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司长戴根有日前在京指出,货币政策支持经济增长不能以牺牲币值稳定为代价。戴根有说,保持币值稳定是央行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这一目标对内指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对外指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由于目前我国市场机制并不健全,坚持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是必要的。他说,稳定币值与促进经济增长,并不是绝对对立的。我们强调增加基础设施投资,调整住房信贷、出口信贷、农业信贷等政策,及时引导商业银行贷款投向,对促进经济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更有利于币值稳定。在总量控制的前提下,货币政策通过调整信…  相似文献   

2.
在计划经济时期,中国实行的是单一银行体制与高度集中的货币信贷管理制度,这是整个计划经济时期货币政策实施的基础环境。单一银行体制下中国人民银行可以通过综合信贷计划直接控制现金发行量和贷款总量,从而控制货币供给量,以实现"保证币值稳定,使流通中的货币与商品量相适应"的货币政策目标。1952—1957年间,中国人民银行以现金发行量作为货币政策目标进行直接调控,对货币政策变量能够有效控制。1958年的信贷管理制度改革,破坏了与单一银行体制相对应的制度安排,导致中国人民银行对贷款总量失控,结果引发严重通胀。1966—1978年间,银行组织机构虽然遭到破坏,但中央仍掌握对信贷的控制权,货币供给没有失控,这期间通过严格管制价格来实现货币政策目标。  相似文献   

3.
李晓 《上海经济》1994,(3):42-44
中国人民银行的主要职能是,在国务院领导下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保持货币的稳定,对金融机构实行严格的监管,保证金融体系安全、有效地运行。按照这一要求,人民银行及其分支机构必须尽快转换职能。一、人民银行在职能转换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困难1、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仍然立足于经济的发展,而没有真正转换到货币的稳定上来。我不赞成保持币值的稳定与促进经济的发展是互相矛盾的观点,它们本来是相互统一的,  相似文献   

4.
1995年3月18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我国第一部金融大法——《中国人民银行法》。这是我国的中央银行法,是保障中国人民银行作为中央银行全面履行稳定币值、加强金融监管的职责,完善和加强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推进金融体制改革顺利进行的一部重要法律。《中国人民银行法》第二十二条明确规定,中国人民银行为执行货币政策,可以在“公开市场上买卖国债和其他政府债券及外汇”,从而为中国人民银行实施公开市场政策奠定了坚实的法律基础。  相似文献   

5.
关注     
焦点 FOCUS稳定货币政策的近期取向是适度从紧 中国人民银行5月11日发布的《2004年第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明确提出,适度从紧是稳健货币政策的近期取向。 报告说,今年以来,我国经济继续快速增长,城乡居民收入、企业利润和财政收入较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向好的方  相似文献   

6.
安娜 《中国经贸》2009,(6):146-147
我国目前实行的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本文通过分析货币政策目标体系以及中国目前面对的国际国内经济环境.提出目前我国选取货币政策目标的建议,并据此浅述2008年我国货币政策的执行情况。  相似文献   

7.
政策信息     
《发展》1994,(4)
我国金融体改基本内容 一、把中国人民银行办成真正的中央银行。中国人民银行的主要职能将明确为:1.实施货币政策以稳定人民币币值、促进经济平稳增长;2.实施以谨慎性监督为核心的金融监督与管理,保证金融体系在市场经济中的稳健经营和安全运行。 二、重组金融组织体系,使国有专业银行成为真正的商业银行。国家要新组建三类政策性银行:设立国家长期开发信用银行,负责国家重点建设的融资;设立进出口信贷银行,为出口提供卖方信贷;设立农业政策性银行,为农副产品收购和农业发展提供信贷。  相似文献   

8.
2011年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建立符合国情的金融宏观调控体系》中对金融宏观调控体系的基本框架进行了梳理并对其完善给出了指导性建议。本文在系统分析我国金融宏观调控体系现状与完善当前调控体系现实意义的基础上,研究了金融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政策体系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以及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管理的互补关系和替代关系,并在稳定币值、保持经济总量平衡的大前提下,就如何完善金融宏观调控体系提出几点建设性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我国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是稳定币值,促进经济稳定增长。中央银行是通过货币政策工具控制和调节中介目标———货币供应量来实现这个最终目标的。本文通过探讨货币是中性还是非中性,货币供应量是内生还是外生,我国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是否畅通这三个问题,最终得出了我国货币政策  相似文献   

10.
所有政策工具都是实现货币政策根本目标的手段,这个目标就是单一地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我国实行的是“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的单货币政策目标,货币供应量是作为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但货币政策效率低下,一直困扰着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执行。该文通过探讨通货膨胀定标的货币政策框架,分析其在我国实行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以提高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中国外汇储备形势与对策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外汇储备最近连续三年年外汇储备增量超过2000亿美元,目前储备总量已达一万亿美元。高额外汇储备对外汇管理提出挑战,外汇储备的过度增长更对人民币币值稳定、货币政策效果具有重要影响。要正确处理当前外汇储备问题,必须提高储备存量管理水平,遏制储备过快增长。要正确处理外汇储备与货币政策、人民币币值的勃论关系,必须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强制结售汇制度。  相似文献   

13.
再论中国货币政策与汇率政策的冲突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自1994年以来中国货币政策与汇率政策有三次冲突。根据笔者的研究,中国存在事实上的资本自由流动,根据这一结果和克鲁格曼“三元悖论"理论,中国的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存在不可调和的冲突。从一定意义上讲,中国政府在经济决策方面必须就内部经济均衡和外部经济均衡何者优先的问题做出选择;对货币当局而言,人民币对内币值稳定和对外币值的稳定何者优先也同样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谢平和张晓朴在2002年《国际经济评论》第3期上撰文《货币政策与汇率政策的三次冲突》,对1994―2000年中国货币政策与汇率政策的三次冲突进行了探讨。张斌在2004年…  相似文献   

14.
曹德强 《环球财经》2010,(8):114-115
汇率迟早要动,现在是下决心的时候了。既然央行不可能同时达到多个目标,就不妨把最重要的,以稳定币值防止通胀为目的的货币政策目标放在首位  相似文献   

15.
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资产价格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本文将从实证角度出发.通过建立VAR模型分析资产价格对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币值稳定、经济增长)的影响,发现资产价格与货币政策变量间存在着长期协整关系,并且存在着明显的Granger因果关系.文章在此基础上通过脉冲响应函数进一步分析了资产价格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论中国货币政策与汇率政策的冲突及协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面对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潮流以及中国日益频繁的对外经济交易,中国政府控制资本流动的难度越来越大:加之中国和美国经济周期的不一致,在人民币汇率稳定政策之下资本事实上的流动已明显制约了货币政策的效果.因此,中国政府在经济决策方面必须就内部经济均衡和外部经济均衡何者优先的问题做出选择.对货币当局而言,人民币对内币值稳定和对外币值稳定何者优先也同样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作为宏观调控重要政策手段之一的货币政策,其目标主要是稳定币值、促进经济发展。今年以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统一部署,人民银行认真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金融宏观调控取得了新的成效。近日,央行再次重申坚持从紧的货币政策,控制货币供应量和信贷过快增长,抑制依然旺盛的信贷需求,防止投资反弹。鉴于一季度CPI上涨达到8%,  相似文献   

18.
陈涛 《特区经济》2006,(4):23-25
在转轨时期,中国国情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以及政府宏观调控的特征决定了货币政策追求多目标具有其客观必然性,是一种现实的选择。中央银行应把币值稳定、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经济结构均衡、国际收支平衡明确纳入最终目标集,并通过确定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和次要目标、设定货币政策的长期目标集与短期目标集、以目标区间取代目标单值来增强多目标的协调性。  相似文献   

19.
《山区经济》2006,(4):F0004-F0004
中国人民银行吕梁市中心支行作为中国人民银行在吕梁市的派出机构,承担着在辖区贯彻货币政策、维护金融稳定和提供金融服务三大职能。近年来,先后被评为省级文明单位、天津分行级文明单位;被天津分行命名为先进基层党组织;  相似文献   

20.
杨艳 《北方经济》2010,(17):74-75
在中央银行制度下,中央银行作为垄断的货币发行人,其天然的职能就是稳定币值.如果央行不能做到这一点,灾难性的后果就是货币替代、货币危机.甚至于演化成政治危机.现实中,央行是利用货币政策来实现这一目标的.由于各国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在现行国际金融体系中的地位、与各国的经贸关系、国际金融市场动态等诸多复杂因素的影响,一国央行在实现币值对内、对外稳定的过程中经常要面临两难的政策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