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5 毫秒
1.
从智慧城市对地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要求出发,梳理出智慧城市与历史文化街区空间形态的相互关系,提炼出城市空间的智慧发展理念。以苏州平江路悬桥巷历史街区为研究对象,针对当前该区域公共空间活力丧失、文化衰败的现象,以当地居民的价值观为基础,以精神愉悦、文化传播、时空可达性为导向,通过植入一定数量的"微中心"——不同功能的公共空间,以及智慧城市技术支撑体系的运用等城市有机更新策略,在传承原住民的生活方式的前提下,激活老城区的空间活力,并辐射带动周边城区,进行街区公共空间的智慧创新升级。  相似文献   

2.
我在攻读博士期间撰写的论文《老子"母亲管理"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研究》,对老子管理思想的前提假设、实现路径、管理手段、管理目标等问题进行系统梳理和分析,归纳出一套完整的老子管理思想体系: 在这一体系中,"道法自然"是老子管理思想的哲学基础(管理之"道"),由此可以推导出"自然论"的人性假设;"柔弱""慈爱""节俭""谦下""无为""不争"等是具体的管理方法和手段(管理之"德");最终管理目标是实现"无为而治"(管理之"治").  相似文献   

3.
2011年《关于城市历史景观的建议书》提出超越"历史中心"的"城市历史景观"概念,对于当前西南山地历史城镇保护发展过程中整体性缺失的弊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解析城市历史景观的整体性内涵,梳理相得益彰的方法手段,提出"得脉"——整体关联时空对象,厘清层积发展规律,"乘气"——整体包容综合价值,平衡保护发展矛盾,"识意"——整体协同设计思维,营造集体记忆场所,探索时代背景下的整体性保护框架。  相似文献   

4.
张文君  陈丹良 《城市发展研究》2021,28(7):中插1-中插7
新时代下城市文化空间成为城市空间治理的重要对象之一.城市文化空间治理既要解决过去快速城镇化所导致的"城市特性消失、归属感认可度差"等系列问题,又要符合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的新要求.通过构建"目标—驱动—路径"的治理框架,提出"历史挖掘、多元融合和设施均衡"的治理路径及其行动方案,结合江安城市文化空间治理实际工作,在问卷调查统计和研究梳理"历史底蕴、文化特征、空间建设"的基础上进行实践验证,为实现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支撑和完善城市空间治理体系进行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5.
周玮  朱云峰 《城市问题》2015,(3):2-10,104
伴随全球化的快速推进,城市建设发展和城市记忆保护之间的矛盾越发尖锐,基于不同学科视域开展的城市记忆研究也逐年增多。基于此,分类梳理了近20年来国内外关于城市记忆的文献资料,重点就城市记忆的相关概念、要素、时空属性,城市记忆与建筑景观、文化遗产、地方感等的关系,以及城市记忆的社会建构等内容进行了综述。从研究视角和内容、研究方法和手段、理论探索和实证研究等层面对城市记忆研究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相似文献   

6.
杨昌新 《城市问题》2014,(4):30-36,73
以城市设计理论发展脉络为背景,采用主客体关系分析视角,对不同时期的城市风貌相关理论进行了全面梳理,勾画了以时间为线索的城市风貌研究历史视野的演化轨迹,并提出国外研究历史视野"三视角"、"六领域"和国内"三视角"、"五领域"的主张,力图阐明不同时期城市设计主流思潮的社会价值取向决定了城市风貌研究的时代主题和目标。最后,指出城市风貌特色研究和复杂性科学将是未来城市风貌研究的主导领域和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7.
从文化资源的新视角与城市整体的宽视域重新审视碎片式历史地段与城市发展间的相互关系。在历史地段资源综合价值评估的基础上,通过建构两者之间关联性耦合模型,探索其在社会、经济、文化、空间等不同层面的多元耦合路径,以实现历史地段的转型再生,形成针对碎片式历史地段与城市整体耦合发展的遗产保护理论,指导旧城更新与遗产保护实践。  相似文献   

8.
街巷摊贩作为弱势群体的生存"落脚点",在新时代背景下治理思路多采取"疏堵结合"的方法.山地城市社区街巷较之平原城市更加用地紧张,难以划定充裕的街巷摊贩经营区,需要提出与之相适应的时空使用优化建议.选取典型案例进行实地观察,从"整体-聚集区-个体"三个层面对山地城市社区街巷摊贩展开研究,发现山地城市社区街巷摊贩时空分布具有聚集性、稳定性和流动性;整体层面上具有时空独立性和自足性,聚集区层面上具有适度流动性,个体层面上具有碎片化空间填补和较高的文化景观性等特征.基于此,从空间治理视角提出"空间适度流动、精准时空治理"的空间优化策略,包括"摊贩包容街巷"的空间优化建议和"适度正规化"的精细化治理建议.  相似文献   

9.
占璇  罗仁朝  韩非  狄咏梅 《城市发展研究》2021,28(6):中插13-中插18
城市特色空间是城市特色的重要物质载体,好的特色空间有助于形成并展示城市个性与魅力.经历快速发展,中国城市往往因具体的特色空间遭到破坏或漠视,导致城市特色逐渐模糊乃至丧失的实例比比皆是.基于城市特色重要性认知的提升,如何保护并进一步彰显城市空间特色已成为当下每个城市面临的重要课题.以镇江市为例,探讨了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市特色空间体系的构建方法与引导策略.其具体技术路径是通过对其城市空间特色本底与潜力的梳理,凝练出空间特色定位,进而提出保护与彰显其特色的空间体系构建设想,并在划定城市特色空间重点区域的基础上,依据一定的目标与原则,分层次制定控制引导建议,最终实现保护城市历史文化脉络、完善城市视廊控制体系、彰显城市自然山水格局的目标.  相似文献   

10.
基于城市价值系统认知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不再是简单的城市遗产保护技术行为,而成为"道器合途,透物见人"的城市文化传承行为。历史性手工业名城是我国名城的重要类型之一,是中华民族多样文明的重要载体,尤其需要在对其价值全面理解的基础上实施有效保护。以浙江龙泉为例,从历史性手工业名城的内涵特征剖析切入,通过构建文化系统观、区域系统观和城市系统观的视角,探索城市历史文化价值认知的方法体系,希望能对我国历史文化名城的本土化认知和保护路径优化提供有益的思考。  相似文献   

11.
裂变与再生:苏南乡村公共空间转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空间—社会—制度"辩证互动的视角,将乡村公共空间嵌入到具体化的社会制度变迁场景之中,通过苏南乡村社会及其重大制度变迁的历时性追踪,对苏南乡村公共空间转型及其机制给予较为系统的诠释。发现,从全能政治背景下的政治性乡村公共空间植入,到国家权力抽离后自主性乡村公共空间的修复,到市场侵蚀下的乡村公共空间的衰败,再到新农村建设下的乡村公共空间重构,苏南乡村公共空间出现了数次翻转,其转型动力呈现出"政治植入→乡村自主→市场建构→行政主导"的变化。最后,作者指出,任何单向度力量都难以解决乡村公共空间的有效供给问题,寻找一条多方力量有机对接的机制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  相似文献   

12.
针对古代西南军事城镇历史景观在当下保护与发展中所面临的"无人问津""商业开发"抑或"纸上谈兵"等问题,借鉴整体、动态的"层积"理念,基于对秦汉至明清复合历史地理背景下宏观军事城镇体系的演变梳理、军事城镇类型的层级划分,挖掘中微观军事城镇景观要素的构成、以及"不同文化和自然价值"在其上层层积淀的特征与规律,提出多尺度整体关联和多向度动态利用的保护发展建议,旨在提升古代军事城镇历史景观之于当代城市建设与文化传承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当下世界经济快速分裂与整合,影响文化格局日新月异,通过时空背景的叙述对于文化遗产类型提出了"城市空间遗产"的概念,并从新定义了城市空间遗产的文化类属与意义。通过实例解析深化与清晰了概念,试图提出从时空格局的演变中找寻城市空间遗产的存在价值,并从当下社会现象透析出其存在的问题,希望通过建立多种机制共同作用下的保护模式,从而达到城市空间遗产从"概念—实体"的多维度保护与展示。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人在城市空间的营造过程中,往往会依凭自然山水环境,构建城市空间的文化关联性,这种设计思想和人居意识体现于城市空间的方方面面。其中,古人设置于传统城市空间匾额中的语言信息亦体现了这一点。以晋中盆地历史城市为例,选取典型城市空间,分析其匾额中的语言信息的类型、内容形式、思想内涵。发现这些语言信息在提释城市空间与自然山水要素空间关系的同时,往往会通过文化愿景的表述,进一步阐释其中的文化关联性,进而建构人、自然山水环境、城市空间的区域文化整体性。其所表现出的地区意识和整体意识,放之今日亦有一定的借鉴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5.
杨辰 《城市问题》2012,(3):79-87
"街区"是法国社区研究的核心概念。将1840年以来法国城市社区研究分为"一个地方性视角(1840-1918)"、"空间与社会现象的交汇(1919-1945)"、"多学科的建构(1946-1967)"、"社会问题与批判(1968-1979)"以及"新的社会冲突与多元化发展(1980以后)"五个阶段,从"空间实践"和"理论探索"两个角度对各阶段街区概念的发展进行梳理,并指出法国经验中"空间学科与社会学科"互动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哲学的自我反思的自觉是西方哲学的一个基本特征。而对"哲学是什么"的不懈探问,在康德以来的西方哲学中,几乎总是和哲学与科学的关系问题的思考交织在一起。对哲学与科学之关系的问题史考察表明,这一问题的思考对于康德以来的西方哲学的自我反思和形态建构具有前提性和规导性的意义。而反过来,以哲学与科学的关系问题的考察为切入点,也为我们研究西方哲学尤其是康德以来的西方哲学提供了一个基本视角。  相似文献   

17.
环南海地区既是古代海上丝路贸易活动的必经之地与起始海区,也是现代“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落实与推进的重要枢纽,其中根植于海上丝路商贸往来、文化交流与人口流动所形成的海上丝路历史城市则是环南海地区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通过历史信息转译、对比分析、类型学等方法,以区域整体性视角梳理丝路贸易和殖民贸易两个时期环南海地区海上贸易航线演变及海上丝路历史城市发展。在此基础上,从贸易体系、宗教文化、等级属性三个方面归纳总结环南海地区海上丝路历史城市所形成的空间格局,并进一步剖析自然、科技、经济、文化、社会等影响因素对其的综合作用。研究成果对补充和完善区域视角下国内外海洋贸易型历史城市相关研究具有借鉴意义,并以文化助力基于历史、着眼未来的国际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合作。  相似文献   

18.
韩晗 《城市发展研究》2021,28(11):62-68
红色工业遗产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历史物证与重要的革命文物,在时间、内涵与价值上均自有其特性.但因工业遗产管理多遵循"年代优先"原则,这导致大量红色工业遗产难以得到有效保护,再加上文旅产业介入工业遗产保护利用时,也多考量工业遗产的年代价值、区位价值或审美价值,而对其红色文化资源价值关注、开发不够,导致目前国内红色工业遗产总体状况并不理想,但近年来在"四史"教育工作之下又渐受重视.通过研究进一步发现,在建构红色工业遗产的保护利用的路径机制上,应重点理顺空间争夺与收益分配两大关系.  相似文献   

19.
《价值工程》2017,(15):152-154
本文通过梳理台湾近现代历史发展建构历程,将台湾建筑探索实践按时间节点进行了归类划分,通过台湾当代地域建筑创作实例的分析,在文中重点探讨了台湾当代地域创作三大对策——公共参与下"多方合作机制"、社会学视角下"人文关怀"、强调地方生活"公共语言重设",阐明了台湾现代地域建筑创作的手法和未来趋势,分析了对大陆地区地域建筑创作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王月涛  宋婧雯  薛滨夏  张远景 《城市发展研究》2021,28(4):99-107,封2-封3
历史城市保护与更新中普遍存在着空间脉络断裂的问题,割裂的历史建筑、街区和片区恰似城市中的一座座"孤岛","孤岛"现象日益突出.在剖析造成"孤岛效应"的经济、文化和技术等多方面因素及其相互作用机制的基础上,以空间脉络为研究对象,运用空间句法对山东地区典型历史城市中的历史建筑、街区及片区的空间特征数据进行模拟分析.针对三个层次上"孤岛效应"的主要性质和特点,提出空间特征优化、空间联系延伸和空间组构平衡三种空间脉络改善策略.这将有助于历史城市保护与更新的关注重点从"实体"转向至"脉络",完善历史城市中空间保护体系的架构,推进其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