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借助中心职能强度模型对京津冀城市群进行中心城市等级划分,并选取38项指标,利用修正后的引力模型和SPSS19.0中的因子分析功能,对城市群内部各等级中心城市间的经济联系强度进行综合分析和测度,结论如下:(1)以Kei=0.7和Kei=2.0为节点,将各城市分为三个级别,北京、天津为一级,石家庄、唐山、邯郸和保定为二级,其余各城市均为三级。(2)以经济联系量大小为标准将各城市划分为紧密联系、一般联系和松散联系三个级别,其中紧密和一般联系的城市间的经济联系多缘于京津石的集聚与扩散作用和自然资源禀赋、区位优势差异。  相似文献   

2.
中原城市群产业投资网络结构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中原城市群各城市间2010~2014年的产业投资数据作为基础数据,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构建城市间投资联系的空间结构评价指标与模型,通过城市节点的中心度、点入(出)度、网络密度、中心势、核心—边缘模型等来探讨城市投资网络的空间结构特征,结果表明:(1)在研究时段内,城市群整体的网络密度偏低,网络中心势相对较大,大量的联系出现在城市群内部少数城市之间;(2)城市群内部投资扩散呈现邻近扩散为主,跳跃扩散为辅的联系特征;(3)城市群现阶段投资联系强的城市基本均分布于河南省内,其他四省城市与城市群内其他城市间具有较弱的投资联系,基本处于孤立状态,投资联系存在较为严重的行政分割现象;(4)城市群投资网络中存在明显的核心边缘结构,分布极化现象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3.
城市群经济绩效与其内部城市间的各种联系密切相关,对城市群内部城市间联系的测度是实现城市群健康发展的基础。传统引力模型测算城市间联系时,忽视了产业分工关系对其联系的影响,也无法诠释城市联系的驱动来源,论文从城市间产业投入产出关系出发,构建行业间投入产出引力模型。通过该模型在对中国28个城市群范围划分的基础上,测算了城市群的联系强度,并对联系强度的驱动因素进行了分析,最后从产业规模调整、产业结构协同与交通网络建设三个方面对不同城市群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采用复杂网络分析方法与引力模型,测度长三角与京津冀城市群双向经济联系规模及网络空间结构,纳入异质性城市层级结构,验证城市中心性与城市网络对经济发展的作用。结果表明:京津冀城市群表现出明显的核心—边缘结构特征,北京与天津的中心性突出;长三角城市群呈现核心—半边缘—边缘的多中心结构特征,空间结构较为扁平化。核心—边缘结构中城市中心性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效果较小且空间外溢效应不显著,但多中心城市结构下中心度能够通过空间溢出显著推动城市群整体发展,且边缘城市在城市网络中获益最大。  相似文献   

5.
长江中游城市群是涵盖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为主体形成的特大型城市群,承东启西、连南接北,是长江经济带三大跨区域城市群支撑之一,将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第四极,在我国区域发展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研究采用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测算2013年长江中游城市群中各城市间的经济联系,分析各个城市在经济网络中的节点中心性、中心城市影响范围并划分城市群次区域。研究结果表明:长江中游城市群的经济联系网络已形成了"武汉—长沙"双中心结构,武汉和长沙的影响腹地范围较广,而南昌的中心城市地位还有待强化;武汉城市圈和环长株潭城市群的城市之间经济联系较为紧密,已形成由中心往外辐射的圈层结构,环鄱阳湖城市群城市之间联系相对较弱;长江中游城市群的三个子城市群之间的经济联系强度不够,三圈融合过程仍需进一步加强。在此基础上,从提升经济联系网络的角度为促进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协同发展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周克 《价值工程》2019,38(13):28-31
本文运用城市流强度模型和中心度模型对2016年长江中游城市群28地级市的对外联系空间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外向型服务部门的总体发展水平较低,武汉和长沙作为城市群的核心城市,处于较为优势的地位,但部分功能仍有待提升,而南昌的现代对外服务业发展不尽人意;功能效率相对均衡,部分城市由于劳动力的素质相对较高,因而导致其外向功能效率较好,但较多城市的劳动力素质有待进一步提升;城市流强度与城市经济实力基本一致,而城市流倾向度与经济实力不平衝,各城市经济地位相差很大;城市间的各项中心度两极差异明显,城市联系网络处在相对单一、低层次的状态,且存在较为明显的"核心-半边缘-边缘"结构。  相似文献   

7.
美国航空运输航线规划研究中心首次提出了轴辐式理论,该理论通过构建空间网络系统,以区域主要枢纽节点为轴、次要枢纽节点为辐,通过充分发挥枢纽节点的辐射带动作用,进而形成规模效应降低物流成本提高整个区域的物流效率。本文选择物流综合实力评价指标,使用主成分分析法计算城市物流质量、利用城市流强度模型测度城市辐射范围、利用引力模型测度城市辐射范围、利用引力模型测度城市间的物流联系构建珠三角城市群物流网络,以期为促进珠三角物流和经济健康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武汉城市圈经济联系的测度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武汉城市圈,是提升湖北经济实力,实现中部崛起的宏伟战略举措。因此对武汉城市圈各城市间的经济联系测度及分析对合理规划武汉城市圈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武汉城市圈“1+8”模式框架下,通过对城市圈中心城市等级划分,中心城市间经济联系通道分析,中心城市间经济联系量分析,确定武汉城市圈等级划分体系。武汉城市圈等级主要以武汉为圆心,以各个等级圈层集聚且呈扇状分布。  相似文献   

9.
基于银联刷卡消费数据,以消费流为视角,从节点、层级和聚类结构三方面对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消费网络体系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武汉、长沙、南昌等少数城市在网络中具有较高的中心性和影响力,但长江中游城市群尚未形成具有绝对优势的主导型城市,武汉、长沙和南昌只能在局部地区具有主导性,处于消费网络的第一层级;荆州、株洲和上饶作为局部次级主导型城市归属于第二层级;其他城市作为从属型城市归属于第三层级。在聚类结构方面,城市群消费网络形成了八个凝聚子群,各子群与本省省会城市所在子群的联系最为密切,而与其他子群的联系程度较低。由此可知,地理距离和行政边界是影响城市群消费网络体系的重要因素,打破行政边界所造成的消费壁垒是促进消费网络优化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0.
兰(州)白(银)西(宁)城市群是甘肃省、青海省经济发展的核心区,也是兰西格(格尔木)经济区的重要增长极。研究借鉴国内外学者分析城市间联系程度的方法,对兰白西城市群各城市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分析。首先利用中心职能指数和中心职能强度对兰白西城市群区域的各城市进行中心等级划分;其次,采用交通可达性指数对兰白西城市群区域的各城市的交通可达性进行分析;最后,通过引力模型对兰白西城市群区域的各城市间的经济联系量和经济联系隶属度进行测度。将兰白西城市群与中国其他典型城市群进行对比,发现兰白西城市群的发展存在一定问题,基于功能升级的视角提出兰白西城市群发展策略:(1)推进兰州和白银的一体化发展,加强一级中心的辐射带动能力;(2)提升二、三级中心的支撑能力,增加城市群内的县域经济实力;(3)促进兰白西城市群的交通体系建设,强化城市群内的经济联系;(4)以三点三轴为发展方向,推进兰白西城市群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11.
基于金融企业网络的京津冀城市网络结构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之间基于各种"流"的联系正在促使我国区域城市网络的形成,作为生产性服务业中掌握城市正常运转资金流的金融业,在城市网络结构的形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选取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企业数据,从企业组织角度测度京津冀城市群的网络结构特征,依据京津冀区域金融企业分支机构数量等数据,构建企业网络服务值、企业网络连接通量、连锁链接数等多个指标分析京津冀城市群网络结构的网络性、中心性和功能性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首先,京津冀城市群已初步形成网络化格局,城市间通过企业流的作用建立了不同程度的网络联系且层次分明;其次,区域中心城市发展差异化明显,北京的金融服务能力和中心性远高于其他城市,在空间格局上,天津作为区域双中心之一,其对外辐射能力明显不足,城市群多中心发展趋势仍然有待加强;再次,区域功能极化明显,区域金融产业集中于北京、天津、石家庄,其他中小城市的金融产业功能有待培育。最后,从金融产业层面提出构建世界级多中心网络型城市群,促进京津冀城市网络协同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长三角城市群网络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响 《城市发展研究》2011,18(12):80-85
城市群网络化发展是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基本特征之一.研究以长三角城市群内16个主要城市经济联系为实证,从社会网络分析视角,对城市群网络的基本形式、网络结构属性及内部微观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长三角城市间已互动形成紧密的网络状关联,但网络内各城市结点间中心性不均衡、枢纽型城市较少,区域多中心、网络化协同发展格局显现...  相似文献   

13.
基于绿色智慧城市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通过修正的引力模型、社会网络分析等方法探讨了黄河流域绿色智慧城市的空间关联网络及其形成机制。研究发现:黄河流域城市绿色智慧发展水平呈逐年上升趋势,在空间上呈“下游—中游—上游”依次递减的分布特征,且下游增速最快,极化特征明显;黄河流域绿色智慧城市空间关联网络联通性较好且不存在等级结构,空间关联的紧密度和稳定性不断增强,但城市间的协同性仍需进一步提升;郑州、西安和济南等省会城市处于空间关联网络的中心位置,烟台、威海等东部沿海城市和上游多数城市处于网络的边缘位置;空间关联网络分为四大板块,兰西和关中平原城市群为“净溢出”板块,山东半岛城市群为“净受益”板块,宁夏沿黄和呼包鄂榆城市群为“经纪人”板块,晋中和中原城市群为“双向溢出”板块;经济发展、技术创新和人力资本水平的地区差异会增强绿色智慧城市间的联系,信息网络差异则会抑制绿色智慧城市空间关联程度的提升。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高速发展的城镇化背景下,城市群成为推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选定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长中游和成渝五个城市群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城市群中的城市中心性指数发现城市群中各城市在职能上呈现等级分布;每个城市群都拥有核心城市作为支柱带动城市群发展,核心城市具有显著的服务业中心性指数,制造业中心性突出的城市是推动城市群发展的基础。长三角和珠三角正处于城市群发展完善阶段,拥有多个核心城市联动发展;京津冀和成渝处于城市群的发展不均衡阶段,核心城市与其他城市分化明显;长中游仍处于城市群初级阶段,城市的中心性指数低,城市间联系强度低。  相似文献   

15.
淮海经济区的城市经济联系格局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重力模型和综合客运模型,对淮海经济区城市间的经济联系势能及经济联系流强度进行测度,据此分析该区的城市经济辐射与经济隶属情况.结果表明,淮海经济区城市间的经济联系势能结构表现为以徐州、商丘、临沂、淮安为重要节点呈放射状分布.经济联系流强度的空间分异格局以徐州为中枢,形成徐州、济宁、临沂、阜阳、蚌埠五大网络结点,构成"开"字型架构.经济联系势能和经济联系流强度在徐州与周边城市的联系上表现出明显的一致性.最终将淮海经济区划分为核心、汴商、莱泰、临照、盐淮5个城市经济区.  相似文献   

16.
中国三大城市群空间结构集合能效测度与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群作为一个复杂系统,其整体功能最终表现为"1+1>2"的系统效益,其中隐含着一个重要的区域发展命题:多区位资源配置的系统效益评价。本文以此为切入点,首次提出集合能效的创新概念,将中心地结构作为判据和数据包络分析作为模型构建分析框架,继而以长三角、京津冀与珠三角三大城市群为实证案例,借助DEAP2.0软件,对6个年份城市群空间结构集合能效进行双维测度,研究发现:(1)珠三角城市群结构能效为(中高,中高)型、长三角城市群结构能效为(中,中高)型、京津冀城市群结构能效为(中低,低)型,三种类型反映出三大城市群在核心城市作用、外围城市群体发展态势及两者联动作用下所产生的综合效益的客观状态;(2)城市群发展规划,可根据特定阶段发展的外部环境与自身需求,通过调控核心城市、外围地域的资源配置模式与联系组织的多样性及创新来优化城市群整体效益;(3)城市群空间结构集合能效与整个区域的中心性效应具有密切关联:一是区域核心城市的空间位置与所产生的空间关联正效应;二是区域虚拟的群体重心的空间位置与其所反映的区域发展均衡格局。  相似文献   

17.
京津冀地区城市流强度时空动态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交通、通讯条件的改善,城市联系愈来愈密切,并呈现出网络化特征。本文基于城市流强度理论模型,对京津冀地区13座城市5年的外向功能量、城市流强度、城市流倾向度等指标进行测算,并进行时间、空间动态比较分析,将京津冀地区集聚扩散中心划分为三个等级。针对京津冀地区城市群的功能联系现状,提出各城市应进一步加强城市间合作和交流,利用中心城市的影响力带动整个地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用麦肯锡城市群(Cluster Map)方法,去区别对待中国的不同城市,将800多个中国城市划分为若干个城市群,关注它们在收入水平,地理位置、城市间的经济联系和贸易往来诸多方面的区别和差异,以及城市中消费者共同的消费态度和偏好等。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以社会网络模型和引力模型为研究方法,对长三角城市26个城市的环境卫生建设空间联系进行测度与划分。研究结果表明:长三角城市群环境卫生建设网络内部联系紧密,构建了以上海、苏州、无锡、南京等城市为核心的有向网络结构;在环境卫生建设网络中,以上海市为热点其影响力向四周扩散;安徽省环境建设水平良好,但卫生医疗水平相对薄弱。鉴于此,长三角城市群要发挥好区域间的协调发展潜力,处于网络核心位置的城市要做好带头作用,建设水平较差的城市既要加强合作交流,又要提高自身建设水平;长三角要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促进协同治理环境、抗击疾病一体化的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20.
基于修正引力模型的京津冀城市群空间联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引力模型进行修正,定量分析了京津冀城市群的空间联系强度。结果表明,京津冀城市群内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比较严重,呈现出明显的"中心—外围"格局,城市间的联系以京津为中心,向外依次减弱,外围城市间的相互吸引力明显不足,城市间的联系度普遍偏低。认为应打破行政区划限制、实现城市合理分工,完善交通基础设施、构建区域交通一体化体系,成立政府协调机构、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