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公民意识教育主要是对公民法律意识、参与意识、监督意识,责任义务意识方面的教育。对大学生开展公民意识教育是大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性回归,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以公民意识教育为主线改革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同时要有民主法制的社会环境作保障,大学生有不断的公民价值体验积累,才能循序渐进地养成公民意识。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有利于引领公民意识的提高,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精神支撑。群体作为社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的思想和活动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群体心理与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具有内在的关联。高校应在健康群体心理建设中实施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营造群体心理健康发展的校园环境,遵循群体心理特点并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增强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3.
公民社会在我国的发展时间较短,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民间组织如雨后春笋般的发展,公民社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广大人民群众对政治参与意识的提高,人家当家作主的民主要求暨"主权在民"在当代的社会发展中内在要求中国公民社会的发展,更好的满足和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权益要求.  相似文献   

4.
师范院校大学生的公民意识水平关系着教育事业的发展。针对师范院校大学生公民意识的现状,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从加强公民意识课程体系建设、加强实践教育体系建设以及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着手,全方位培养提高师范院校大学生的公民意识,铸就良好的师德师风,使他们成长为国家和社会的栋梁之材。  相似文献   

5.
严燕  陈平 《经济研究导刊》2010,(13):221-223
简要分析了当代大学生的公民意识淡薄的现状,及导致当代大学生公民意识淡薄的原因.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理应具备良好的公民意识.结合"思想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探讨了加强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策略.  相似文献   

6.
公民意识是民众在民主政治社会必备的一种社会意识。其中,公民权利与公共义务、公民权力与公共责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公共精神构成了公民意识中最为重要的内容。加强党员公民意识的培育,有利于对当前部分党员所存在的“优越身份感”、“获利工具感觉”、“虚无头衔感”等错误的思想意识进行改造,提高党员素质。因此,应发挥课堂在党员公民意识教育中的主阵地作用、积极开展党员公民意识教育的相关实践活动、完善相关考核评估体系,提升党员公民意识,提高党员队伍质量。  相似文献   

7.
本文认为,比之"人民"一词,"公民"的概念似更合乎治理现代化的逻辑及法治中国的要求,但两者并无本质区别。本文并不针对"人民社会"展开讨论,而只是从治理现代化的视角阐析笔者对公民社会的理解,包括其语义、由来、理论内涵和实践发展,并尝试辨析若干对公民社会的误读。要而言之,笔者把公民社会理解为包含社会组织、社会价值、社会场域和社会法权四个不同向度的社会现象或社会状态。这种社会现象普遍存在于现代社会,成为现代国家的基本架构之一,其所彰显的在法治基础上实现人民当家做主的公民主体性,乃是治理现代化的本质要求,结合对治理现代化及其衡量标准的解读,本文将公民社会与治理现代化结合起来,认为实践中正在推进的社会治理创新,乃是从上下两个方面推进公民社会建设进而推动治理现代化的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是法治经济,它要求全体公民具有良好的法律意识.同时,较高的公民法律意识也是依法治国,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任务和可靠保证.然而,从我国法学教育和群众普法情况来看,公民法律意识远远达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甚至于在某些方面严重制约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文章中曾经明确提出了“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这个公民法律意识培养的目标.因此,有必要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民法律意识的培养方面相关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与探讨.笔者认为,培养和提高公民法律意识应当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从普及法律知识入手,在公民平等意识、诚信意识、自由意识等方面深入开展工作,对公民法律意识进行多层次、多角度、全方面地进行培养,才可以更加接近实际,才能真正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公民意识教育与民主政治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尚勇 《经济研究导刊》2008,(16):178-180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在所有国家,政府不过是人民教养程度的另外一种表现而已。这揭示了公民意识教育和公民素质与政治建设的关系。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理念”。这表明在中国政治思想发展史上,中国共产党第一次提出把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深化民主政治理念作为执政党的重要任务,这是党对民主政治建设理论的重大贡献,在中国民主政治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增强全社会每一个人的公民意识,当前已经成为进一步扩大人民民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0.
公民意识包含丰富的内容,一方面表现为公民对国家政治和法律的了解和参与意识,表现为对自己在法律的框架内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具有清楚的认识,并能积极参与权利和义务的分担.另一方面表现为公民对自己所属的国家、群体和社会的认同,表现为爱国主义情怀和价值追求.值得注意的是,公民意识属于现代社会意识,具有现代性,体现先进性.尤其是我国现代化社会的建设进程中,公民要求自由与平等、民主与法制、公平与机会、权利与竞争等多种需求日益增加,这些需求都体现了公民意识的觉醒.公民意识觉醒是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基本趋势,这个趋势必然促进人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1.
《财经文摘》2010,(5):33-33
到底我们所贞担的个人所得税是多还是少呢?通过对中等收入水平的家庭进行对比,我们发现大陆家庭要拿出年毛收入的6%来缴纳个人所得税,而香港家庭则不需要交一分钱。香港年收入60万的高收家庭也只需要将家庭年毛收入的2%用于缴纳个人所得税。且不谈香港的社会保障制度要比大陆更为完善,单就个人所得税的征收而言,大陆家庭不能享受到任何的减免和扣除项目。其实香港并不能算作高福利的地区,有报道显示,47%的美国家庭不用缴纳2009年的联邦所得税,有些日本家庭甚至还会得到税收补贴。中国公民在辛勤工作,承担着房价、生育、教育、养老以及通胀等巨大压力,政府是否为公民付出得太少了呢?  相似文献   

12.
牛晓刚 《经济师》2012,(6):32-33
公民参与在公民社会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和作用,可以建立和健全公民社会,形成完善的公民参与文化和公民人格,保障公民基本权利。文章对公民社会理论进行了简单的论述,分析了当前我国社会中存在一系列诸如政治社会化程度不高、沟通渠道不畅、教育程度偏低等影响公民参与的问题,并从公民文化和社会团体等途径去寻求一些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13.
赵祥彬 《时代经贸》2010,(20):51-52
公民社会在我国的发展时间较短,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民间组织如雨后春笋般的发展,公民社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广大人民群众对政治参与意识的提高,人家当家作主的民主要求暨“主权在民”在当代的社会发展中内在要求中国公民社会的发展,更好的满足和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权益要求。  相似文献   

14.
公民社会的最基本价值或原则就是在个体(公民)自由自主基础上的自治。换言之,公民社会的最本质特征——在于坚持尊重公民的自主意志(自由价值)的原则与基本价值精神及功能——倡导将社会与个人从国家的压迫下解放出来,对国家的权力进行必要的控制与限制,争取实现社会的独立,充分保障个人的自由与权利。  相似文献   

15.
香港经济发展模式与陆港经贸合作探析□李树杰李占存香港回归在即,全国人民为此欢欣鼓舞,扬眉吐气。在欣喜之余,我们应当在经济贸易方面做好迎接香港回归的准备工作,研究和借鉴香港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分析大陆与香港经贸合作的条件、现状和前景,以促进大陆与香港经...  相似文献   

16.
中国走向公民社会的困难、可能与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毅 《开放时代》2009,(10):144-153
由于“秦制”以后社会的法理和制度设计的基本方向。始终在于建立一种维护和效命统治权力,以此为终极价值的“权力社会体系”,这套造成中国传统社会停滞根本原因的权力文化,不仅在制度方向上显然与公民文化完全相反,更为关键的是它长久而异常强势的侵蚀力极大地改变了无数社会细胞的原有性质和自我功能,于是使后来的公民社会建设很难具有起码的依托。  相似文献   

17.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完善离不开公民社会的构建,公民社会的构建有赖于"非政府组织"的发展,网络时代非正式群体的发展为"非政府组织"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因此,大力推进并引导互联网时代非正式群体向"非政府组织"演变,有利于中国公民社会的建设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倡导企业公民建设,就是要求企业在发展中实现与社会的"和谐统一"。作为社会责任承担的主体,企业公民不仅视自己为社会的经济细胞,而且把自身视为独立行使相应权力并承担应尽义务的"经济公民"。依法经营、诚实守信,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关注社会、支持公益,树立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做到权利与责任的统一体,这是中国企业公民建设的基本方向。加快中国企业公民建设,既是社会和谐发展的要求,也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需要在企业、政府和社会三个方面全面加强。  相似文献   

19.
1997年香港回归中国是其政体隶属关系的重大转变。依据1990—2007年的有关统计资料,选取入境客流量、环比增长率、占出境游客比率和占入境旅游比率4个指标,定量分析了回归前后7次重大事件及政策变化对旅游双向互动的影响。结果显示:1997年回归之前,香港隶属英国租界,经济发达出游率高,在旅游流互动中处于强势地位;1997年香港回归之后,随着大陆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大陆入境香港旅游则成为旅游互动的核心,庞大的客流量和旅游购买力成为拉动香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1990—2007年,香港赴大陆旅游客流量由1 653.3万人次增加到7 794.9万人次,占大陆入境旅游比由60.2%下降至59.1%,比例变化不大;而大陆入境香港客流量由75.4万人次增加至1 548.7万人次,占香港入境旅游比由11%增长到55%,依赖性不断增强。  相似文献   

20.
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公民的政治参与奠定了基础,在我党的有效的政策支持下,我国公民能够广泛深入地参与政治生活,使中国民主政治发展进入一个新里程.由于我国国情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公民政治参与还不成熟,应进一步丰富公民政治参与的物质基础,创新公民政治参与的形式;加强政治参与的宣传,增强公民政治参与的主体意识;拓展和建立新的政治参与的渠道;推进市民社会建设,枸建扩大公民合理有序政治参与的环境和备件;健全、完善有利于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具体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