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详细统计分析了河北省域不良资产的规模、比率、处置进度和回收率,并进行了省际间对比;通过详解现行不良资产处置方式,发现处置效果欠佳根源于传统处置方式的弊端;依据金融体系理论,揭示了传统处置方式的风险收益失衡、非市场化和非规模经济等理论缺陷,分析了不良资产证券化的理论优势和可行性,从而确定了证券化改革方向。  相似文献   

2.
不良资产证券化是国有商业银行处置不良资产存量的方式之一。本文分析了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现状、处置模式及不良资产证券化的约束条件,在此基础上,对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进行可行性研究。  相似文献   

3.
资产证券化是当前国际金融市场上处置不良资产的重要方式。资产证券化能够解决不良资产的流动性不足问题,提高不良资产的盈利性,进而提高金融市场的资金配置效率。我国先后设立了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在处置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资产证券化也成为处置不良资产的有效方式。本文阐述了不良资产证券化的意义,分析了目前不良资产证券化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从国际上来看证券化是一种有效的处置不良资产的途径。现行条件下,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规模较大,在引入证券化处置方式上也存在诸多约束。为此,文章着重从不良资产证券化的条件、难点入手,来探析证券化启用的时机和策略。  相似文献   

5.
<正>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资产处置方式已从最初的催收转让、诉讼追偿等简单粗放模式逐步向债务重组、债转股、不良资产证券化和综合金融服务等多元化、创新模式转型,其中,不良资产证券化以其能够有效隔离风险、拓宽投资渠道、操作灵活以及方便退出等优势成为不良资产处置的有效路径,但由于缺乏相应法律规范和配套的税收优惠政策等短板也在一定上限制了不良资产证券化探索与发展。  相似文献   

6.
刘洁 《现代商业》2008,(9):248-249
不良贷款问题直接影响了我国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通过证券化方式转换、处置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资产,以金融产品和业务创新提高商业银行资产的流动性,是国际通用的有效途径.本文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实施不良资产证券化的重要意义,指出了不良资产证券化发展面临的障碍,并对推进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提出了对策思考.  相似文献   

7.
资产证券化已成为国际资本市场最具魅力和吸引力Ζ的一项金融创新.对我国商业银行而言,控制不良资产特别是不良贷款的压力不断增加,不良资产证券化已成为我国商业银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主动批量低成本处置不良资产的重要方式.面对我国不良资产证券化的运作障碍,推进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这项金融创新业务有待日益完善.  相似文献   

8.
杨岗  谢文莹 《中国商人》2023,(11):102-103
<正>不良资产证券化业务现状截至2022年末,银行间市场累计发行282单不良资产证券化产品,累计发行规模1,480.20亿元,累计消化不良贷款本息余额7,621.40亿元。其中,2022年共发行68单不良资产证券化产品,较2021年增加4单;发行规模合计309.61亿元,同比增长2.81%;消化不良贷款本息余额1,901.44亿元,同比增长15.63%。截至2023年6月末,不良资产证券化债券存量226只,全部债券金额为449亿元,占整个市场的份额仅为0.03%(表1)。  相似文献   

9.
沙涛 《中国拍卖》2017,(1):20-21
拍卖是最传统的处置方式 传统的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方式叫做清收,经诉讼后的不良资产通过拍卖的方式进行处置,拍卖在处置银行不良资产的过程中是最传统的,也是最主要的方式。  相似文献   

10.
陈华 《商业研究》2003,(12):86-89
资产证券化作为20世纪金融领域中最重要的金融创新之一,是商业银行用以处置不良资产的一种新手段。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具有可行性与必要性,由此提出了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邱询旻  李珺 《商场现代化》2007,(21):364-365
<正>一、引言中国国有四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以下称国有AMC)在2006年处理完政策性不良资产后,便开始了其商业化运营,同年,在国务院的批准和授权下国有AMC逐步开始不良资产证券化业务试点。目前,关于我国不良资产证券化主要存在着支持和反对两种观点:不良资产证券化的支持者们认为:不良资产证券化不仅可以减少不良资产的“冰糕效应”,使其损失降低,而且还能因降低了投资不良资产的门槛而大大提高处置效率(刘造谦),此外,不良资产证券化还可以提高信息透明度,避免资产处置中产生的各种风险(郭金春和陈璇)。然而,对不良资产证券化持怀疑态度的人们却认为:我国不良资产形成原因特殊,其现金流以及证券化的高回报率无法保障(李敬华和李一);不良资产证券化的业务市场存在着:市场容量小、流动性差、中介不完备等诸多方面的风险(李微)。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分析,指出:在我国不良资产处置市场发育尚不完善的背景下,不良资产交易结构存在的缺陷造成了供求双方交易困难,而不良资产证券化通过风险隔离机制、信用增级机制和治理机制可以有效消除了交易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并认为商业银行在不良资产证券化中起到了多种角色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国际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红夏 《商业时代》2005,(17):62-63
不良资产证券化是处置银行不良资产的一种有效的金融工具,本文通过对不良资产的发展历史及对我国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实践分析,得出我国商业银行应根据资本市场发展分阶段、逐步地改善资产证券化的法律、制度环境,提高政策明朗度,降低资产证券化的不确定性和交易成本,从而推动资本市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关于资产证券化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不良资产证券化是处置巨额不良资产的有效途径之一。本文首先介绍了当今世界上不同国家资产证券化的现状。接着分析了我国资产证券化的必要性及可行性,然后就当前证券化遇到的某些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罗芹 《中国商人》2023,(4):138-139
<正>近年来,受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等综合因素影响,地方中小银行不良资产持续增长。因不良资产成因复杂、处置手段有限、处置资源匮乏及处置成本高等原因,不良资产处置工作承受着巨大压力。如何破解中小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的困境,对其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中小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的现状银行不良资产是指银行经营中形成、通过购买或其他方式取得的不良信贷资产和非信贷资产,如不良债权、股权和实物类资产等。  相似文献   

16.
我国商业银行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有效处置不良资产。本文阐述了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现状,对不良资产的证券化可行性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7.
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可行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聪 《黑龙江对外经贸》2006,(2):110-111,128
如何有效处置不良资产是目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亟待解决的问题,资产证券化作为金融创新工具,有助于提高不良资产的流动性,增强银行系统抗风险能力和竞争力。本文首先分析了运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可行性,继而深入剖析了在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障碍,最后给出了相应的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18.
我国商业银行由于过去的体制原因所积累的大量不良资产,越来越成为其提高竞争力,降低金融风险的巨大障碍.在处置不良资产方面,不良资产证券化在近些年来一直倍受推崇.但是,经历了次贷危机之后,证券化的一些负面问题值得我们谨慎思考.  相似文献   

19.
常婧 《现代商业》2013,(17):29-30
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比重居高不下,这一直制约着银行自身的发展,同时也影响着国家金融经济秩序的稳定。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商业银行证券化不良资产的必要性、可行性,结合目前这项业务的发展现状,论证了商业银行可以通过证券化这一衍生工具来处置不良资产,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我国实施资产证券化面临的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引言 资产证券化在国际上已有近40年的历史,从1968年美国最早的抵押贷款债券问世;到20世纪70年代起,“不良资产证券化”成为经济发达国家商业银行处理不良信贷资产主要手段;到1990年,美国3 万多亿美元未偿还住宅抵押贷款中,50% 以上实现了证券化。美国资产重组托管公司(RTC)开创了不良资产证券化先河,并取得巨大成功,从1991 年到1996 年12 月间,RTC共进行了72笔证券化交易,处理了420亿美元的不良资产。目前,资产证券化已遍及美国企业的应收账款、租金、版权专利费、信用卡、汽车贷款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