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5 毫秒
1.
杨丽华 《生产力研究》2007,(7):14-15,21
文章评述了现有的产业内贸易指数,指出仅依赖某一个指标将导致对产业内贸易的认识有失偏颇,因此,尝试性地建立了全面、综合反映产业内贸易水平的指标体系,并用此方法测量了浙江省产业内贸易的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2.
李红 《当代经济》2009,(19):40-41
本文根据产业安全的特点,依据六大基本原则构建了产业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包括四个子指标体系,即产业发展力、产业国际竞争力、产业对外依存度和产业控制力,并进一步对这四个子指标体系内的各个指标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3.
赵锐 《当代经济》2021,(1):17-23
利用2005-2014年中日知识产权密集产业贸易数据,综合运用产业内贸易静态指数、动态指数、分类指数,研究中日知识产权密集产业内贸易水平.同时,对影响中日知识产权密集产业内贸易的因素进行实证研究.静态指标和动态指标研究结果表明,中日知识产权密集产业贸易以产业间贸易为主;分类指标显示,两国产业内贸易整体以水平型为主;影响...  相似文献   

4.
我国物流产业统计指标体系基本框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我国物流产业取得了迅速发展,但物流统计发展却相对缓慢,不能适应物流产业发展的需求。文章针对我国物流产业发展现状及物流统计体系现状,构建了物流产业统计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提出以增加值为核心指标设置物流产业统计指标体系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5.
中美制造业产业内贸易对就业调整成本影响的估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比较了A、B和S三个测算边际产业内贸易的指标,采用面板数据模型经验分析了"平滑调整假说"在中美产业内贸易的适用性,据此分别运用A、B和S等多个指标测度15个中美制造业的边际产业内贸易,分析不同产业边际产业内贸易及就业调整成本的大小,提出减少调整成本的对策。结果表明:"平滑调整假说"对中美贸易是成立的,中美制造业调整成本总体较高。产品的差异、规模经济、高附加值成为促进产业内贸易发展和减少贸易调整成本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现有技术扩散研究的基础上,对于产业集群与技术扩散的关系进行系统深入的分析,确定产业集群内技术扩散的评价指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层次分析法对指标体系进行评价,得出各指标的权重,确定重要指标进行分析,给出结论.  相似文献   

7.
对产业内贸易的研究主要从两方面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本文主要对产业内贸易理论研究的发展进程进行简单综述,从产业内贸易定义的提出和界定,产业内贸易程度的测量,产业内贸易现象的理论解释及产业内贸易研究趋势等几个方面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8.
探讨科技进步促进新农村建设统计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及设计思路,并结合中国新农村建设的具体特点对统计指标体系进行设计,同时对统计指标进行界定,明确具体指标的内涵及算法,最终阐述统计指标体系的特点和功能。  相似文献   

9.
我国与东盟制造业产业内贸易状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和东盟之间制造业的贸易正从传统的产业间贸易转向以产业内贸易为主,而且这一趋势正在不断加强.文章阐述了产业内贸易的定义并对制造业产业内贸易总体发展趋势进行了实证研究,并揭示了我国与东盟制造业产业内贸易发展的动因.  相似文献   

10.
中美木质林产品产业内贸易及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利用产业内贸易指数对1992-2011年中美两国木质林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水平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中美木质林产品贸易以产业间贸易为主,两国木质林产品的贸易增长是由产业内贸易和产业间贸易共同作用的结果,产业内贸易的发展以垂直型产业内贸易为主.文章最后运用时间序列对中美木质林产品产业内贸易水平与各影响因素进行了Johansen协整检验和Granger因果检验,并根据实证研究结论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史智宇 《财经研究》2003,29(9):75-80
本文运用Grubel-Lloyd产业内贸易指数与修正的Glick-Rose出口相似性指数对东亚区域内自80年代中期以来到90年末之间的贸易资料进行了统计和分析,证实了这一地区确实存在产业内贸易比重提高的趋势。研究表明,东亚产业结构由垂直向水平的整体性演进态势与东亚各经济体人均GDP的提高是促成这一趋势的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本文还分析了制约我国与东亚发展产业内贸易的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闽台农产品贸易结构分析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蔡贤恩  郑思宁  孙骏 《技术经济》2010,29(11):91-97
本文选取2000—2009年闽台农产品贸易数据,借助Gruble-Lloyd产业内贸易指数、Bruelhart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以及Thom&McDowell垂直型和水平型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从整体和分类两个层面对闽台农产品贸易结构的状况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闽台农产品存在产业内贸易和产业间贸易两种形式,以产业间贸易为主,贸易结构上有明显的互补性;贸易结构的变动主要是产业间贸易引起的,并呈增强态势;产业内贸易方式主要是垂直型产业内贸易。基于研究结果,提出了优化闽台农产品贸易结构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电子类产品产业飞速发展,无论是产业规模、产业结构,还是相关技术水平都在大幅度的提升,产业内贸易频繁,取得了较好的贸易利润,本文针对电子类产品产业内贸易所存在的问题,对电子类产品产业内贸易策略进行探讨,旨在促进电子类产品更加高效的产业内贸易.  相似文献   

14.
利用联合国服务贸易数据库2000-2010年中日韩之间的双边服务贸易面板数据,基于扩展后的贸易引力模型,对影响中日韩服务业产业内贸易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实证检验,从而发现:外商直接投资、对外经济开放程度及规模经济因素对产业内贸易水平的影响较为显著。对我国发展服务业产业内贸易的建议是:实行服务产业的逐步有序开放,减少产业内贸易发展的约束;实施局部规模经济战略,优化产业内贸易发展结构;加大对外商投资支持力度,提升产业内贸易技术层次。  相似文献   

15.
产品内分工视角下美中贸易失衡中的利益分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在分析美中贸易的"产品内分工"特征与贸易利得衡量标准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当前美中贸易失衡中的利益分配实际上是一种各方"互利"的格局,但在产品内分工条件下以附加值计算的中国企业实际获益要大大小于其他经济体企业,同时,美国贸易逆差的损失可以通过其潜在收益加以弥补。因此,中国应从建立基于"所有权"原则的贸易差额统计体系、构建贸易利益分配核算指标体系、重点调整产业与贸易结构以及适当调整外资引入方向等四个方面入手,逐步增加自身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美中贸易利益分配格局中的实际获益。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中美农产品加工业贸易状况,并对两国农产品加工业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近年来中美农产品加工业贸易快速发展;而中美贸易不平衡对两国农产品加工业产业内贸易起到了显著的抑制作用,同时中美两国人均GDP差异、行业开放程度则较强地促进了两国农产品加工业产业内贸易的发展。基于此,中国应侧重提升中美农产品加工业产业内贸易水平,实施产业间贸易和产业内贸易双轮驱动战略。  相似文献   

17.
胡晓鹏 《财经研究》2007,33(5):72-83
文章以产业价值创造能力为研究起点,以产业的双重开放为基本线索;在对中国经济改革与开放相互联系分析的基础上,借用价值创造理论和贸易理论构造了产业价值创造能力指标、产业对外开放指标和产业对内开放指标;进而以统计性描述的方式展示了这三项指标在中国8大区域间、17个产业间的基本特征;最后,提出了对内开放、对外开放与价值创造能力关系的两个基本假设,并运用相应的计量模型进行了检验。  相似文献   

18.
在贸易自由化的进程中,产业内贸易发展的经济调整成本相对较小.然而,中国的产业内贸易额并没有与其贸易总额保持同步增长,对中国产业内贸易的决定因素的研究显得格外必要.本文在区分产业内贸易类型的前提下,利用制造业面板数据,对中国产业内贸易的决定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产品多样化、研究与开发费用、外资等与中国的垂直型产业内贸易有正相关关系,与水平型产业内贸易负相关;而规模经济和市场结构与两种类型的产业内贸易都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9.
中美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主要从产业内分工的角度出发,通过产业内贸易指数、Bruelhart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贸易竞争力指数和AE法,对中美农产品产业内贸易发展现状、中国农产品对美竞争力状况和中美产业内贸易结构等进行实证分析,并根据相应的结论得出不断提高两国农产品产业内贸易水平、改善农产品贸易结构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通过引用引力模型,采用面板数据对影响中国—东盟产业内贸易发展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实证检验,发现东盟各国GDP和人均GDP是影响双边产业内贸易的两个正相关因素,而中国与东盟各国的距离以及东盟各国对中国的直接投资是影响双边产业内贸易的两个负相关因素。这些结论对于理解产业内贸易的发展的现状以及进一步发展产业内贸易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