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先秦儒家的人性论,经历了从孔子的“性近”说,至孟子的“性善”说,再至荀子的“性恶”说的演变过程。其演变的原因,既是儒家仁学和礼学的发展的理论需要,也是缘于先秦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现实的变化和发展。这样的演变,实际上是儒家思想的扩充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朱哲 《消费导刊》2014,(9):198-198
“义”和“利”的关系问题,是伦理学的一个重要问题,义利之争,也即道德的最高原则同人们的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之争。先秦儒家讲究入世原则,从孔子的“先义后利”的义利观,孟子“重义轻利”的动机论,到荀子“义与利者,人之所两有”的义利观给予后世的中国伦理思想家们探索义理关系源源不断的灵感与启示。  相似文献   

3.
孔子说:“正名以正政”“名不正,言不顺,则事不成”,从孔子开始,庄子、韩非、墨翟无不提出了自已的名实观,名实问题就成了中国哲学史上比较突出的争论焦点,我主要选取了荀子名实观的特点,及荀子名实观的马克思主义哲哲学意义,指出了荀子名实观的不足之处和当今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菊洁 《商》2014,(37):117-117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空前剧烈,各方面都在进行着变革,尤其是思想文化领域。儒、墨、道、法等百家学派各派代表人物纷纷自立其说,在我国千百年来思想文化史上形成了第一个高峰。荀子这一杰出思想家就诞生在这一时期。他不单是我国上古时期最重要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更是第一个系统阐述了统一的君主集权理论。荀子批判了孟子的性善论,并在其基础上提出了性恶论。在荀子看来,人性论的主要主张是性恶论。荀子在性恶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伪”的概念,“化性起伪”,使人由“恶”到“善”是其人性论的最终落脚点。荀子的人性论为封建的等级制度和伦理道德提供了人性上的依据。他的思想在现代社会也具有很深的教育意义。  相似文献   

5.
以义制利     
王志跃 《三联竞争力》2007,61(3):146-146
人们对孟子“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论述耳熟能详,孟子所说的核心是义、利之间的对立以及我们如何取舍的问题。儒家认为,义,是指道义、公理;利,指功利、私利。在义利关系上,儒家强调了义利之间的对立,崇尚道义而贬斥功利。义利关系问题在儒家思想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南宋大儒朱熹把它看成“儒家第一义”。  相似文献   

6.
骆萍 《商》2014,(44):108-109
人性论在中国伦理思想吏上占据基础地位,中国的很多问题都围绕人性问题展开。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孟子的“性善论”和苟子的“性恶论”。孟子认为人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属性,是人天生就具有的,但人性可失,所以要通过修身养性、反身内省等方法找出人本身的善良之心。所以孟子说:“学问之道无它,求其放心而已矣。”而荀子却认为人性向恶,他认为人都有好利恶害的自然本性,但人性可化,所以可以通过注错习俗、进行师法之教,从而成为圣人。孟子和荀子的人性论虽不同,但他们却有着一致的伦理目标,就是成为圣人。  相似文献   

7.
儒家思想中的“人性论”及其管理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性论是管理哲学的基础。孔子、孟子、荀子是儒家的三个代表人物,他们分别坚持"性相近"、"性本善"和"性本恶"。虽然他们对于人性有不同的认识,但三者的人性论共同指向了"人性可塑"。基于他们的主张,儒家管理哲学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以人为本、德礼并行和修己安人。  相似文献   

8.
民贵君轻     
王志跃 《三联竞争力》2007,68(11):66-66
在儒家中,孟子极大地看到了民众在现实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与作用,曾经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样一个在思想史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著名命题。孟子认为,人民是国家的基础,政治的核心,以君主为代表的统治者与国家社稷都是为了民众而存在的,君与国家社稷都是可以变换的,而民众则是不能被变换的;国家的长治久安、统治者的权利、政治的稳定、政权存在的根据与合法性等要由民心的认可反映出来。  相似文献   

9.
先秦儒家管理哲学是儒家管理思想的源头,构筑和确立了儒家管理思想的主体内容.从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对先秦儒家管理哲学的研究大都分别以孔子、孟子、荀子三人思想为主,缺乏对这一时期管理哲学系统化的理论分析.同时经研究发现,未来的研究还需还原三人管理哲学的真实面目,重新梳理先秦儒家管理哲学的整体特征及所关注的核心问题,避免经改造后的先秦儒家管理哲学所容易引起的误读,这是研究先秦儒家管理哲学最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0.
孟子的政治思想集中表现在他所倡导的“仁政”上,在孟子的观念中,是指以一种怜悯同情、爱护他人之心来处理国事民生。孟子说,亲亲为仁,敬长为义,如果社会上每一个人都能够“亲其亲,长其长”,天下就太平了。  相似文献   

11.
传统的冲突规范注重连结点的确定性、法律适用的统一性和可预见性.追求“形式正义”,但这种只注重“立法管辖权”的传统;中突规范越来越不适应国际民商事交往的需要;现代冲突规范通过运用灵活、开放的连结点等方式追求“实质正义”,但在“国际本位”理念的指导下,正义并非仅指当事人的利益得到合法保护.且“冲突正义”和“实质正义”应协调统一。  相似文献   

12.
荀子正名     
舒坦 《商》2014,(49):111-111
荀子出生于战国末期,由于“圣王没,名守慢,奇辞起,名实乱,是非之形不明,则虽守法之吏,诵数之儒,亦皆乱也。”的社会现实,名学的发展也呈现出多元的形态。针对战国之世名实淆乱的现象,荀子继承孔子的正名思想,以儒家政治、伦理原则为根据,明贵贱,辩邪说。他提出“制名以指实”的原则,“知者为之分别,制名以指实,上以明贵贱,下以辩同异。贵贱明,同异别,如是则志无不喻之患,事无困废之祸,此所为有名也。”(《正名》)荀子主张名实统一,以名指实,正名的目的是为了区别贵贱尊卑,使人各安其位,并揭露诡辩和欺瞒,从而使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13.
马帅 《商》2014,(31):115-115
孟子和荀子都是先秦儒家代表人物,但其思想理路却极为不同,作为实践性质较为明显的政治主张,更是突出的反应了二人内在观点的分歧。本文从人性论及其理论本身出发,讨论孟子和荀子政治主张的差异。  相似文献   

14.
在如今这重视知识、重视人才的时代,教育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儒家思想是对我们语文教学水平的提高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从阐述孔子、孟子、荀子等儒家大师在教育方面的基本思想入手,进而分析新时期下我们语文教育的基本概况,最后对儒家教育思想在语文教学方面的具体影响以及如何批判地继承和发扬儒家教育思想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5.
孟子是战国中期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他继承并发展了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说,积极倡导为人处事应遵循“仁、义、礼、智”。应该说,“仁、义、礼、智”的具体内容,虽是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有其糟粕的成份,但也的确包含了不少反映人类普遍性的精华养份。  相似文献   

16.
中庸作为道德侧重于态度和方式,国内学者对“中庸”的基本特征作了概括,匡亚明在《孔子评传》中指出,“中庸”特征有三:一是反对过头和不及;一是提倡“和而不同”;一是主张“时中”,这个概括很中肯。孔子“中庸”思想最为本质的特征应该是第一点,既反对“过”,又反对“不及”,这在认识论上是有深度的。孔子提出的“过犹不及”,“过”与“不及”两个概念,既有差异性,又有同一性,两者是对立的统一。  相似文献   

17.
孔子是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其思想的精髓在于“重在治国、以人为本、以和为贵、知人善任”,显然,儒家的管理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理论的要求是十分吻合的。因此,研究孔子的思想,尤其是其思想的核心“仁学”理论可以为我们的人本管理研究提供诸多启示。本文紧扣孔子儒家思想的核心——“仁”,在阐述其涵义的基础上探讨其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8.
刘军宁 《商务周刊》2010,(13):24-25
孔子:这几天没事,我又把孟轲小弟的东西拿出来读读。其中读到:“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我又联想到我自己说过的,“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今天回过头来看,这样的看法是否太过极端?  相似文献   

19.
《财经界(学术)》2008,(11):120-121
济宁市位于山东省西南部,是轩辕黄帝和孔子、孟子、颜子、曾子、子思五大圣人的故乡,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和儒家文化发源地。隋代,随着京杭大运河的开通和兴盛,使济宁成为“水陆要冲,舟车云集之地”,也形成了融南汇北的特色文化,被称为“江北小苏州”、“运河之都”。近年来,济宁市先后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卫生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荣誉称号,一个美丽、富饶、文明、和谐的新济宁正展现在世界面前。  相似文献   

20.
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伦理道德思想博大精深,他创造了以“仁”为核心,包括“仁、义、礼、知、信、孝悌”等在内的一整套封建伦理道德。虽然他的伦理道德思想是为封建统治服务的,但是其中有许多思想具有恒久的价值,对当今中国社会有着不可磨灭和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