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现代商贸工业》2003,15(7):6-7
“非典”疫情对国民经济的影响究竟有多大?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近日发表的一份报告初步评估了“非典”对今年经济走势的直接冲击和间接影响,并运用宏观经济月度计量模型和投入产出分析法进行了短期预测。这一预测的基本假定前提是,国际贸易趋势不发生大的变化,国内宏观经济政策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非典对消费信心、投资信心和出口环境的负面影响极为严重。在这些基本假定条件下,按疫情可能持续的时间进行分季度预测,主要结果为:在不考虑疫情的基准情况下,今年全国GDP增长可望达到8.85%;如果疫情仅持续到二季度,全年GDP增长可达8.35%,放慢0…  相似文献   

2.
《中国名牌》2020,(4):34-39
自去年12月份以来,一场席卷全国的新冠肺炎疫情搅乱了中国经济增长步伐,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对全社会而言都是一场考验。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光华思想力”宏观经济预测课题组发布的报告《新冠疫情之后的中国经济政策:回归经济核心逻辑》显示,这次疫情首先从需求端直接冲击第三产业。  相似文献   

3.
受新冠疫情影响,中国消费、工业生产等领域受到严重冲击。 针对当前中国宏观经济特征,国家实行了一系列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灵活的货币政策来调节宏观经济形势,确保我国经济稳健发展的环境和态势。  相似文献   

4.
为量化分析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我国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本文在一个基于标准宏观经济理论的SVAR模型中,构建了一种由常规符号约束条件和特定零约束条件相结合的混合识别法,以同时识别出政策不确定性冲击和需求冲击、供给冲击、货币政策冲击等三种传统结构冲击.研究发现:(1)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冲击并不是中国经济波动的主要因素,但它表现出类似于负向需求冲击的特征,且呈现通胀效应强于产出效应的中国特色;(2)样本期内,需求冲击是驱动中国经济波动的首要因素,供给冲击次之;(3)供给冲击是引致价格水平上涨的主要原因,货币冲击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而政策不确定性冲击则抑制了价格水平的进一步上升.本文研究为有关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宏观经济效应讨论提供了来自最大发展中国家的经验证据,也为“宏观经济政策要稳”的政策基调提供了支持.  相似文献   

5.
2004年中国经济发展可谨慎乐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3年中国经济增长好于预期,持续多年的扩大内需的宏观调控政策成效显著今年以来,中国政府继续贯彻执行扩大内需的宏观调控政策,不断加大改革开放的力度,按时间表积极履行“入世”的承诺,为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制度和政策环境。尽管先后遭受“非典”疫情和美伊战争的不利影响,但我国国  相似文献   

6.
股票市场作为中国市场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否健康发展是中国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宏观经济政策是影响股市的重要因素,探究中国股票市场政策反应效果能够直观反映不同政策对股市的影响程度。文章利用GARCH模型,从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两个方面进行宏观经济政策对股票价格波动影响的实证分析。结论表明利率和印花税率对股价波动有显著影响,货币供应量不能显著影响股价波动,进而查明原因提出建议以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对股票市场的有效调控。  相似文献   

7.
夏仕龙 《财贸研究》2019,30(12):14-29
从历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总结我国财政货币政策取向组合的变迁规律,得出2008—2017年为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两种取向组合的样本区间,且可用经济主体预期的马尔科夫过程刻画。将符合马尔科夫区制转换的政策规则植入含政府部门的新凯恩斯模型,用Maih(2015)开发的RISE软件对MS-DSGE模型进行参数估计和模型求解,通过脉冲响应分析剥离出宏观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效应,发现经济主体预期的宏观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会显著影响货币政策冲击、通胀目标冲击和自然利率冲击的效果。因此,政策当局应及时对未来宏观经济政策的取向做出承诺或有效沟通,在预期管理到位的情况下,实现对宏观经济的精准调控。  相似文献   

8.
日前,由东北财经大学国民经济工程实验室“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课题组(下称课题组)撰写的《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报告2021》(下称《报告》)指出,2020年,中国政府准确判断形势、精心谋划部署、果断采取行动,第二季度经济实现“V”型复苏,四季度GDP同比增速达6.5%,小幅超过疫前水平。同时,中国GDP首次突破100万亿元,同比增长2.3%,成为全球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进入2021年,疫情仍在持续,全球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和下行压力继续加大。疫情和RCEP的落地成为2021年影响中国经济走势的两大要素。  相似文献   

9.
新冠肺炎疫情将在未来1至2个季度内从总需求和总供给两个方面改变中国经济的宏观环境。本文通过对“非典”前后的宏观经济和消费形势复盘,并比较新冠肺炎疫情与“非典”疫情分析新冠肺炎疫情对消费经济造成的潜在影响。在宏观经济层面,既包括疫情的客观影响,如社会零售总需求下降、投资放缓、CPI波动、进出口萎缩等;也包括各方采取应对措施后对大环境的改变,包括企业融资环境(货币政策)、税费环境(财政政策)等。在消费经济层面,整体消费所受冲击较大;细分零售行业受影响的类型可分为平稳增长型、增速下滑型和逆市上扬型;超市、专业连锁和多业态零售表现较好。疫情将加速零售商业模式变革,无人配送、下沉市场、“宅经济”等需求结构的改变将重塑未来商业模式。总体而言,尽管消费领域受到疫情的影响最大,但疫情之后的“补偿性消费”会一定程度缓解对全年消费增长所造成的冲击。  相似文献   

10.
随着中国金融开放程度的加大,全球金融周期对中国宏观经济的影响以及中国金融周期在其中发挥的作用日益受到关注。本文首先通过构建包含全球银行系统和国际债券市场的理论模型分析了全球不确定性、全球风险资产价格和全球资本流动三方面的全球金融周期对中国宏观经济的影响。研究发现,全球金融周期衰退对中国宏观经济有负向影响,该影响在中国金融周期衰退期更强,在中国宏观审慎政策严格时则较弱。其次,本文使用门限向量自回归(TVAR)模型实证分析了全球恐慌指数VIX、全球风险资产价格共同因子MAR、全球资本流动共同因子CF1三种全球金融周期在中国金融周期不同区制下对中国宏观经济的影响,以及宏观审慎政策的实施效果。最后,在更换中国宏观经济变量和宏观审慎政策变量、使用其他宏观计量方法、使用微观数据及微观计量方法等稳健性检验下该结论均成立。  相似文献   

11.
基于汉米尔顿(1989)提出的马尔科夫区制转移模型,利用中国和吉林省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时间序列数据,建立具有马尔科夫区制转移自回归模型来刻画吉林省物价波动的动态特征.通过分析发现,吉林省物价波动具有明显的“区制转移”特征,可以分为“低物价”和“高物价”两个阶段,两个阶段之间的转移具有非对称性;1996年以来,吉林省出现了两次“低物价”阶段和三次“高物价”阶段;“低物价”和“高物价”阶段的持续性均较强,吉林省物价波动具有很强的惯性.全国物价波动具有非线性特征对吉林省物价波动具有重要影响,应该在充分分析国家宏观经济态势的基础上,综合利用货币、财政和产业等政策积极调控吉林省物价波动.  相似文献   

12.
企业是国家经济的基石,价格是市场经济的核心,宏观经济政策变化会对企业经营和市场价格产生一系列的影响。近年来,随着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宏观经济政策处于不断调整和完善之中,货币政策、汇率政策、财政政策、产业政策、价格政策等对企业经营和市场价格产生了一系列的正负影响。“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控制物价过快上涨”的调控任务对政策制定提出了更高要求,要同时实现“保增长”和“控物价”两个目标必须根据宏观经济政策对企业经营和市场价格的多重影响,充分发挥多种宏观经济政策的组合效力。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介绍了200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埃德蒙.菲尔普斯的主要理论贡献。他在宏观经济政策跨期权衡分析、“黄金律”与经济增长、宏观经济政策的“短期—长期”分析、“自然率”、构建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以及结构性萧条与繁荣等诸多领域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菲尔普斯的理论和主张对西方经济理论和经济政策的研究都有十分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去杠杆是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而平稳有序地去杠杆是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关键:本文通过梳理我国在2016年前后的经济数据,刻画了去杠杆进程中我国宏观经济存在的“扩张—收缩”波动特征。基于此现实,本文在金融加速器理论基础上构建金融经济周期模型,尝试利用违约成本的变化引入金融冲击,从未预期和预期冲击两个视角理解去杠杆背景下中国的宏观经济波动。模型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去杠杆过程前后信贷、杠杆率以及信用利差等重要宏观经济变量的波动不仅源自未预期违约成本的变化。违约成本预期的变化同样也可以很好地解释近年来我国重要宏观经济变量的“扩张—收缩”波动特征,为理解我国去杠杆进程中的宏观经济波动提供了一个新视角。基于本文结果,政府实施去杠杆政策时不仅应充分考虑违约成本的实际变动,还应重视金融机构的预期因素。  相似文献   

15.
美国爆发的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动荡正在向实体经济传导,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辨析中国宏观经济走势以便及时调整政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构造状态空间模型运用Kalman滤波估算我国潜在产出与产出缺口,进而在AD-AS模型的框架下从理论上分析影响短期经济波动的关键因素,预测中国宏观经济走势并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揭示宏观经济与利率期限结构的混频作用机制有助于及时预判宏观经济形势,也是优化宏观政策跨周期和逆周期调控的基础和保障。本文融合中国独特的同比数据信息属性,提出一种包含日度信息的混频利率期限结构模型,即D-MF-NS模型。该模型引入累积器变量,避免可能出现的“维度灾”问题。结果表明,首先,与基准模型相比,即使包含新冠疫情期间的样本信息,日度混频模型对收益率曲线拟合效果依然占优。其次,通货膨胀率对高频利率期限结构水平因子有显著正向影响,其对水平因子预测方差在长短时间跨度中都有较大贡献,宏观经济跨周期和逆周期调节和操作均需要关注预期通胀机制。再次,日度高频斜率因子对GDP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时间跨度无论是长期还是短期,收益率曲线斜率因子都是经济周期的稳定驱动因素。跨周期和逆周期政策的调控都需要重视收益率曲线斜率因子的作用机制。最后,我国货币政策在防通胀和促增长方面的跨周期调控效果明显好于逆周期调控效果。本文从数据频率的视角阐述利率期限结构的作用机制并为宏观经济政策的跨周期和逆周期调控提供新的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17.
李永良 《市场研究》2004,(12):30-31
财政政策是国家调控宏观经济常用的短期政策手段。应根据宏观经济的变化.适时地对它进行力度和方式的调整,以实现宏观经济目标的最优化。当前应及时由“积极”的财政政策向“稳健”的财政政策转变。  相似文献   

18.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当前的重大经济任务.从理论来源看,宏观经济下需求和供给的双侧逆动是产生经济困难的原因;从各国政策看,供给管理早有得失经验,值得我国正反借鉴;从实践原因分析,需求侧“三驾马车”动力衰减、边际效益降低以及供给侧要素组合结构的量质不优等问题,决定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然性和可行性.改革需要从“五大政策支柱”、五大任务、制度供给、结构调整入手,构建长期稳定发展的经济新动力.  相似文献   

19.
《四川物价》2008,(6):34
据《第一财经日报》报道: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夏斌认为。同时防止物价上涨过快和经济下滑是当前宏观经济的困局。“我们应该正视2008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会适当放缓,物价上升是中长期的现象。”在宏观经济走势的不确定性中,夏斌认为政府应该采取积极应对政策,  相似文献   

20.
荣晨  董瞾 《中国物价》2014,(12):7-9
本文运用向量自回归(VAR)模型,研究了量化宽松政策实施前后美国货币政策对中国宏观经济影响的变化。中国宏观经济指标变化的绝大部分由其自身解释,美国M2增速对各指标影响的贡献度仅占很小的比例。量化宽松政策之后的美国M2增速对各指标变化的解释程度大于量化宽松政策之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