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The dilemma between preserving farmland and urbanization has attracted many policymakers’ attention. One sound solution that has been practiced in several developed countries is the “transfer of development rights” (TDR). This study examines a specific TDR program in China—the Chongqing Land Quotas Trading program. We use a synthetic control method on the 2001–2014 statistics of 57 prefectures to quantitatively assess the program’s effect on farmland preserv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A mixed method, including both satellite image analysis and qualitative interviews, was also used to obtain some intuitive evidence to understand the mechanism of this program. We find that the Chongqing TDR program has substantially reduced the loss of farmland and played a significant role in stimulating economic growth. We argue that the use of TDR might effectively address the farmland preservation and urbanization dilemma in China.  相似文献   

2.
农地发展权的设立与土地征用制度改革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由于我国农村集体土地的权属关系界定不清、土地征用制度改革的严重滞后等问题,从而导致了在土地征用过程中的诸多问题,其中主要是土地增值收益的分配与对失地农民的合理补偿问题。本文试图从产权界定的角度,探讨农地发展权设立的必要性、合理性以及它对土地征用制度改革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3.
研究目的:基于现行土地产权体系和农地保护政策体系,分析农地发展权的内涵、归属,确定农地发展权的设定方案并探讨其在农地保护中的应用。研究方法:理论分析法与实证分析法。研究结论:当前,在中国引入农地发展权解决土地利用问题的呼声越来越高,在中国土地产权体系现状下农地发展权设定方案的提出及其运用,说明了农地发展权可以作为国家对土地管理进行宏观调控的一个弹性手段,将在土地征用、土地储备、土地规划等土地政策的实施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研究目的:在土地承包经营杈流转情况下,如何运用市场经济规则,发动农民保护好耕地,为决策者制订政策提供依据。研究方法:多因素综合分析研究。研究结果:提出了运用市场经济规则保护耕地需要解决的问题和具体方法、措施。  相似文献   

5.
研究目的:探求我国耕地开发权管制的本质,为我国耕地保护立法提供妥适的制度设计方案。研究方法:规范分析法、文献资料法。研究结果:改革我国现行耕地开发权管制法律制度,是我国耕地保护立法不可回避的重要议题。法理上,严格限制耕地转为建设用地的土地用途管制,其实质是对耕地开发权的管制。从财产权“准征收”角度审视,着眼于“对象识别基准”“结果识别基准”和“综合识别基准”,考量平等、比例等原则,积极回应当下城乡关系发展态势,应承认我国现行的耕地开发权管制构成对耕地开发权的“准征收”。研究结论:我国耕地开发权管制法律制度的建设,应在构建耕地开发权“准征收”法律制度的基础上系统性展开,这是提升其规范性、体系性,实现我国土地法学从传统政策性研究范式向现代规范性研究范式转型的内在要求。我国耕地保护立法应以此为导向展开相应的制度设计和规范表达,如此方可实现不同主体间的利益平衡,进而助推粮食安全目标的有效实现。  相似文献   

6.
“珠三角”地区二十余年的经济增长是在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取得的。土地制度变革对经济增长具有基础性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土地要素市场的发育和土地产权制度的确立。这是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国家向土地权利主体让渡权利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effect of the Prime Farmland Protection Regulation in protecting high quality farmland from urban development and the subsequent effect on non‐farmland conversion in China in the first decade after the Regulation came into effect (1995‐2005). The empirical evaluation is conducted with geo‐referenced panel data for the entire country.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rate of farmland conversion was reduced during 1995‐2000. About two‐fifths of the reduction results from the protection of farmland with high grain productivity. There is no evidence of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Regulation in protecting farmland during the period 2000–2005, regardless of land quantity or quality. Farmland development was accompanied by a reduction in forests and grasslands during the period from 1995 through to 2005.  相似文献   

8.
农地发展权是国家土地权利的一种,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淹没在土地所有权中,这一权利,在农业社会时不太明显,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对土地需求压力的增加,国家对土地利用的控制也进一步增强,这一权利的社会实现和价值体现才逐步增强,逐步为各利益主体和社会所认识和争夺。本文介绍了农地发展权的起源、概念与内涵,对其在土地管理实践中可能的实施途径进行了分析,最后分别探讨了其在土地管理实践中的几种可能的管理方式。  相似文献   

9.
    
Purchase of development rights (PDR) programs have been created in 27 states to preserve farmland resources. These programs seek to advance several societal objectives, including the protection of farmland from development, retention of rural amenities, and promotion of the economic viability of farming. Using New Jersey farm-level data, this study evaluates whether participation in a state PDR program improves farm profitability. The 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 method is used to correct for selection bias arising from the voluntary nature of these programs.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rofit differential is found between preserved and observationally equivalent unpreserved farms in our full sample of 4029 farms. When the analysis is replicated across different farm types, we find weak evidence that the profitability of preserved residential lifestyle/retirement farms is lower than that observed for their unpreserved equivalents. In contrast, we find that small farms (<$100,000 in annual sales) operated by individuals for whom farming is a principal occupation earn $414 to $436 more per acre in profit than their observationally equivalent unpreserved counterparts.  相似文献   

10.
研究目的:通过比较分析,揭示基于物权路径引入发展权之不可行性,以期为发展权本土化研究路径的改进提供思路。研究方法:比较分析法,文献分析法。研究结果:在立法技术层面,根植于产权范式的发展权,不具备物权客体之要件,并与物权法定和所有权单一性原则相冲突。在法律逻辑层面,TDR实施的个案性与物权的对世性相矛盾,所引证的双重所有权理论和英国发展权国有化的规定失之于偏颇,土地用途管制是国家行使规划权而非发展权的结果,试图藉由地方性法规创设发展权的思路也不符合《立法法》之规定。研究结论:基于物权路径引入发展权是不可行的,未来应抛弃\"机械式\"移植观,沿着准物权和提高管制效率的方向,探索引入发展权的可能路径与方案。  相似文献   

11.
人权理念下的农民土地权利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目的:以中国首部《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09—2010年)确立的农民土地权利保障目标为依据,探究人权理念下农民土地权利保护的应有完善。研究方法:人权法与物权法交叉视角下的文献资料法,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研究结果:农民土地权利具有特殊的人权价值,虽然对其保护取得成就,但其进步中的问题仍然突出,以征地和乡土势力严重侵害农民土地权利并影响农民的生存与发展为甚。欲充分保障农民在土地上的人权,必先寻求此问题的破解之道。研究结论:在尊重和保护农民人权的时代诉求下,农民土地权利的保护更需不断强化赋权后的维权功效、充分实现征地中的还权于民。  相似文献   

12.
研究目的: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合理分配是实现建设用地总量控制和减量化,建立节约集约用地激励和约束机制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考虑资源禀赋和经济发展区域分异,构建包括人口、二三产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耕地保有量、建设用地可拓展空间的新增建设用地计划下达指标分配体系,并结合区域建设用地经济增长贡献率分配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折抵指标,为全国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分配提供方法参考。研究方法:综合评价法、经济计量法和对比分析法。研究结果:(1)基于经济发展阶段和资源禀赋差异构建新增建设用地计划下达指标分配体系,既考虑社会经济发展的用地需求,又兼顾区域资源禀赋的供给约束,评价体系更为全面;(2)考虑不同区域建设用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分配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折抵指标,优化了新增建设用地供给结构,能够兼顾资源配置的效率。研究结论:本文为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分配提供了更为科学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农村宅基地的闲置或低效利用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浪费和土地利用效益的降低,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将其退出。根据国外发展权转移制度的理论与实践,在我国创设宅基地发展权能够为宅基地退出提供良好的动力机制,并且有利于优化宅基地退出中的利益分配格局。根据国外发展权制度的本质和功能,并结合我国宅基地退出的具体情况,探索了宅基地发展权的定义和本质、宅基地发展权创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宅基地发展权的归属、功能、定价和交易等基本问题,以期为宅基地发展权制度的构建打下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论述大兴安岭岭南农业开发区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耕地权属问题,管理问题及政策制度问题。提出稳定政策、和谐发展是解决岭南开发区权属问题的关键。要从改革管理体制,理顺管理关系入手,实施统一管理、统一收费、统一服务。同时,制定相适应的政策,出台规章制度,规范岭南开发区农业的发展。并且要借鉴成功经验,适时发展岭南开发区的农业保险。解决好这些问题,岭南农业开发区将步入健康、和谐、快速发展的轨道。  相似文献   

15.
中国农民土地权益保护路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目的:寻找并确定有效保护、实现农民土地权益的制度路径。研究方法:实证法,比较法,规范分析法。研究结果:只有完善的宪法制度才能防范立法和行政权对农民土地权益的侵害。农民行使土地权益的配套制度建设需要宪法的支持。消除宪法和相关法律对集体土地与国有土地的不平等待遇,才能真正维护农民应有的土地权益。研究结论:保障财产权应是宪法的基本内容,中国宪法应在基本权利与序言中明确保护农民土地权益。  相似文献   

16.
研究目的:基于发展权转移和分配正义理论,探索区域之间耕地保护损益关系评估和补偿框架制定,为国家建立耕地保护补偿制度提供参考。研究方法:借助资本资产定价和随机森林等模型,构建土地发展权价值损失测度体系及区域间耕地保护补偿框架,并以长江中下游地区为案例区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1)土地发展权配置差异引发的区域损益关系清晰可度量,能有效解决因用途管制限制耕地开发建设而产生的补偿支付和增值回收问题,是开展耕地保护补偿的重要媒介;(2)分配正义思想与“保护者受偿、受益者补偿”的原则高度契合,可用于搭建区域间耕地保护补偿的理论框架,该框架包括耕地价值评估、补偿分区划分、适度补偿标准确定等。(3)根据耕地盈亏状况,确定上海市等35个补偿区、阜阳市等31个受偿区和岳阳市等17个平衡区,补偿额度介于220.70万~451 051.04万元/a,受偿额度介于4 328.75万~231 525.91万元/a。研究结论:横向耕地保护补偿以土地发展权价值损失为媒介串联区域之间的损益与补偿关系,追求分配正义的价值导向,注重耕地有效保护与区域协调发展的内在统一性。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地流转已成为必然趋势。另外,城市圈作为一种新型城市化发展道路,已成为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战略选择。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特别是在现行的土地制度下,推进城市圈农地流转工作难度较大,问题较多。本文在分析武汉城市圈农地流转的现状的基础上,指出了城市圈内农地流转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各地区农村土地改革中出现的农地流转创新模式与经验,从保护耕地的视角,提出了推进武汉城市圈农村土地合理流转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Using a panel of parcel-level data we estimate a hazard model and find strong evidence that the mere existence of an option to preserve farmland delays decisions to convert farmland to developed uses by about six years, a reduction in median conversion time of 12 to 43% depending on parcel size. Where such delays allow local governments to improve infrastructure or implement stricter growth control measures, benefits of a preservation option may be even more long term. Also, increases in the variance of returns to development tended to slow conversion for parcels with all but the highest lot capacities.  相似文献   

19.
研究目的:厘清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的逻辑起点及政策要义,并探索其入法路径。研究方法:文义解释、结构解释和原意解释。研究结果: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的新思路是针对\"两权分离\"架构下宅基地改革无法破解宅基地使用权的身份性\"架空\"其物权性这一突出问题提出的,它以既要坚持宅基地制度的农村住房保障功能,又要让宅基地活起来为改革目标,以打破现行宅基地使用权既是身份性居住保障权又是物权性财产权\"两权复合\"的结构为改革突破口,以宅基地资格权独立成权并承载农民居住保障功能、现行宅基地使用权转型纯化为典型用益物权并承载资产功能为主要改革内容。研究结论:宅基地\"三权分置\"入法,首先应在《民法总则》列举的民事权利类型这个坐标系中对宅基地\"三权\"分别进行定性,确定其各自所归属的权利类型,在此基础上,将宅基地\"三权分置\"的制度创新成果联接融入相应的民事权利制度体系中。  相似文献   

20.
西方社会将土地产权分为权能和客体两方面,并进行科学精准地界定、重组,以实现土地产权在政府管理层面与个人使用层面的均衡分配。人工不透水层作为承载社会经济发展用地类型的覆被类型,随着西方社会生态保护意识的增强而处于规划和管制当中,具体反映在土地产权主体占有地块内的建筑密度、容积率等控制指标。而土地用途分类和土地覆被分类作为土地产权的实体化反映,则构成以经济价值为维度的土地发展权的尺度性特征,实现了政府宏观管理与个体微观利用的兼容性。对我国土地产权管理的建议:土地管理应由强调土地所有制向构建土地利用管制制度转变;科学界定土地产权,转变政府职能,推动我国土地管理向民生化、微观化、精准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