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沈启盟 《中国外资》2011,(21):58-59
自创商誉作为企业一项重要的无形资源,在企业经营活动中的作用与日俱增,对于企业价值评价的影响亦愈显重要,何时以何种方式向利益相关方披露自创商誉相关的信息成为财务会计无法回避的课题。在我国现代企业会计准则中,外购商誉已经作为一项无形资产进行反映,而自创商誉是否需要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一直是会计界研究的焦点和难点。本文试着从自创商誉的特性、确认的必要性、会计处理和披露三个方面谈谈关于自创商誉的会计处理问题。  相似文献   

2.
王薇 《财政监督》2011,(14):28-29
商誉作为企业一项不可辨认的无形资产,尤其是企业自创商誉,在知识经济时代,变得越来越常见和重要,逐渐成为会计界研究的焦点。自创商誉的会计确认和计量,是会计界一个复杂而急需研究的课题,科学地确认和计量自创商誉,以确保所提供会计信息的真实、全面、可靠,是对委托经营的有力保障。本文从正反两个方面分析了自创商誉会计确认和计量的必要性,接着对相关的具体问题进行了探讨,以期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王薇 《财政监督》2011,(5):28-29
商誉作为企业一项不可辨认的无形资产,尤其是企业自创商誉,在知识经济时代,变得越来越常见和重要,逐渐成为会计界研究的焦点。自创商誉的会计确认和计量,是会计界一个复杂而急需研究的课题,科学地确认和计量自创商誉,以确保所提供会计信息的真实、全面、可靠,是对委托经营的有力保障。本文从正反两个方面分析了自创商誉会计确认和计量的必要性.接着对相关的具体问题进行了探讨,以期能起到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黄宝华 《会计师》2010,(8):15-16
<正>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资产已从有形化向无形化发展,而无形资产中未确认的自创商誉占资产的比例也越来越大,对自创商誉进行确认和计量已成为无形资产会计发展的必然。而会计实务中对自创商誉的确认和计量问题仍处于混乱状态,本文从自创商誉的概念及本质出发,对其确认、计量和披露等会计处理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5.
关于具有争议性的自创商誉问题,有的专家学者认为自创商誉应当加以确认和计量,并在企业的财务报表中加以披露,有的却认为自创商誉由于不确定性以及计量的复杂性等原因而不应予以确认。但是,随着知识经济的的发展,无形资产在整个企业的发展中已然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由此所形成的关于自创商誉的会计问题也是变得越来越突出。本文就自创商誉的确认、计量、摊销的不同方法进行了对比和分析,并尝试就自创商誉的披露形式和内容进行说明。  相似文献   

6.
现行准则对外购商誉予以确认,而对自创商誉不予确认,这主要是基于可靠性和稳健性的考虑.但是,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自创商誉在企业资产中的比重越来越大,确认与计量自创商誉无论从促进会计理论发展,还是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提高会计实务水平来看,都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7.
由于企业合并的存在,商誉是会计学界永久不衰的问题,对商誉的研究对帮助企业合并进行会计处理有着重要意义.本文第一部分探索会计界对商誉定义逐步完善的过程;第二部分分析自创商誉与并购商誉两种类型的含义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吕文 《中国证券期货》2013,(5X):294-294
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与商业经济的快速发展,逐渐提升了企业商誉价值的重要性。然而商誉问题的特殊性使之成为会计界的难题之一,尤其是自创商誉的确认与否更加成为众多学者争论的焦点。本文从自创商誉的概念本质入手,将自创商誉与外购商誉进行比较,并从不同方面分析自创商誉确认的必要性,从而为如何确认自创商誉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9.
商誉是现代企业中无形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商誉的确认和计量问题已成为会计实务界和理论界关注的焦点.应从商誉的性质和特性两个角度研究解决自创商誉和外购商誉的确认和计量问题.  相似文献   

10.
随着多层次财务报告模式的形成,商誉(包括外购和自创)有望进入财务会计系统.我国财政部自1992年发布企业会计准则以来,关于商誉会计问题,只在1995年颁布的《合并会计报表暂行规定》中作了规范性的要求,并未使用"商誉"一词;而在1995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无形资产》中把购入商誉纳入无形资产核算范围;在2001年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无形资产》中指出"企业自创商誉不能加以确认".随着商誉会计在争论研究中达成共识的内容日益增多,对商誉会计的会计处理应提到改革日程上来.笔者认为可以做如下的努力.  相似文献   

11.
合伙企业是现代企业制度中的一种组织形式,在其合伙资产中常常会涉及到商誉。商誉作为现代企业的一种重要的无形资产,在当今企业全部资产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在不断加强,而目前对其进行会计确认和计量问题尚未统一。本文试就合伙商誉属自创商誉并可出资的特点,对合伙企业商誉所采用的商誉法和红利法的会计处理方法作粗浅探讨。  相似文献   

12.
企业购并中的商誉及其会计核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商誉的价值计量和会计处理是企业购并过程中经常发生的问题,企业购并过程中是否存在商誉,如何认识商誉,商誉可否计量,如何进行会计处理是这一问题争论焦点。本区分外购商誉、外购负商誉、自创商誉等几个方面,介绍了对上述问题的研究进展,以期服务于企业购并的实际工作。  相似文献   

13.
易红珍 《上海会计》2011,(10):38-39,43
商誉会计理论一直是财务会计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商誉的确认条件及合理计量也是现代会计理论面临的一大难题.、文章从商誉的性质及特征出发,分析商誉是否归属于无形资产范畴的问题;然后讨论只在企业合并时才确认商誉的不足之处以及确认自创商誉的必要性;还列举比较了商誉计量方法的优劣和适用的环境;最后描述商誉减值测试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4.
由企业合并产生的商誉一直是会计界争论和关注的焦点,尤其是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人们对于合并产生的商誉的关注更甚于从前。本文首先介绍了近年来影响较大的企业并购案例,分析了其中存在的商誉及由此引出来的问题。进而介绍了商誉的基本概念,包括商誉的本质,构成要素,商誉的减值等。商誉分为自创商誉和外购商誉,由于自创商誉成本的难以计量,一般不确认自创商誉,故本文主要讨论外购商誉。由于我国只确认外购正商誉,不确认负商誉,因此本文除非特别提出负商誉,其余所指商誉均为正商誉。本文对外购商誉的初始确认、后续计量等会计处理问题做了详细的介绍,并简单介绍了负商誉及其涉及的问题,使得本文体系趋于完善。最后是笔者对商誉确认和计量中存在问题的看法及个人建议。  相似文献   

15.
王忠芳 《财会学习》2020,(15):148-149
商誉的产生有两种方式,一是企业内部经营积累自创产生,一是企业合并产生。因为内部自创产生的商誉具有难以确认和计量的属性,一直以来都不允许确认,而企业也只有在并购时才允许确认商誉,这也是网络流传"无并购,不商誉"的根本原因。基于企业账面的商誉都是企业并购形成的基本属性,不同并购方案下或者并购过程的不同对合并报表商誉会有哪些差异?这不只是一个会计问题,也是一个可能涉及企业并购方案甚至更高层次的公司决策问题。了解商誉的确认以及会计处理,可以为并购在财务方面提供更多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16.
我国会计准则规定,外购商誉可确认摊销,但对于企业自身经营过程中产生的自创商誉则不允许确认入账。而随着社会经济逐渐步入信息经济时代,品牌、商标等自创商誉在企业总资产中的比例逐渐增大,不予确认自创商誉的规定必将影响到信息使用者决策。本文以新的经济形势下对自创商誉进行确认的可行性为研究课题,结合有关文献,对当前自创商誉的研究现状和新的经济形势下不允许确认自创商誉的弊端,以及其确认的可行性进行分析,说明确认自创商誉的合理性并提出相关建议,希望能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会计性质及核算问题一直是会计领域探讨的热点和难点。本文介绍和分析了关于会计性质的几种流行观点,继而探讨了自创商誉和外购商誉的确认和计量问题,认为自创商誉应当评估确认并以资产入账。  相似文献   

18.
陈岑 《投资与合作》2011,(12):253-253
商誉具有不可明辨的特性,各国对其界定各有所异,会计上的处理也不尽相同。本文从探寻商誉本质出发,将商誉分为两类,并对新准则下——并购商誉和自创商誉作出比较与分析,在综合现有观点基础上.着重研究自创商誉的问题,最后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9.
商誉会计理论在企业并购中显得越来越重要,传统商誉的确认原则对于企业自创商誉不予确有违会计原则,商誉的计量方法取决于商誉性质的认识,如果将商誉视为净资产的收购价格与其公平价值之差,则商采用间接计量方法;如果将商誉视为企业的超额收益能力,则商誉采用直接计量方法,商誉摊销方法有直接冲销法,分期的摊销法和永久保留法,负商誉之所表现为负值,是因为收购公司的商誉未入帐。  相似文献   

20.
目前,各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正在重新审视商誉的会计处理方法.基于这一背景,本文从自创商誉对并购商誉减值的"缓冲"效应出发,探讨年度减值测试法存在的问题.在通过构建理论模型来阐释自创商誉"缓冲"效应形成机理的基础上,本文以供应商关系管理为研究情境进行实证检验.实证结果表明,集中的供应商体系所产生的高自创商誉显著地降低了公司的商誉减值风险,并且这一作用在法制环境较差地区、制造业中以及公司市场势力较强时更加明显,支持"缓冲"效应假说.本文的研究结论为讨论商誉会计问题提供了重要的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