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邱奇 《江南论坛》2004,(5):51-52
在各种传媒激烈竞争的时代,电视同样也面临新的挑战。当今电视媒体同行业竞争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白热化程度,众多电视台纷纷将自己的节目上送卫星,目前全国已有40多个电视频道上星,这就意味着国内各电视台的节目竞争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同时,随着中国入世,电视媒体也面临国际化竞争。发达国家电视  相似文献   

2.
本文建立了一个电视平台竞争的理论模型。电视台、厂商和观众之间通过一个三阶段博弈决定了电视台的广告数量、收视费用(付费模式下)和节目质量。研究表明:虽然付费模式下电视台向观众收取费用,但是节目质量仍可能低于免费模式并且总是低于社会最优水平。当单个广告给观众带来的干扰成本和电视平台之间差异程度都充分小或者都较大时,付费模式下的社会福利比免费模式下更高。  相似文献   

3.
自2001年新一届台领导班子提出“政治建台、节目立台、依法治台、人才兴台”的十六字方针以来,广州市电视台以“建设全国一流城市电视台”为目标,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致力提高舆论引导的水平和艺术,狠抓节目质量,深化体制改革,加速技术改造,加强队伍建设,各项事业的发展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一)做深做活主流新闻,强势新闻地位进一步巩固。新闻宣传既是电视主流媒体的首要任务,也是决定媒体公信力与影响力的核心因素。近年来,广州市电视台党委把打造“强势新闻”,作为确立主流媒体地位、增强竞争实力的重要支点,提出了“在确保舆论导向…  相似文献   

4.
在县级电视台中,新闻节目的地位特别重要,也特别明显.电视新闻节目的质量如何,应该成为衡量一个县级电视台办得好不好的主要标志.在媒体竞争激烈的今天,各地电视台都在不断地进行节目的创新和改革来丰富荧屏,以最大限度地吸引观众游移不定的眼球,而电视新闻则成为了节日改革和创新的首选对象.  相似文献   

5.
中国电视已经走过了50多年的辉煌历程。越来越激烈的媒体竞争以及越来越"苛刻"的收视观众,中国电视人感到从未有过的压力。如何在众多电视台中脱颖而出?诉诸于品牌成为县级电视台的制胜法宝。因此,品牌建设是提高各县级电视台综合竞争力,最终提高县级信息产业竞争力的必由之路。县级电视台要发展,必须在特色上做文章,走品牌化的道路。同时,要牢固树立节目经营理念,把自办节目当做一种品牌、一项产业来策划、组织和经营,从而来提高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6.
1.政府继续推进数字电视进程美国联邦电讯委员会是其政府对电台、电视广播、有线电视和卫星通信等进行调控的主要机构。2002年8月8日该委员会作出决定,要求美国生产的所有电视机必须在2007年7月前装备收看数字电视节目的数字调谐器,而且还规定到2006年,各电视台必须将现在广播模拟电视的频率归还政府。这是美国政府为推动数字电视过程而出台的最新举措,旨在为缓慢发展的数字电视市场提供新的推动力。数字电视机普及率不高,是当前制约美国数字电视市场化进程的一个关键因素。2.广播、电视台数字节目播放情况全美14…  相似文献   

7.
以新制度经济学制度变迁理论框架为基础,通过分析数字技术特点的经济制度涵义、电视需求的变动趋势,以及它们对电视制度创新成本收益的影响,来分析数字时代中国电视制度创新团体创新行动的动力。数字电视技术增加了频道,提高了精确的控制技术,从而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电视产品的公共产品属性和外部性,削弱了电视频道垄断的物质基础和社会合理性。广告节目、付费电视节目和意识形态节目需求的存在是电视生产资源补偿的来源,但是这些需求内容规定和数量规定都面临着一定的变动,这些变动将改变国有电视台和投资商等电视产业相关主体的成本收益预期,从而改变他们进行制度创新行动的动力。  相似文献   

8.
纵观现今中国媒体格局,竞争日益激烈,节目日趋同质化,境外媒体也窥伺这巨大的受众市场。在这场眼球争夺战中,各媒体发现,单纯依靠节目来获得受众注意力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很多人不能科学地给电视媒体形象包装设定一个正确的位置,仅仅在几个要素上下功夫,而未能从整体上把握,导致电视媒体的整体形象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中国媒体形象包装对于当代传媒的市场运作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良好的媒介形象,要建立在对传媒内部资源整合与核心能力的培养之上。  相似文献   

9.
11月22日,江南水乡,群星璀璨。由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主持人专业委员会主办的中国电视“60年60人”表彰活动颁奖盛典在浙江省嘉兴市桐乡隆重举行。来自中央电视台、各省级电视台和部分知名传媒集团的60名获选主持人次聚一堂,共同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见证中国电视主持事业的发展历程。其中,央视7套《乡约》栏目制片人兼主持人肖东坡成为唯一获此殊荣的农业节目主持人。  相似文献   

10.
李芳 《大陆桥视野》2014,(8):117-117,120
自上世纪80年代,电视谈话节目传入我国。90年代开始,电视新闻访谈节目因能满足人们对社会转型期对信息及话语空间的极大需求而得到电视人和观众的喜爱。在访谈类节目大受观众欢迎的同时,绝大多数的访谈类节目都为电视台带来了不错的收视率。本文从分析电视新闻访谈节目的特点出发,简要分析了主持人和编导在节目中的重要性,并提出如何做好电视新闻访谈节目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为了适应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更好的满足精神文明需求,近年来,我国广播电视传媒产业随之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观众渴望在有限的时间里能够得到更多的信息以及更实惠的服务,所以在银屏上出现了许多新类型、新形势、新内容的新节目,电视购物节目就是其中一个主要的节目类型.本文就浅析了当前电视购物节目主持人的角色定位和普遍存在的问题等,希望能对电视购物节目主持人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2.
2007年的中国电视荧屏,从年初就能看出娱乐的霸主地位。尽管许多人质疑“真人秀”节目在内地的寿命,但“红楼梦中人”、“快乐男声”等同类节目还是热闹开场。而与此形成对比的则是在韩国依旧有着高收视率的娱乐节目《X—MAN》的主动停播。仅从这一点我们就能看出中韩娱乐节目的一种理念差异:我们是在迎合观众,当一种节目形式颇受欢迎时,大家就蜂拥而上;韩国电视是在创造观众,当一种节目形式已经存在时间太长时,就主动改变,寻求突破。  相似文献   

13.
我国的电视新闻节目已匆匆走过了近50年辉煌的发展历程。回顾我国电视新闻事业的历史进程,看到成绩的同时,更应该总结,探求我国电视新闻节目尚存的问题;如今传统媒体竞争加剧的同时,又面临着因特网的巨大冲击与挑战,电视新闻是电视宣传中的主打节目,新闻立台,质量兴台,又是电视繁荣的基本途径。本文试图结合我国电视新闻节目的现状,提出当前存在的基本问题,重点分析我国电视新闻节目如何在竞争中发挥优势,扬长避短。  相似文献   

14.
2004年开始,方言节目在全国各地逐渐窜红并迅速升温.有人说各个地方的方言节目即将取代普通话节目,电视媒体要迎来方言节目的时代.本文对这一现象进行探讨,从电视传播和文化流通的角度深入浅出地分析方言节目的优势、发展局限,希望借此找到方言节目同主流声音普通话节目百花齐放的最佳生存方式.  相似文献   

15.
电视访谈节目主持人的情绪化,也有很多的问题,主持人故意挑衅,热情的私隐,陷入了僵持阶段的泪水电视谈话节目的追求。因而,在电视访谈节目主持人,努力正确地把握在情感用途,打破这种尴尬的局面。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社会经济大发展的带动下,电视传媒业也进人了迅猛发展的新时期。传统意义上的媒体,如报纸、杂志不断推陈出新,广播、电视技术飞速发展,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兴电子传媒业迅速崛起,目前,一种以媒体并存、相互促进、百花争妍为特点的立体化传播模式正在形成。与此同时,世界电视传媒业也正朝着这种新构建模式的方向快速发展。我国的电视媒体在面临严峻挑战的同时,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由此看来,面对这种发展与变革,节目主持人也将步人一个“发展变革”的全新时期。  相似文献   

17.
孙春龙 《经济改革》2011,(11):33-35
很多人记住杨剑达,是从电视上,陈晓楠主持的“冷暖人生”或者是柴静主持的“看见”都制做了“老兵回家”的专题节目,也都用了他唱《松花江上》的一段视频。这首歌,唱的人忧伤,听的人心碎。尤其最后那句“爹娘啊,什么时候才能欢聚在一堂”,老人因为哽咽再也无法唱出,歌声就此戛然而止时,很多观众眼泪都顷刻决堤。  相似文献   

18.
一、电视节目主持人的正确定位 众所周知,节目主持人这个电子时代的宠儿发源于美国。1952年随着美国“电视天才”唐?休伊特将“最后一棒”形象地引进电视传播领域,随着沃尔特?克朗凯特以资深记者的老到将“最后一棒”隆重推出与成功尝试,加上大众喜爱的传播媒介电视的发扬光大,节目主持人从此开始了在电子传媒上飞速地、超国界地发展。  相似文献   

19.
《商周刊》2011,(12):106-109
当地时间5月25日。美国最资深的脱口秀节目《奥普拉·温弗瑞秀》(The OprahWinfrey Show)播出了最后一集。这也标志着“奥普拉-温弗瑞秀”从此将告别观众。脱口秀女王奥普拉·温弗瑞在节目的最后含泪告别观众。面对自己做了25年、影响了整个世界的节目的终结,这位“脱口秀女王”并没有浓郁难解的留恋之情,她表示自己要微笑着离开,“因为我已经没有一点遗憾。”  相似文献   

20.
“人才”做为21世纪最宝贵的财富,正在逐渐的被人们所认知,中国也正逐步进入人力资源主导的时代。如今,各大媒体以及电视栏目中不断的出现职场选秀节目渐渐的被人们所喜爱,往往一个优秀的“人才”会成为现场备大知名企业家唇枪舌战竞相争抢的对象,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备大知名企业选人、用人的标准与要求,对于他们来讲人力资源的作用和重要性远远超过了其他资源。中国加入WTO之后,对我国最大的冲击不是产品而是人力,而激活人力资源才是国有企业竞争胜败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