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加强节能降耗,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确保国家能源安全”,这是党的十八大报告对能源工作提出的要求。现实情况是,在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特别是控制能源消费总量问题上,社会各界,尤其是地方政府和能源企业仍有一定的畏难情绪,现在,  相似文献   

2.
试析日本的国际能源战略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王伟军 《世界经济研究》2006,(3):84-84,F0003
日本是一个能源主要依靠进口的国家。为确保进口石油的稳定,日本将大力推进积极的资源外交、能源来源的多样化和能源利用的分散化、以及建立地区性的能源安全保障机制战略。而日本国际能源战略的推进,将对中日能源关系产生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作为资源极其匮乏的发达工业化国家,煤炭、石油、天然气、核能是支持日本经济增长的四大能源支柱.同时,随着世界能源形势的变化,日本高度重视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加大对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力度,并取得了较大成就.日本在节能技术及应用等方面有许多值得中国学习的经验.  相似文献   

4.
日本能源供需现状及能源结构演变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作为发达的工业化国家,煤炭、石油、天然气、核能是支持日本经济增长的四大能源支柱.尽管在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效率上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但日本仍然面临着诸多能源问题,包括能源对外依存度高、核电发展面临压力、生产生活领域耗能问题突出、可再生能源计划进展缓慢等.为此,日本政府采取了从宏观战略到微观政策的一系列措施,以应对能源问题和不断变化的能源形势.  相似文献   

5.
日本的能源战略体系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日本是世界第二能源消费大国,而日本自然资源极其匮乏。为了保障能源供应,日本制定了明确的能源政策目标,并围绕着能源政策目标的实现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能源战略,形成了一个具有鲜明特色的能源战略体系,在能源储备、能源进口渠道多元化和能源开发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提高了本国的能源安全度,为世界其他国家,尤其是中国解决迫在眉睫的能源安全问题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6.
日本能源匮乏,能源战略是日本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增强能源战略的科学性、权威性、有效性,日本逐步建立起一套从制定、执行到监督、评价的能源战略决策机制,为日本能源可持续利用和高效利用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证,值得我国借鉴。  相似文献   

7.
《中国科技产业》2006,(2):87-88
为确保能源安全,日本经济产业省已经拟订了《国家能源新战略》,决定将日本对石油的依赖程度从目前的约占能源消费总量的50%下降到40%。日本将根据新战略制定今后的能源生产和消费政策,修改能源基本计划。  相似文献   

8.
姜达洋  张宏武 《特区经济》2006,213(10):164-166
为了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制定科学合理的能源开发、能源利用的政策已经成为摆在我国政府面前的一项重大任务。在这方面,日本的一些能源政策为我国提供了一些思路,我国政府可以仿效日本发展能源立法,确定节约能源,开发新能源的法律地位,通过经济手段诱导市场主体实施国家的能源计划,大力开展能源教育、环境教育,调动民众节能的积极性等。  相似文献   

9.
基于合并后的14个工业行业面板数据分析工业出口贸易结构变动对中国能源消费的影响,结果发现工业出口贸易结构变化既不利于降低能源消费总量,也不利于提高能源消费效率。工业出口贸易结构变动和工业行业结构变动对能源效率具有相反的影响,出口贸易结构变动对电力消费效率和煤炭消费效率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差异性。数量增长导向的贸易政策和扭曲的国内能源价格体系是影响贸易结构内生性节能降耗机制形成的根本原因。因此,需要改变过度追求出口贸易总量增长的出口贸易发展模式,建立市场化的能源价格体制,实现节能降耗的内涵式出口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日本是世界上主要能源消耗大国,而且其能源严重依赖进口。但是近年来日本节能技术使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新能源开发利用出现扭亏为盈的、倍增趋势,使日本经济抗风险能力大大增强,对传统能源的依赖大幅降低,部分日本新能源企业开始出现向海外扩张的新迹象,有日本专家甚至提出,日本从能源进口大国转变为能源输出大国不再是梦想。  相似文献   

11.
叶静亚 《特区经济》2011,(12):113-115
能源安全是一个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资源匮乏的日本在二战后因时制宜,高度重视能源安全政策的制定,通过设立一元化能源主管部门、调整能源构成和来源的多元化、政府主导官商结合拓展能源市场、积极开展能源外交等一系列有效措施保障本国能源的安全供应,实现了战后的日本经济奇迹。本文对战后日本的能源安全政策演变从多个维度进行了分析,即战后重建时期、石油危机爆发后及进入21世纪以来的能源安全政策,试图为同处东亚、经济发展迅速、能源需求迫切的中国能源安全政策制定提供一定的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12.
日本的中亚能源战略与上合组织框架下的能源合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亚的政治和经济正处于大国竞争与合作的复杂困境之中,寻找共同的战略利益与新的合作领域成为维护和巩固中亚政治与安全稳定的重要课题。日本重视同中亚的能源合作是其亚太外交战略的综合战略选择,其意义和产生的影响是深远的。如何在上合组织框架下继续推进区域安全合作和经济合作,积极寻求中日两国共同参与中亚的能源合作,不仅有利于该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也有利于构筑和深化中日战略互惠关系。  相似文献   

13.
1998年以来,国际原油价格一路攀升,但在日本并未诱发像石油危机时期那样的经济混乱。日本为确保能源的稳定供应、规避各种能源风险,从多角度、全方位、宽领域制定并实施了符合其国情的一系列能源政策,现已在能源开发、生产、流通、消费和储备等环节上形成了独特的能源安全体系。以能源的商品性为研究视角,对该体系进行分析和考察,可发现日本在各个安全链条上的能源政策及其价值取向是为了降低、规避、分散、防范、预防、控制、弱化、化解和缓解能源风险。  相似文献   

14.
2000年以来,日本官方发展援助总额持续下降,但是对非洲援助却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日本对非洲的官方发展援助政策呈现出政治利益优先,强调亚非合作和经验交流,以及高度关注环境问题和气候变化的新趋势。入常和能源是日本对非洲援助的主要目的。为此,日本希望能成为亚非合作的主导者,通过中日合作,借力中国在非洲的影响力。但是,从非洲国家的角度看,日本试图通过援助换取政治影响力的作用有限。由于援助的宗旨和原则不同,中日在非洲开展援助合作的空间有限。  相似文献   

15.
在世界经济发展模式向"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转变的过程中,日本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尤其是作为其主导产业之一的汽车产业,在其发展过程中,无论是在汽车的整车物质循环、传统能源的节约、新能源的开发、新材料的使用等方面,都体现了循环经济特色,也为日本构建循环性社会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日本汽车产业循环型发展的经验,对干要致力于实现"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我国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有关外商直接投资的贸易效应已经成为理论界讨论的热点问题,大量文献讨论了投资对贸易流量的影响.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协整检验及误差修正模型检验,分析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对于中日双边贸易所产生的效应.结果表明,日本对华直接投资与中国对日进、出口均表现为一种显著的协整关系;无论从长期还是短期看,日本对华直接投资与中国对日本的出口具有显著的双向格兰杰因果关系,但与中国对日本进口仅有单向的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17.
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与结构变化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李国平 《现代日本经济》2001,117(3):7-11,21
随着日本经济实力的增强,日本对外直接投资从无到有,从少到多,曾一度地眼过美国。日本对外直接投资走出了一条明显区别于欧美的模式,并结合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对资本需求变化状况,运用对外直接投资较为成功地推进了产业结构的高级化以及日本企业的国际化经营。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经验对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资产证券是一种新的金融工具,对金融危机后日本金融体系的改革有着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文介绍了近年来资产证券化在日本取得迅速发展的背景,着重从资产证券化的种类,立法与监管,发展中存在的障碍等方面分析了日本资产证券化的发展状况。本文还总结了日本发展资产证券化的经验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随着国际社会对气候问题重视的不断加深,二氧化碳排放权交易日益受到各国的关注,碳交易在全球迅速发展。日本碳交易的发展存在着诸多的困难与不确定性,但是,日本凭借自身的外交、节能减排技术等有利条件,不仅在积极推动国际碳交易发展中加强了国际关系,而且,通过不断完善碳交易机制,创建碳交易平台,促进国内外的碳交易制度的完善,取得了一定的环境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0.
21世纪日本汽车产业政策新变化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政府在战后经济发展中,采取了一系列产业政策措施,对日本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环保意识加强,给汽车产业带来新的变化。日本政府相应调整其汽车产业政策,以保持其汽车产业国际领先地位。这些政策和现今世界经济紧密相关,对汽车产业良性发展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