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环球财经》2010,(9):17-17
假若能有一个城市来见证中国经济的未来,那么它就是西部大都市重庆。拥有3200万人口的重庆经济增长迅速。但是你会惊讶地发现,外国游客非常少,或者发现外国公司也非常少。  相似文献   

2.
【英国《金融时报》7月15日】如果说过去6个月中国内地股市暴跌带来了什么好事的话,那就是再没有人寻找什么炒股秘笈了。  相似文献   

3.
桑博 《环球财经》2013,(6):116-119
今天中国社会精英阶层的“中国梦”依然是同床异梦——右派精英的“中国梦”与左派的不同,所谓“左派”的中国梦又各个相异。这似乎注定着萨米尔-阿明所代表的世界进步知识分子和边缘区域民众的“中国梦”恐难成真  相似文献   

4.
研究中国的改革也须研究中国的国情,因为任何现实的选择都是历史上已有选择的继续。研究中国的国情必须研究中国的历史背景,人文环境,这些构成了中国国情的软件,尚无此变革,将不会有经济体制的最终变革。故本文着重讨论中国国情的软件及其对未来体制选择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从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那一天开始,中国人民就和社会主义紧紧地连在了一起。“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地位高……”一曲《社会主义好》唱遍了祖国辽阔的大地,唱出了中国人民共同的心声。在社会主义这面光辉旗帜下,亿万中国人民团结一致,自力更生,愤发图强,在一穷二白的国度里,用心血与汗水,智慧与奉献。  相似文献   

6.
钟华 《新财经》2001,(3):5-5
近日,接连不断的“东芝笔记本事件”、“三菱汽车事件”乃至“日航事件”让我对日本产品产生了愤懑,此情积郁在心,不吐不快!日本产品又出事了,这个因为资源稀缺而靠技术创新崛起的民族,当年以其精益生产方式叱咤世界市场的时候,曾经是多么令人钦佩啊!  相似文献   

7.
中国式的路靠中国人走自我国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以来,中国的市场经济模式问题就成了举世关注的热点与重点。1992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科斯先生曾就此发过一段意味深长的议论,他说,现在我们能看到的市场经济的制度基础只有私自制一种,至目前为止的...  相似文献   

8.
9.
目前,全国上下正在进一步学习认识、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即"国九条",形势喜人.证券市场已开始转折,从低迷到复苏发展,前景是光明的.如何加快基金业的发展步伐,以适应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需要,是贯彻落实"国九条"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10.
最近,我随机访问了一些周围的美国年轻人,请他们谈谈对中国文化、社会和人的看法,得到了形形色色的反馈。在这些想法当中,有的让人大跌眼镜,也有的让人哭笑不得,更多的是让人感觉到加强文化交流和理解的重要。现在,我把这些访谈整理出来发表。希望借奥运会的机会,让全世界看到一个真实的中国、可爱的中国。  相似文献   

11.
文章论述了实现中国梦要凝聚中国力量才能实现。凝聚中国力量即主体需要和利益的满足是实现中国梦的内动力,人的主体性的应用是实现中国梦的能动力,内动力和能动力的互动,才能汇聚成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力量。因此,我们要注重主体能力和主体性的培养,为实现中国梦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正> 构建和谐社会《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五中全会公报》中说:"会议认为,要按照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来构建未来中国。和谐中国应当成为2006年中国的主旋律。说到和谐中国,我们首先关注的是  相似文献   

13.
中国人要研究中国的崛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主编的话 )近几年 ,国际上关于中国崛起的研究兴趣逐渐加大 ,成果逐渐增多 ,较好者如哈佛大学教授沃格尔主编的《与崛起的中国共处》和他的同事江忆恩教授主编的《接触中国》。这些作品选材新颖 ,多带有外国学者的独特视角 ,读来不乏启示。我自己亦能感受 ,在地区性甚至全球性  相似文献   

14.
每年的达沃斯论坛都是一场饕餮盛宴,吸引无数的眼球关注:政界要人阐述本国的政策主张,展示本国的形象;商界精英会晤客户,搭建一个网络平台,寻找更多的发展机会;学界人士发表学术看法,充分展示"智囊"的影响力……自从达沃斯与中国结缘以来,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家积极参与。毫无疑问,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中国面孔和中国声音出现在达沃斯论坛,正如世界经济论坛首席运营官施耐德所说的那样:"世界经济论坛需要中国,不仅因为中国的地位,也因为中国的智慧。"今年的夏季达沃斯论坛有许多中国嘉宾是连续第三次参会,他们为什么对达沃斯情有独钟?这些参会代表将如何充分利用达沃斯这一平台,追求最大程度的效应?《中国经济周刊》在论坛开幕之前专访参会嘉宾,探寻他们的"达沃斯目标"。  相似文献   

15.
在汉语系统中,“文化”的本义就是“以文教化”,它表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品德的教养,属精神领域之范畴。随着时间的流变和空间的差异,现在“文化”已成为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宽广的多维概念。本文以为中国文化的精神主要体现在天人和一的自然观,以人为本的发展观,贵和尚中的价值观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17.
中国的门     
荆强 《走向世界》2005,(3):98-103
中国的门是丰富多彩、千姿百态的.从古至今,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从民宅的门到宫廷的门,从庙宇的门到学校的门、公园的门、商铺的门、楼门、墙门、角门、边门、腰门……华夏历史多“门“.有学者对中国古典名著&lt;红楼梦&gt;空间叙事艺术作过研究,称〈红楼梦〉叙事视角是从门切入的.诸多形式和名目的门,折映着各个时代和地域的审美情趣、理想追求,它还是多种文化符号的承载体.……  相似文献   

18.
正4年一度,世界杯如约而至。和前几届一样,许多中国人和外国人都在思考一个问题:没有中国队参赛的世界杯,为什么在中国这么火爆?而世界杯主办国巴西似乎早已预见了中国的超级热情,早早就回报以一款中国剪纸风格的世界杯海报。中国与世界杯的关系问题,当然不只是一个竞技体育范畴内的问题。许多年来,每逢世界杯年,中国浙江、广东的工厂里会格外忙碌,世界杯上的各国国旗、吉祥物、比赛服、足球等等,都在这里加工制造。  相似文献   

19.
中国的舌尖     
崴崴 《上海经济》2012,(9):46-49,6
一部荟集国传统美食之粹的专题片《舌尖上的中国》,没有预告造势,没有商业炒作,却奇迹般地一夜蹿红——它是那样强烈地激发起人们对于中国传统美食的相像力,几乎让全国的电视观众为之颠狂。《舌尖上的中国》并不徘徊于灯红酒绿的美食之都,几乎完全舍弃了国际级豪华大酒店的后厨,它的镜头总是在交通闭塞、人迹稀少的地域细细搜索,搜索那些即将消失的古老、原始和传统。它是一部土色土香、土得掉渣的中国饮食文化纪实片。而在这部极具商业价值  相似文献   

20.
流动的中国     
与社会现代化转型一并出现的是人口流动,每年声势浩大的春运——每十个人当中就有一个在路上——最能说明问题。未来对中国人口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挑战,可能不是死亡率和生育率,而是来自人口流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