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本刊综合消息有业内人士日前指出,方便食品市场正处于一个不饱和的状态,尤其是营养型方便食品的市场空间还很大,未来将占据食品市场50%的份额。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的统计数据显示,去年全球共生产方便面436亿包,其中我国内地生产149亿包,加上进口方便面,人均消费方便面19包,消费总量居世界第一位。但现有大部分方便食品中维生素和矿物质的含量偏少,长期食用会导致营养缺乏症,从而影响健康。有专家的一项调查资料证实:长期食用方便食品的人,有60%营养不良,54%患缺铁性贫血,23%缺乏维生素A,20%缺乏维生素B,还有20%缺锌。因…  相似文献   

2.
郑海军 《质量跟踪》2003,14(4):20-22
方便面是一个从传统食品经过简单机械加工,逐步发展起来的现代食品,因其具有食用方便、价格低廉、易于保存等特点,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已成为最畅销的方便食品。我国方便面总产量为150-170亿份,总产量已列世界各国之首,已拥有1000多个生产厂,3000多条生产线。但方便面无论是工艺还是设备,都无不带有明显的国外经验主义和对相关技术研究不深入、消化不彻底的照葫芦画瓢的痕迹和烙印。  相似文献   

3.
方便面是指以小麦粉、荞麦粉、玉米粉、绿豆粉、米粉等为主要原料,添加食盐或食品添加剂,加适量水调制、压延、成型、汽蒸、油炸或干燥处理后的方便食品。方便面由于即食性强,价格适宜,深受不同层次消费者的欢迎。近年来,规模化、集团化生产已成为我国方便面行业的发展趋势,一些独资、合资企业以多规格、  相似文献   

4.
为进一步把城乡居民从繁琐的炊事劳动中解放出来 ,方便化将是 2 1世纪中国食品工业发展的一大趋势。据中国食品工业协会有关人士介绍 ,发展方便食品已成为优化我国食品工业产业结构和提高居民食品消费水平的重要措施。在主食上 ,我国方便面产量已列世界首位。由于前几年生产盲目扩张 ,近年方便面产量增速缓慢。对此 ,专家认为 ,就总体而言 ,随着城市化步伐加快 ,方便面市场前景乐观。在发达国家 ,熟肉制品占肉类总产量的一半以上 ,据测算 ,如果我国达到这个水平 ,仅肉类一项就可增值2 50 0亿元。速冻食品业是食品工业中发展最快的新兴行业。…  相似文献   

5.
白象集团食品有限公司是以方便食品开发、生产为主的集科、工、贸为一体的大型食品加工企业。主要产品为“白象”牌系列方便面。企业综合实力、生产产值、市场占有率在全国方便面行业稳居前四名。截止2002年底,公司拥有员工近6000人,其中大中专毕业生占70%以上。公司总资产3.5亿元,下辖调味料、新郑、郑州、四平、兖州、榆次、岳阳、驻马店、武陟制粉等九个分公司。公司具有国内一流水平的方便面生产线36条,日产方便面1200万包;2002年产品销售收入突破10亿元。2001年被河南  相似文献   

6.
背景介绍:今麦郎食品有限公司是国内一家以方便面为主业的食品企业,该公司以前名字为河北省华龙食品有限公司,该公司是国内方便面成长的一个典范,公司前期采取以“农村包围城市”战略,品牌以华龙为主,产品以中低档产品为主。在这种正确战略的引导下,华龙公司一路超越,一举成为中国方便面行业农村市场的第一,行业第二。  相似文献   

7.
方便面是指以小麦粉、荞麦粉、玉米粉、绿豆粉、米粉等为主要原料,添加食盐或食品添加剂,加适量水调制、压延、成型、汽蒸、油炸或干燥处理后的方便食品。方便面由于即食性强,价格适宜,深受不同层次消费者的欢迎。近年来,规模化、集团化生产已成为我国方便面行业的发展趋势,一些独资、合资企业以多规格、多  相似文献   

8.
日清食品公司开发的方便面技术被称作是日本战后10大著名技术开发成果之一。如今,小小的方便面已经成了几乎在世界各地都可以见到的商品。仔细算起来,方便面的历史只有30多年,但目前食用方便面的人数已有数十亿人,而方便面产业技术的开发也作为食品开发的重大事件而载入了食品产业技术发展史。方便面属于价值不高的商品,在日本消费市场上,充其量也只是属于"百元货"的范畴,然而它却敲开了食品消费市场的大门,并不断扩展渗透,赢得了众多的消费者,其总产值相当可观。自从1958年日清食品公司推出第一包方便面后,1971年  相似文献   

9.
一、A公司营销环境分析 1989年,A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公司建立.最初时,A集团以方便面生产、销售为主营,业务横跨面粉、挂面、粉丝、面点、饮料和种植等多个领域,是"粮食深加工和食品生产龙头企业"、"粮食深加工十家重点保护企业"和全国"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随着集团的发展,A集团已成长为拥有97条方便面生产线的大型集团.全国更是拥有2600多个一级批发商的庞大销售网络,占到全国方便面市场份额的16%.自2003年后,集团每年的方便面销售收入均在30亿元以上,连续三年稳居全国方便面行业前三名.  相似文献   

10.
华龙出渊     
2004年4月.华龙与日本日清食品株式会社实现强强联合,战略合作,组建华龙日清食品有限公司,华龙控股66.6%。日清占有33.4%的股份,年生产能力超过100亿包。假设每包方便面厚度3厘米。这些方便面排起来足足可以绕地球七圈半。  相似文献   

11.
《经营者》2005,(11):14-14
这是一个快餐的时代,速度在消费着速食品,而速食品又在消费着我们的健康。方便面更是其中的典型。在一般人看来,方便面不过是适应时代节奏需求的产物,我们不能对它提出健康方面的不可能的诉求。但是,范现国并不这么认为。在他看来,方便面并非如一般社会通念所认为的“垃圾食品”,方便面也是很有营养的,因而方便面有很高的技术壁垒。  相似文献   

12.
《质量跟踪》2003,14(7):24-24
我国现有300多家方便面生产企业,生产线近两干条,年生产能力700多万吨,年产值约为260亿元。近年来随着现代化快节奏生活方式的渗透,人们对于方便、卫生、美味、价廉的方便面的需求在不断增加。但由于方便面生产技术含量不高,进入门槛低,导致生产企业众多,竞争激烈。  相似文献   

13.
背景介绍:今麦郎食品有限公司是国内一家以方便面为主业的食品企业,该公司以前名字为河北省华龙食品有限公司,该公司是国内方便面成长的一个典范,公司前期采取以"农村包围城市"战略,品牌以华龙为主,产品以中低档产品为主.在这种正确战略的引导下,华龙公司一路超越,一举成为中国方便面行业农村市场的第一,行业第二.在确立了自己在农村市场的强势地位后,华龙开始进城,推出高端品牌今麦郎,剑指城市市场方便面的第一品牌、行业第一强敌--康师傅,并把公司名称更改为今麦郎食品有限公司.几经交手,尽管今麦郎在城市市场投入巨资,但是依然无法撼动康师傅的地位.  相似文献   

14.
《监督与选择》1999,(4):8-8
方便食品在我国已有悠久的历史,但做为工业化加工食品则是80年代初才进入到食品工业发展轨道。方便食品注重快捷、营养合理、卫生、安全和色香味的统一,以适应不同消费者的需求。油炸方便面是我国80年代从日本引进的方便食品。由于方便面的即食性强,价格适宜,方便卫生,受到很多旅游者、工薪阶层及学生、儿童的欢迎,根据统计:日本每人年均消费方便面44包,韩国每人年均消费80包,台湾每人消费38包,我国大陆每人年均消费13-15包。  相似文献   

15.
蜂业作为我国传统的创汇农业,年产蜂蜜约17万吨,蜂王浆1000吨,年创汇1亿多美元。其中出口8万吨、内销零售6万吨、食品药用3万吨,位居世界第一。据统计,发达国家人均年蜂蜜消费量为1500克,但目前我国人均年蜂蜜消费量仅100克。专家预测,随着国人保健意识的  相似文献   

16.
2003年,在我国大陆市场上,位于河北省邢台市隆尧县的华龙集团以超过60亿包的方便面产销量排在方便面行业第二位,仅次于康师傅。最终与“康师傅”、“统一”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市场格局。自此,“华龙”真正由一个地方方便面品牌转变为全国性品牌。作为一个地方性品牌,华龙方便面为什么能够在“康师傅”和“统一”这两个巨头面前取得全国产销量第二的成绩,从而成为国内方便面行业又一强大品牌呢?  相似文献   

17.
方便面食品因即食性强、口感好、价格便宜、干净卫生而受到广大旅游爱好者、工薪阶层、中小学生和儿童的欢迎。据估计,1994年国内各类型方便面生产线已超过1000条。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节奏加快,方便面的消费量和市场销售量不断扩大,中小学生和儿童对方便面的消费量也在不断地增加。为了解目前我国方便面产品的质量状况,更好地保护广大消费者的权益,1996年“六·一”儿童节前夕国家技术监督局组织国家粮油质  相似文献   

18.
食品和副食品康师傅,作为方便面的第一品牌,市场渗透率达51%;金龙鱼,作为食用油的第一品牌,市场渗透率达36%;而作为味精的主导品牌,莲花和红梅的市场渗透率分别达32%和25%。在调味品中,阿香婆拥有23%的市场渗透率。在速冻食品中,主导品牌龙凤和甲...  相似文献   

19.
《商贸与会计》2006,(3):32-33
1月15日,中国人民银行公布了2005年外汇储备数据:截至2005年12月末,我国外汇储备余额为8189亿美元,全年增加2089亿美元。而目前世界第一大外储国日本2005年12月末的外汇储备为8469亿美元,中国与之仅相差280亿美元。有经济学家表示,中国有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超过日本成为世界外汇储备第一大国。外汇储备的增长,  相似文献   

20.
朱敏 《现代企业》2008,(2):38-39
从1994年到2006年,机电产品已连续13年成为中国第一大类出口商品,在很大程度上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巨手。统计显示,2006年我国机电产品进出口额9771.7亿美元,其中出口5494.2亿美元,居世界第三,进口4277.6亿美元,居世界第二。机电产品进出口增长25.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