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个民族不管有多么博大精深的文化,关键是你手里还剩下多少,你对自己的文化知道多少,还有你心怀多少文化的自尊与骄傲?我们一向自诩于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而今,我们要警惕中国文化的"粗鄙化"趋势!文化的粗鄙化不是从今天才开始的。如果追根溯源,至少有三百年的日益恶化的历史。它的起点应该是满人入关。过去有一种说法,认为满人入关的结果是被汉文化同化掉。为此洋洋得意于雄强深厚的汉文化所具有的神奇的同  相似文献   

2.
沈海滨 《中国西部》2014,(43):78-83
<正>素有"川西咽喉""西藏门户""民族走廊"的四川省雅安市,位于川藏、川滇公路交会处,是四川盆地与青藏高原、汉文化与民族文化、现代中心城市与原始自然生态区共同结合的过渡地带,是中国西部地区具有厚重历史文化的新兴旅游城市,也是古南方丝绸之路的门户和必经之路,曾为西康省省会。在这一座城市中,雅女、雅鱼、雅雨曾被人们誉为雅安的"三绝"。然而,在人们颇为熟悉的"雅之名"的背后,到底有着怎样的故事?  相似文献   

3.
邱凌  张慈梅 《走向世界》2015,(15):94-96
2014年是孔子学院开办的第十年。十年,弹指一挥间,从当年的零星几所学院,如今发展到了400余所孔子学院、700多个孔子课堂,遍布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孔子学院对汉语及中国文化的传播功不可没,虽然某些国家或地区对此有些杂音,但谁也不能拒绝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流动和传播。那么如何认识孔子学院在对外传播中的作用?如何提高孔子学院的传播效果增强与其他民族的交流?如何正确地看待一些国际媒体的非主流评价?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对新加坡南详理工大学孔子学院前任中方院长、山东大学宣传部部长李平生教授进行了访谈。  相似文献   

4.
作为思想家阳明先生的故乡,宁波如何传播阳明文化一直以来都是备受关注的文化话题,在众多的推广实践中,有一种令人耳目一新的模式广受青年人推崇。这种全新的探索模式依托高校,整合教育资源和社会资源,将公益服务和阳明精神内涵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帮助社区残障人士实现就业,培育大学生企业家精神,以"阳明之法推广阳明",这就是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阳明学堂"推出的"阳明·乐咖啡"。没错,就是咖啡,这一青年人喜爱的方式。为什么以咖啡为媒介推广阳明文化?项目如何帮助残障人士?又如何践行王阳明先生"知行合一"和"致良知"的理念?带着一个个问题,我们一起走进了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  相似文献   

5.
卢铿先生认为:“文化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已成为企业大师们的共识。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下,当纯文化人的地位下降,文化人变成边缘人、失落者时,企业文化地位却日日渐升,升至核心地位,这是为什么呢7  相似文献   

6.
文化自信是结合"四个自信"与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而产生的重要时代课题.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文化自信是新时代铸魂育人的坚定力量,这对于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水平和综合素质、促进文化强国建设具有积极意义.高校作为文化一脉相承、推陈出新的重要场所,是社会主义文化的前沿阵地、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基地和摇篮,具有开展文化育人的内在优势."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是新时代高校的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7.
作为中国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少数民族传统建筑文化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在保护工作中文化媒介的构建是非常必要的措施,可以遵循"有形"保护与"无形"保护并重、文化记录与文化传播并重、提升文化自觉意识等原则推进相关工作。  相似文献   

8.
两汉时期,中央政府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加强了对贵州的经营与联系,所以引起贵州在政治建制、社会矛盾、新势力的崛起等方面出现重大变迁;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也有了质的飞跃;在社会文化方面的重大变迁则表现为汉文化的传播和学校教育的开启。从整体上看,这些变迁促进了这一时期贵州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无论是西方国家还是周边邻国,对我国传统文化缺乏准确的理解,这一问题与跨文化交际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密切相关。"一带一路"战略思想要求我们加强各国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传播,英语学者和工作者责无旁贷,应该担负起传播中国文化的使命,这为解决或缓解跨文化交际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  相似文献   

10.
正农村文化繁荣兴盛,是乡村振兴的保障。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近年来,国家对农村文化建设不断投入,农村文化建设的硬件设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然而,一些地方的农村文化建设却并没有明显的起色,甚至有的地方还逐渐走向衰落。本期刊发的宏村戏团就是这样一个例子。宏村戏团的兴衰,说明了一个容易忽略的道理:文化建设不是简单的娱乐活动,而是需要文化的支撑。以文化人,文化才能持久;以文化人,  相似文献   

11.
永春 《当代陕西》2011,(11):42-42
文化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过程中创造的精神成果的总和。文化虚体部分就是文化所蕴含的精神价值,实体部分则是承栽文化精神价值的物质基础和传播形态。前者是文化之“魂”,是文化思想性的根本体现,是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力量源泉,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决定着文化的性质和方向。后者是文化之“体”,是文化实现教育功能、以文化人的重要途径,是文化生产力的重要依托,决定着文化精神价值的传播力和影响力。“魂”与“体”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统一于精神生产和文化建设的实践中。  相似文献   

12.
<正>20世纪中国画的历程,是在逆境中图生存,在困境中求出路,从坎坷中走向复兴的。在20世纪大部分时间里,传统中国画是被当做"国故""国粹"(与"古董"同义)来对待的,在追求"西化"的人们眼中它固然已经落伍,在主张"普罗文化"的青年进步文化人眼中,它更是旧文化、封建文化的代表,是革命和改造的对象,还谈不到继承。新中国成立后虽然尊重其民族文化的地位,但由  相似文献   

13.
电影作为强有力的传播手段之一,是文化传播的最佳宣传员.中国元素在苏联电影中表达了中国的文化背景和社会规范.在融入中国元素的苏联电影中体现了中国建筑、服饰、自然、动物等文化元素.作为"他者视野"的表达客观上强化了中俄文化的融合和电影文化的交流.电影人通过他们的创作,将精彩的形式和动人的叙事展现在人们面前,在中俄之间的文化交流和发展中,电影用影像记录了那些故事、精彩画面和文化元素,苏联电影中的中国元素已成为永恒的记忆.  相似文献   

14.
正李代文老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独到的见解,并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传下去"为主题进行了一次学术交流,让我们在学习中提升了文化素养,拓宽了文化视野。李老师首先指出什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进行了详实的阐述。他说文化是人类经验、思想、智慧的结晶,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的终极追求。"文化"是"文明之教化"。以文化人,对人产生潜移默化、持久深远的影响,有着恒久的生命力。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文化是灵魂,文化是我们的价值观,文化是我们的思想,是一种精神。所以我们要追求有品味,积极  相似文献   

15.
全永康 《发展》2013,(7):34-39
文化作为国家或地区发展的软实力,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甘南州第十一次党代会明确提出了实施"文化撑州"战略、建设"文化甘南"的重大举措。甘南地处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的过渡带,是以藏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地区,是藏汉文化的结合部。这里古为雍州之地,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作为中  相似文献   

16.
正变革与重组,创新与超越,是21世纪文化格局的根本特征。教育处于这一文化格局的中心地带,经受了变革与转型所带来的震荡和冲击,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挑战。与共和国同龄的重庆市第十八中学,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并钟情于以文化人、立德树人的至高境界。它的核心理念是"树本砺新",校训是"海纳百川,德建名齐",使命是"养书生本色,蕴英才  相似文献   

17.
据报载,由中国现代文学馆主办的"沙汀、艾芜生平与创作展览"为时6天,观展人数稀少,闭幕时在场观众不足8人。面对冷落的展厅,主办者唏嘘感叹:"我们历经艰辛,花费半年时间筹备这样大的展览。可是参观人数如此之少,真让我们感到泪丧和悲哀"。透过这并不孤立的现象,使我们在"泪丧和悲哀"之余,不能不对当今社会中文化所面临的严峻现实和文化人的尴尬处境做一番探讨。首先,转型期新旧体制的更迭,而场经济的冲击,价值取向的变化,不可避免地造成文化的错位与失落。这是文化自身无力改变的现实,也是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其次,从文化本体分析,权力阶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西夏历史上各外来源流中.最重要的无疑是吐蕃的藏传佛教和中原王朝的汉文化。而儒学作为汉文化的核心.在这一时期深刻地影响了西夏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对西夏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推动了西夏社会的封建化进程。但是.也不应过于抬高西夏儒学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9.
甘宪云 《发展》2010,(5):79-79
北魏孝文帝改革以后,吸收了汉人先进的文化和制度,积极推行民族汉化政策,在政治、经济得到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北方少数民族与汉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此时,南朝的佛教造像风格北上,对当时北方地区影响很大。本文拟对南朝佛教造像分别向此两地传播路线为线索,通过典型石窟造像风格的比较分析,进而阐述这一时期南朝佛教造像对北方地区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辽宁民族民俗活动大都是体育的具体表现形式,它们在岁月的沉淀下成为体育杂技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别归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传统舞蹈"、"传统体育、 游艺与杂技类"和"民俗"类.这些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先人体育活动的记录和承载,是继承、 传播和弘扬体育文化的重要形式,也是后人所需的文化营养和精神财富.调查研究上述辽宁传统体育杂技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辽宁社会经济文化,尤其是对于辽宁乃至全国的体育事业发展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