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海洋产业布局主体的涉海企业在空间选址上有向中心一“点”集聚的动能。通过对我国海洋产业集中系数指标的研究,得出渔业、滨海旅游和海洋交通运输业具有较高的集中系数,对其它产业具有明显的集聚效应和带动作用。不同的海洋产业,其布局总是多少表现为一定的区位指向,如以港口及滨海公路、铁路、海洋运输等为交通主干线的交汇点。基于此提出依托沿海三大港口群及所在区域中心城市为“点”,以海洋运输、临海产业带为“轴”线的我国海洋产业“三点群两轴线”的空间布局体系。  相似文献   

2.
港口物流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效应,主要体现在港口物流发展对第一产业结构带动效应、第二产业结构的优化效应、对第三产业结构的提升效应、产业集聚扩散效应四个方面。为促进茂名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可以从围绕港口物流发展,引导产业集聚;大力发展集装箱运输,提升港口运输能力;大力发展金融业,为港口物流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资金保障;积极申请"区港联动"试点工作,推动港城产业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3.
杨玉敬 《全国商情》2009,(18):15-17
随着对外贸易的往来频繁,港口运输得到了飞速发展,从而催生了港口物流行业.港口物流是最近几年才频频出现在学术研讨和各类媒体上的新名词.港口物流是指中心港口城市利用其自身的口岸优势,以先进的软硬件环境为依托,强化其对港口周边物流活动的辐射能力,突出港口集货、存货、配货特长,以临港产业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优化港口资源整合为目标,发展具有涵盖物流产业链所有环节特点的港口综合服务体系.本文将就目前金融危机下,我国港口物流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作一个评述.  相似文献   

4.
港口、产业和城市是"三群联动"的主体。文章从三群联动视角入手,通过对福州可门港进行个案研究,发现港口开发的一般路径。天然的资源禀赋赋予港口开发定位;在政策及腹地产业中资金、人才等要素的投入下,港口临港产业动力源被撬动,催发腹地产业、临港产业的聚集,推动港口有效开发;在产业带动经济活力、城市配置资源要素的影响下,发挥港口"内扩外拓"的作用,形成三群联动促进港区城市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中共十九大提出"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钦州是广西南部沿海城市,海的优势和潜力十分明显,具有良好海洋资源和发展海洋产业的条件。借力"一带一路"将为钦州推动海洋经济发展添翼。钦州"向海经济"发展拥有政治平台、区位、港口资源、滨海旅游资源等优势;海洋产业发展较快,存在海洋资源的科学利用不足、产业结构层次偏低、海洋产业体系发展不健全、与东盟国家海洋经济合作有待提高等问题。  相似文献   

6.
不论是产业集聚还是城市化问题,目前已经有很多研究成果和结论,但是对于二者相关关系的实证研究尚少.本文采用地理集中指数来衡量产业的集聚程度,并以广东省的城市化数据为例,对两者建立回归模型,发现二者存在正的相关关系,由此得出,由产业集聚带动的人口、资本、技术的区域集中,是我国当前城市化过程中应遵循的一个规律.  相似文献   

7.
利用285个城市2008-2017年的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法研究"一带一路"倡议对城市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研究发现:"一带一路"倡议提高了城市产业结构层次系数和产业结构高度化水平,且对后者的促进效应具有动态增长趋势,但对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影响不显著;与沿线国家的城市建立友好城市关系提高了产业结构层次系数和产业结构高度化水平,开通中欧班列只提高了产业结构高度化水平,位于"一带一路"的节点和枢纽对产业结构高度化和产业结构合理化都具有促进作用;"一带一路"倡议提高了东部、中部地区的产业结构层次系数和产业结构高度化水平,在西部地区只对产业结构高度化具有促进作用.进一步的机制检验发现,"一带一路"倡议可以通过技术提升效应、产业转移效应和第三产业发展效应促进城市产业结构升级.研究结论为我国通过"一带一路"建设促进城市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8.
结合沿海港口群货物吞吐量规模和地市经济发展状况,将山东沿海7地市划分为4种类型,选取5个代表性港口群,基于2002-2014年数据,利用灰色关联分析从个体内和个体间两个视角对港口与产业经济关联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经济实力与港口群实力的对应情况不能成为港口与产业经济关联一致性分类的基础;同一港口群在不同样本期与产业经济关联或具有一致性或存在差别甚至差别很大;同一样本期不同港口群与产业经济的关联存在一定的规律但又各具特征。  相似文献   

9.
文章利用修正后的E-G指数测算了2003~2009年我国制造业28个产业的集聚系数,从时间、产业和地理分布三个维度深入分析制造业空间结构的变化。结果显示:我国制造业的空间结构表现出集聚与扩散并存的特性;技术密集型产业成为制造业高度集聚的主导产业,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加工型产业正向中度集聚水平靠拢,资本密集型产业的集聚度逐渐变低;我国制造业主要集聚在东部沿海地区,纺织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等制造业正向河南、辽宁、吉林、山西和黑龙江等地区扩散。  相似文献   

10.
中国服务业集聚的经济效应分析:基于劳动生产率视角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产业集聚是生产要素流动和配置的一种必然现象。本文围绕服务业集聚产生的经济效应,主要从劳动生产率视角出发,通过建立经济计量模型,具体考察了服务业集聚对服务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方向与影响程度。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以区位熵、集中系数和服务业占GDP比重衡量的服务业集聚程度的指标,均对服务业劳动生产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这表明服务业集聚促进了服务业劳动生产率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1.
我国海洋经济区产业布局模型及评价体系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海洋产业布局必须遵循各要素投入在同一产业的边际产出相等,同时同一要素在不同产业的边际产出相等这一原则。在此原则之上,本文将WeaverThomas关于工业战略产业布局优化的模型应用到我国海洋经济区的产业布局上,通过组合指数值来分析我国海洋产业的优化布局问题。在具体进行海洋产业布局时,首先应该根据区位商指标来确定海洋经济区的比较优势,然后根据区内比较经济效率指标确定区域海洋主导产业,以及主导产业和相关产业的关联程度。在此基础上,运用相关指标对我国沿海11省市主要海洋产业的WT值进行计算,确定各产业的综合排序,以便合理配置海洋资源,优化海洋产业布局,实现我国海洋经济的和谐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12.
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对于加快河北山区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推动山区资源综合开发与保护利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全面剖析河北省山区发展特色农业产业集群的基础与制约因素的基础上,以平泉食用菌产业为例,对河北山区发展特色农业产业集群的现状及特点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据此提出了"科学布局、科技支撑、壮大龙头、做强品牌、标准化生产、优化环境"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房地产业链条长、影响广,对多个产业部门的投资、布局、升级都有深远的影响,房地产市场调整有利于这些产业部门要素成本结构和资本结构的合理化、过剩产能的消化和控制以及产业的转型升级,从而推动产业结构优化。采用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的分析表明,我国房地产业对金融业、租赁业等服务业部门和电气设备、金属加工、化工等制造业部门的关联效应最大。为了更好地发挥房地产市场调整促进产业结构优化的积极作用,要保障制造业用地,控制土地要素成本上涨,发挥技术进步在房地产业和房地产市场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执行更高建筑标准,淘汰落后产品和工艺,促进房地产业与新兴产业的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14.
进入21世纪以来,在海洋技术和市场需求的带动下,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实现飞跃式发展,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未来20年是我国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历史时期,保持海洋新兴产业的长足发展,应紧紧把握未来20年的战略发展机遇期.文章从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的内涵出发,对我国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发展的现状进行了阐述,提出今后发展的总体思路.并从资金投入、建立产业集群、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体制、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以及加强国际合作等角度探讨我国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的发展对策,借以推动我国海洋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15.
"十二五"规划中关于产业发展方面处处贯穿着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以分析产业政策和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为基础,指出我国在推进可持续发展产业政策中存在的问题,从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升产业组织能力和优化产业布局等方面提出产业政策和可持续发展相协调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新兴产业战略的实施,原有的产业空间布局已不适应新的生产方式要求。产业空间在形式上在向经济开发区、专业工业园区、大集群化发展。空间位置上向城市郊区发展,产业空间布局的变化本质上是生产方式的转变,导致原来与之相适应的社会空间塌陷,引发一系列矛盾与冲突。新社会空间的重构及与新产业空间的耦合值得探索与研究。  相似文献   

17.
区域合作背景下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北三省是我国重工业投资的集中地区,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过重大贡献.但是改革开放以后,东北老工业基地被边缘化了.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需要借助国内和国际两方面的力量.区域合作背景下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总体思路应以提高区域整体经济实力与竞争力为中心,具体措施要以推进体制创新、优化老工业基地的整体产业布局为主.  相似文献   

18.
产业集聚作为产业演化过程中的一种地缘现象,逐渐成为提升产业竞争力和区域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以传统工业大省河北为例,采用不变替代弹性生产函数模型测算出1985年—2009年间河北工业集聚程度的变动轨迹,得出1998年前河北工业集聚程度持续下降,主要源于内部集聚和布局集聚效应的双重影响,1998年后工业集聚程度在波动中逐步提高,则是因为内部集聚和城市集聚经济的效应增强。提升河北工业集聚效应,需要以工业聚集区建设为载体,促进技术创新与扩散转移、壮大主导产业与支柱企业、推进城镇建设与人口集中。  相似文献   

19.
扩展了STIRPAT模型,测算出了中国28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2003-2013年的产业集聚度、城市污染综合指数和环境规制水平,并探讨了城市产业集聚对城市环境的影响。产业集聚对城市环境的影响并不是简单地增加城市污染或减少城市污染的线性关系,而是存在着某个临界点,实证检验表明城市产业集聚对城市环境的影响呈现出“U”型演变的规律,产业集聚度的对数3.1161为拐点。基于此,提出了产业集聚生态化发展模式观点,包括生态工业园区发展模式和城市功能分区发展模式,使得产业在集聚过程中促进经济增长,但污染排放并不相应增加,从而产业集聚、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之间呈现一种良性互动关系。此外,合理控制城市人口规模、提高环境规制水平以及优化产业结构也是改善城市环境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