:送!而且是毫不计较地送。可是,企业送这种“免费的午餐”到底有没有效,赠送到底是不是白送,消费者会不会因为你送了产品就去购买呢?  相似文献   

3.
赵国华  小晖 《新智慧》2006,(10):16-16
1.满100元。送100元 在一家商场的促销活动中,我们从首层一直转到顶层,见到了许多“满300元送100元”、“满600元送300元”的商品。但寻觅半天,独独不见海报中宣传的“满100元送100元”的商品。摆在显著位置的,是那些更容易勾起人们购买欲望的商品。消费者来到商场本身已付出了包括时间和精力在内的逛商场而增加的边际成本。  相似文献   

4.
现在市场上的促销活动太多,什么买一百送二十,买一送一,甚至还出现了买一百送五十等之举。各种各样的折扣券、优惠卡满天飞,在各种各样的促销面前,消费者早已麻木,于是促销、优惠的力度更大。如此,商家陷入了一  相似文献   

5.
宋扬 《大众商务》2005,(5S):45-45
在一个菜场有几家卖豆制品的摊点,可总是只有一家店的生意火爆,大家宁可排队等也不到旁边的店子里买同样的东西。是这家店的价格比起旁边店铺便宜许多吗?不是,你要问他卖的价格和别人都是一样;是所卖产品的质量比别人好很多?也不是,质量差不多,很多东西估计和别人在同一个地方进货;是有买赠促销手段吗?更不是,小本生意不可能有这么大的利润。原来只有一个非常简单的原因:这个店主无论顾客买什么东西都主动的少收一角钱。例如顾客问好豆腐是1元一斤,挑了块豆腐,他把豆腐放到电子秤上一称显示1.7元,他就会说:“就收1.6元吧。”就这小小的一角钱让他获得了顾客的信赖,使他的生意越来越火红。  相似文献   

6.
王勃 《大众商务》2008,(4):50-51
现在市场上的促销活动太多,什么买一百送二十,买一送一,甚至还出现了买一百送五十等之举。各种各样的折扣券、优惠卡满天飞,在各种各样的促销面前,消费者早已麻木,于是促销、优惠的力度更大。如此,商家陷入了一个怪圈,顾客也对折扣券缺少了吸引力。那么如何才能发挥促销的最大效力,使商家推出的打折券能真正吸引顾客,并成为顾客主动的需求。  相似文献   

7.
细心的消费者可能会注意到,超市的牛奶近期一直在降价,做促销。京城几家大型超市许多牛奶品牌标价签上标明原价和现价,现价往往比原价下降了30%左右。而更多的牛奶品牌则实行捆绑式促销,买一赠一、买二赠一,或者买三赠一,三元、光明、达能等都在实施这一策略,关于价格这一敏感话题,商家不想多谈,然而消费者是好奇的:降价的背景是什么?又会带来什么后果?高级畜牧师、中国奶业协会秘书长方有生认为,现在  相似文献   

8.
促销5大杀技     
对于促销,我的理解是:成功的促销大多不是因为规划设计得好,而是因为过程执行得好,几年前,当我还是一个业务主管的时候,我就深深地体会到了这一点。时间要找准某杀虫水公司为处理一批改换包装的老产品,设计了一个与新包装捆绑在一起的买一赠一活动(定价已考虑了老包装产品的成本)。6月下旬第一批货上  相似文献   

9.
明白消费     
●一分钱一分货 这是商人吆喝买卖时的一句口头禅,它隐含的逻辑是“价高意味着质优”。这也是人们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的一个信条,但这是一个消费误区。 梁实秋散文《喝茶》中讲了他的一个买茶叶的故事。他初到台湾,粗茶淡饭,只想在喝茶上作豪华之享受。他到茶店去买上好龙井,店主取八元一斤的,他不满,店主取来十二元一斤的,他仍不满,店主勃然变色,厉声说:“买东西,看货色,不能专以价钱定上下。提高价钱,自欺欺人耳!先生奈何不察?”梁实秋先生受到这位性格耿直的商人的点拨,从此买茶,但论品味,不问价钱。 同一种产品的价格是以供需关  相似文献   

10.
刘西贤 《大众商务》2008,(12):26-26
王女士在逛街时遇到一件郁闷事,她的皮包被小偷划了15厘米长的口子,虽然里面钱物没丢,但刚刚花千元买的皮包已经“破相”。无奈之下,王女士找到一位专修皮包的修包大王,两小时后,皮包划痕完全不见踪影。原来,这从事皮包修理8个年头的高先生,凭借自己的精湛手艺,被送称号修包大王。他说:“目前中高档皮包维修很有市场,但有手艺的人并不多,所以看好市场前景。”  相似文献   

11.
在一个菜场有几家卖豆制品的摊点, 可总是只有一家店的生意火爆,大家宁可排队等也不到旁边的店子里买同样的东西。是这家店的价格比起旁边店铺便宜许多吗?不是,你要问他卖的价格和别人都是一样;是所卖产品的质量比别人好很多?也不是,质量差不多,很多东西估计和别人在同一个地方进货;是有买赠促销手段吗?更不是,小本生意不可能有这么大的利润。原来只有一个非常简单的原因:这个店主无论顾客买什么东西都主动的少收一角钱。例如顾客问好豆腐是1元一斤,挑了块豆腐,他把豆腐放到电子秤上一称显示1.7元,他就会说:“就收1.6元吧。”就这小小的一角钱让他获得了顾客的信赖,使他的生意越来越火红。  相似文献   

12.
伍刚 《新智慧》2006,(5):5-6
“怎么大家都有心理支撑买那么贵的房子?”水木清华的网友nodoor没想到,他因为一个小小的质疑成为论坛里的热门人物,引得“大虾”们纷纷发帖。“我和我LP(老婆)两人,一个月可以净存款10K(1万元)。但我们一想到20年中每月要还3000元甚至更多,就感觉压力大。所以俺们保守一些,买了个100平方米的便宜两居,总价40万元吧。每月还款控制在2000元以内。竞争太激烈了,总担心朝不保夕。看版面上的讨论,动辄总价就是大几十万元,感觉有钱人或者承受力高的人真多,羡慕。”  相似文献   

13.
赵泰来,英籍华人,与金庸、陈香梅同获“世界杰出华人奖”;身为亿万富翁,他连一台像样的汽车也舍不得买;他向祖国捐赠文物、藏品5万余件,价值超过8亿元。  相似文献   

14.
繁清 《新智慧》2005,(8):4-5
2005年春节前,市民于亚志被单位评为“突出贡献者”,奖金5000元。然而,他既没有给老婆和孩子买新衣服,也没有换掉家里的那台老电视机,而是一分不动地存进了银行。“我不是不想花钱,是不敢花。”于亚志说,“孩子上大学,老母亲又体弱多病,不知道什么时候需要钱,现在多存点钱才放心。”于亚志的谨慎,是当前大多数百姓消费信心不强的一个缩影。到底是谁捂住了白’姓的“钱袋子”?  相似文献   

15.
将副产品作为赠品搭配主产品销售,一方面扩大主产品的销售量,另外一方面扩大零售终端对副产品的了解,促销时尽量搞“买一赠一”,不搞“买多赠一”,以防终端侵吞赠品。  相似文献   

16.
给顾客惊喜     
“这是送给您的一盒火柴,请收下!”在重庆能源集团打通镇的李氏杂货店,我买了近100元的物品后,李老板客气地送给我一盒精致的火柴。当时,我感到很意外,对杂货店老板的营销方式也产生了兴趣,通过一个下午的观察和了解,我发现李老板的生意做得很活。  相似文献   

17.
生意要做好,懂得促销很关键。促销的方式有多种,如联合促销、捆绑促销等。鉴于我们中国人的习惯,也许对捆绑销售更加熟悉。物质困难时期,买半斤肉可能就得“捆绑”一双鞋,而被“捆绑”的东西往往是卖不出去、无人要的烂货,那时候叫做搭配。  相似文献   

18.
胡芙蓉  多多 《新智慧》2006,(6):43-44
每年大中城市有近10万时新人结婚,一般每对新人婚庆消费在2~3万元左右。如果说婚庆服务是个“甜蜜的金矿”,那么日渐兴起的“婚前培训”,就给投资者开辟了一条新的通往金矿的路。在最近5年内,70%的年轻人在结婚前接受8~10个小时的“婚姻热身”。敏感的投资者已经开始做起了这样的生意,而且颇受欢迎。  相似文献   

19.
舞月光 《新智慧》2005,(6):40-40
“等咱有了钱,一次包两架飞机,一架座机,一架护航,想上欧洲就上欧洲,想去美洲就去美洲;等咱有了钱,买高级别墅,一次买两栋,我住一栋,养猪一栋;等咱有了钱,天天去按摩,一次雇俩按摩师,一个按摩,一个观摩……”这是非常搞笑版“1+1”生活,没事偷着乐一下,不过只要稍微留心,“1+1”的生活离我们似乎并不远。  相似文献   

20.
目前,上海的许多商家在“高收入者消费能力强”的引导下,把营销重点都放在了徐汇区、静安区、黄浦区等高收入者聚居的住宅小区,并有针对性地实施了大量的广告投入,还经常送点小礼品、优惠券之类促销。而像杨浦区、普陀区的住宅小区收到的类似广告就明显要少得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