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城市流动人口与城市化最低经济门槛作用机制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比中外城市化进程发现 :城市流动人口与城市化最低经济门槛作用机制对于进城的农村人口顺利城市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一机制的中心规律是就业支柱产业工资与城市物价的均衡 ,其正常运转的充要条件是产业增加值结构与产业就业结构同步转换 ;就业支柱产业处于世界产业体系中上游 ;人口规模适中 ;有较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免费义务教育。在此基础上 ,经过量化处理 ,建立了城市流动人口与城市化最低经济门槛作用机制的简单模型  相似文献   

2.
《价值工程》2017,(33):20-21
本文以安徽省农村流动人口数量为研究对象,分析并归纳了目前安徽省农村人口流动的现状与特点;通过实证分析安徽省近十五年的农村流动人口与收入之间存在相关关系,并以此用经济学角度解释了农村人口流动所带来的利弊。最后,为提高农村人口流动的经济效应及解决农村贫困问题,本文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杨晓华 《价值工程》2011,30(4):317-318
西部地区由于地处内陆,经济基础薄弱,交通落后,市场化程度低,致使大量劳动力纷纷涌入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形成西部向东部、农村向城市的人口流动。西部流动人口为经济的繁荣、西部地区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给社会带来了许多问题。本文从近年来西部流动人口的流动特征和产生的原因两方面系统分析了西部流动人口的现状,并结合国情探讨了西部流动人口管理的公共政策思考。  相似文献   

4.
以常住、户籍人口为基础计算人口流动率,基于非农产值及其就业所占比重构建工业化衡量指标,测度2000—2012年我国人口流动、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变化趋势,并建立面板协整模型对三者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进行估计和检验。结果显示:从纵向看,我国人口流动、城市化与工业化均呈不断上升态势,从横向看,区域差异非常明显;流动人口与城市化、城市化与工业化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流动人口增加可提高城市化水平,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又对工业化有着显著正向作用;人口流动仅仅是提高了"城市化率"这一指标,真正的"人的城市化"水平有待提高;各地区的城市化与工业化偏差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城市化对工业化的影响存在区域差异这一现象。  相似文献   

5.
城市打工子弟学校的价值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冯玲 《城市问题》2003,(2):48-52
随着改革开放带来的城市化进程加快 ,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迁移 ,与之俱来的庞大的流动少年群体的义务教育问题也日渐严重与紧迫。本文通过对无锡市流动人口的调查和案例分析 ,探讨了流动人口中普及义务教育的现状、打工子弟学校存在的空间和原因 ,以及在流动少年中普及义务教育的社会和政策等方面的制约因素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我国作为一个农业人口大国,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基于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并结合我国现状,提出在现阶段,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就业的潜力,扩大农村劳动力在农业和农村内部就业,是解决目前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7.
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城乡经济水平的差距和户籍制度的松动,导致了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以2014年全国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动态监测调查数据为样本,对外群歧视与流动人口家庭收入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外群歧视对于流动人口的家庭收入有着显著负向的影响,并随着家庭收入分布水平的提高,这种影响越来越明显。另外,到东部城市就业、跨省流动或者在一级劳动力市场工作的流动人口受到外群歧视的影响更大,收入下降更多。  相似文献   

8.
<正>近年来,随着城市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人口流动量明显增大,在农村,流动人口主要是农民。其流动方向主要是从农村流向城市及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农村人口流动主要因为外出务工。  相似文献   

9.
本文把研究视角投向人口流出地,探讨流动人口对流出地经济发展的影响.首先从总体上分析了我国流动人口的流向及其内部的三类分化.接着本文结合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分析我国人口流动的经济效应.  相似文献   

10.
农村发展和城市化的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将对中国的农村发展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但与此同时,还要继续推进城市化的进程,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减少农村的人口,形成新的二元结构互动机制。(一)关于当前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和城市化的基本特点和面临的问题过去五年,中国的城市化进入了加速发展的历史阶段,城市化的比率由“九五”末期的36%,上升为“十五”末期的43%。目前中国的城市人口约有5.6亿人,农村人口约为7.8亿人,在去年约有1.1亿富余劳动力从农村到城市务工,其中6710万人进入地…  相似文献   

11.
李培 《城市问题》2007,(6):86-91
20世纪60年代以来,泰国经济迅速发展,但城市化的进程却相对滞后.由于历史、政策以及政治体制等多方面原因,泰国在城市化过程中出现了城乡发展不协调、城市规模等级体系畸形化、贫民窟等严重的城市问题.泰国城市化过程的经验和教训对如何实现城乡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对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而言,政府更应该重视优化城市层级,赋予城市一定的自治权,尊重农民的地方性知识并努力缩小城乡教育水平的差距.  相似文献   

12.
珠海市西部地区刚被纳入珠海市经济特区的范围,其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距原珠海经济特区还有一定的差距。本文主要探讨了珠海市西部地区城市化进程中现存的主要问题,其中包括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问题、户籍制度和弱势人群就业问题、城中村和城市管理秩序问题、空间布局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问题等。  相似文献   

13.
彭玉婷  褚庆鑫 《价值工程》2009,28(10):140-142
基于分工和交易费用两难冲突,运用新兴古典经济学理论,解释了双边市场形成和演进的根本原因。双边市场是一种特殊的中间平台;它是交易效率改进到一定程度导致的专业化水平提高和分工深化的结果。双边市场的出现和发展也预示着市场经济演进到了更高的层次。  相似文献   

14.
岳世召 《价值工程》2011,30(23):322-323
文中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对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迁移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建了多元线性回归的计量模型,并利用2000年到2009年间的统计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务农和进城打工的收入差距、进城打工收入与城镇居民收入之间的差距和城镇失业率这三个宏观层面的因素是影响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迁移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首先梳理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空间重构关系,在分析都兰县城乡空间现状基础之后,分析了新型城镇化对都兰县空间重构的要求,提出了以功能提升优化城乡空间结构、以产业发展促进城乡空间增长、以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空间集聚、以质量提升强化城乡空间管治的县域城乡重构机制,并对县域、城镇、工矿区、乡村中心社区等的空间重构发展模式进行了探索和研究。  相似文献   

16.
This paper presents a general equilibrium model which formalizes the trade-off between economies of specialization and transaction costs. The comparative statics, based on corner solutions, indicate that the general equilibrium will shift between several market structures as transaction efficiency is improved. Introducing a differential in transaction efficiency between the agricultural and manufacturing sectors, we derive the emergence of a city from the evolution of the division of labor, which is driven by improvements in transaction efficiency. The division of labor is necessary but not sufficient for the emergence of cities. A sufficiently high transaction efficiency will make a city emerge from a high level of division of labor between specialized manufacturers.  相似文献   

17.
伊曼璐 《价值工程》2014,(18):308-309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乡联系日益密切,城乡二元结构制约下的城乡关系矛盾开始不断凸显,原有城乡"二元"规划模式已难以满足实际发展需要,城乡发展逐步失衡……资源型城市作为一类代表性城市,其未来城乡发展道路值得关注。本文基于对资源型城市城乡统筹与城镇化发展的研究综述,探索其城乡统筹与城镇化发展的模式与路径、措施与对策。  相似文献   

18.
崔少鹏 《价值工程》2014,(14):229-230
"三农"问题是影响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首要问题,其根源在于如何提高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社会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劳动力的就业结构发生变化。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涌入城市和经济发达省份,走上了外出打工的道路。随着农村越来越多的剩余劳动力的出现,农村劳动力跨区域进城务工行为日趋显著。在此背景下,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综合素质和技能培训,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早日实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9.
通过学习十六大文件,进一步认识到提高城市化水平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密切关系.扩大城镇就业是加快城市化进程的关键.给农村富余劳动力去城镇就业创造各种有利条件,促使我国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并要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不能教条式的对待城市的大与小.  相似文献   

20.
以山东省烟台地区为例,对农村城镇化在地区城镇化进程中的重要地位进行了分析论证。在此基础上,就农村城镇化对城乡发展的积极效应及其负面影响进行研究,并探讨推进农村城镇化、促进城乡协调健康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