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信用风险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内部评级体系逐步成为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核心内容.特别是2004年出台的<统一资本计量和资本标准的国际协议修订框架>(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确定了基于内部评级法(IRB)的信用风险度量和资本金计算框架,使得内部评级体系作为银行经营管理的主线显得更加明确.本文对国内外有关内部评级体系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初步刻画了内部评级体系的理论和实践发展历程,明确了我国银行建立内部评级体系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
全球最权威的国际间银行组织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于1988年开始实施的《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一度被国际银行界称为国际银行业风险管理的“神圣条约”。2001年1月,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又发布了新资本协议。目前,这部新协议已三易其稿。新协议将于2006年首先在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成员国的十国集团内实施,并进而在其他国家和地区逐步实施,最终全面取代1988年的老协议。这将对全球银行业产生深远影响。在中国这个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中的国家,不但在商业银行内部在风险管理的观念、技术、方法等方面与国外先进银行存在较大差距,而且风险管理的外部环境也极不成熟,其中,作为外部约束手段的法律监管立法严重滞后,应有的约束作用还远未得到充分发挥。本文从分析中国银行监管立法与《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关系入手,对未来中国银行业监管立法的部分问题作出探讨。  相似文献   

3.
杨峰 《大众商务》2010,(12):33-33
2003年4月末,巴塞尔委员会公布了新资本协议第三稿。十国集团在2006年底开始实施新协议。在全面考虑了我国商业银行的实际情况后,我国监管当局决定在十国集团开始实施新协议的几年后,我国银行业仍将继续执行1988年的《巴塞尔协议》。在借鉴1988年《巴塞尔协议》和巴塞尔新协议的基础上,中国银监会与2004年2月颁布了《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并于2006年12月28日中国银监会对上述办法进行了修正。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随着我国金融业的开放程度不断增加,最终会在我国实施新巴塞尔协议。本文着重讨论了如果实施新巴塞尔协议会对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带来什么影响,以及应对的措施。  相似文献   

4.
胥晞 《西部金融》2005,(4):44-46
2004年2月银监会颁布<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对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计算方法进行了规范,同时规定了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达标的最后期限.而我国五家上市银行近年来资本充足率水平总体呈下降趋势,与国际银行业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本文通过对我国上市银行资本充足率现状及其成因的分析,提出了提高资本充足率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是对以往风险管理制度的补充和完善,对国际金融监管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与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相比,我国商业银行信息披露制度仍存在较大差距.借鉴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关于信息披露的有关规定,规范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提高信息披露立法技术,完善信息披露法律责任追究制度,为商业银行保驾护航和商业银行国际化打下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6.
1988年的<巴塞尔资本协议>对商业银行的资本提出了要求,即将正式出台的<新巴塞尔资本协议>发展和完善了1988年的协议.本文根据新协议在内容上的创新阐述了它对我国银行业的影响,面对存在的问题,我国银行业应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7.
如何建立我国商业银行内部信用评级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新巴塞尔资本协议提出的商业银行内部评级法的内涵进行了阐述,对我国商业银行内部评级体系实施的现状进行了剖析,并结合新巴塞尔资本协议的要求,针对我国商业银行内部评级体系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实施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对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3年4月末,巴塞尔委员会公布了新资本协议第三稿.十国集团在2006年底开始实施新协议.在全面考虑了我国商业银行的实际情况后,我国监管当局决定在十国集团开始实施新协议的几年后,我国银行业仍将继续执行1988年的<巴塞尔协议>.在借鉴1988年<巴塞尔协议>和巴塞尔新协议的基础上,中国银监会与2004年2月颁布了<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并于2006年12月28日中国银监会对上述办法进行了修正.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随着我国金融业的开放程度不断增加,最终会在我国实施新巴塞尔协议.本文着重讨论了如果实麓新巴塞尔协议会对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带来什么影响,以及应对的措施.  相似文献   

9.
何毅 《西部金融》2002,(7):41-42
一、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三大支柱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于2001年在<新资本协议>中提出了新资本框架的三大支柱,即:最低资本标准,监管检查和市场约束.将于2004年在全球推广.为促进金融体系的安全和稳健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0.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出台给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如何根据新协议的要求规范管理我国商业银行,更快地适应国际竞争环境,是每一位银行监管者和管理者都将面临的极大考验。本文从巴塞尔新资本协议草案中体现的金融监管的基本思路和原则出发,进一步探寻我国商业银行在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下加强风险管理的应对策略,并期望以此为契机采取具体行动来完善和巩固我国金融体系,提高风险管理水平,增强国际竞争能力。  相似文献   

11.
新巴塞尔资本协议将于2006年底在成员国开始实施,作为国际银行业风险管理的范本,其最终实施必然对全球银行业产生深远的影响。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我国商业银行只有尽快采取应对措施,才能更好的借鉴、接轨新巴塞尔资本协议,以建立起严格科学的风险管理体系,有效地提升我国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其中,数据仓库的建设是我国商业银行迎接新巴塞尔资本协议挑战的基础。本文从分析我国商业银行现行数据仓库的现状入手,就如何建立和完善我国商业银行数据仓库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王权 《西部金融》2005,(2):54-55
我国银行业风险监管的核心在于制度建设.对我国银行业风险监管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第一,加强银行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与完善;第二,按照<巴塞尔协议>实行充足的资本金制度;第三,实现银行业监管与国际接轨.  相似文献   

13.
新巴塞尔资本协议将于2006年底在成员国开始实施,作为国际银行业风险管理的范本,其最终实施必然对全球银行业产生深远的影响.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我国商业银行只有尽快采取应对措施,才能更好的借鉴、接轨新巴塞尔资本协议,以建立起严格科学的风险管理体系,有效地提升我国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其中,数据仓库的建设是我国商业银行迎接新巴塞尔资本协议挑战的基础.本文从分析我国商业银行现行数据仓库的现状入手,就如何建立和完善我国商业银行数据仓库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根据对<农产品协议>有关内容和我国财政支农现状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利用财政措施支持农业因受<农产品协议>约束而保护空间变小.因此,入世后在较长时期内,我国财政支农政策应重点支持与保护"绿色"政策范畴中的项目.  相似文献   

15.
金融危机的全面爆发,加快了美国金融监管改革的进程,金融监管改革法案2010年正式签署。面对严峻的国际环境,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出台了新的法案—巴塞尔协议Ⅲ。这表明美国乃至国际社会对于资本监管和流动性监管的标准全面提高,监管范围的覆盖范围更加全面。基于此,我国应该汲取金融危机的教训,借鉴法案中体现的监管经验,结合新巴塞尔协议的规定,从加强资本补充和资本约束,提高金融市场创新力,促进监管机构之间的协调等方面完善我国金融监管框架。  相似文献   

16.
本文依据新巴塞尔资本协议,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存在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初美国社会上下围绕不卫生的肉食品开展了一场纯净食品运动.运动之展开主要靠一些黑幕揭发者(muckrakers)推动.小说家厄普顿@辛克莱是颇具代表性的黑幕揭发者之一,其代表作是1906年发表的以揭露芝加哥屠宰业不卫生状况为主的<屠场>.作为一部畅销书,<屠场>在美国制造了广泛的舆论基础,从而促使西奥多@罗斯福总统进行改革,签署了<纯净食品及药物管理法>和<肉类检查法>两部重要法律,标志着纯净食品运动胜利结束.  相似文献   

18.
一、内部评级法是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系统的基础 1999年6月,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公布了关于修改1998年<巴塞尔协议>的征求意见稿,即<新资本协议>,2003年5月,中国银监会发布<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第三稿译文,正式稿将于年底前完成,并于2006年在成员国开始实施.从第三稿的要求看,巴塞尔委员会高度重视内部评级法在风险管理和资本监管中的作用,并将以实际措施鼓励有条件的银行建立和发展内部评级模型及配套的计算机系统.内部评级法作为新资本协议的一项核心内容,正成为全球银行业风险管理的主流模式.  相似文献   

19.
本文归纳了商业银行日常操作中的七种违规行为,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法律法规对这些违规行为给予定性和应该承担的法律责任.  相似文献   

20.
新巴塞尔协议对商业银行的资本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国商业银行应充分借鉴国际银行业的先进管理经验,发挥后发优势,进一步拓宽筹资渠道,完善资本结构,提高盈利能力,以便尽早与新协议的要求接轨,提高我国银行业的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