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模拟准低温储藏条件储藏大米,对大米糊化特性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大米峰值黏度、大米最终黏度随储藏时间的延长先降后增,在20℃和25℃储藏的大米峰值黏度、最终黏度显著高于在15℃储藏的大米峰值黏度、最终黏度;大米回生值随储藏时间的延长先升后降,最高达到700.67,在试验温度范围内变化不明显;大米崩解值随着储藏时间的延长先降后增,最高达到1 951.67,在试验温度范围内变化规律不明显。因此,低温储藏能够延缓大米品质变化。  相似文献   

2.
准低温储藏条件下东北大米的品质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新产东北大米水分高、南北温差大,在南方地区不易储存,尤其难以安全过夏.利用准低温储藏结合化学药物密闭储藏试验,总结出让高水分东北大米在南方地区储藏6个月左右,且品质依然良好的方法.结果表明,试验大米在2010年3-8月份的储藏期内,品质依然良好.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在实仓储藏条件下,充氮气调、准低温、常规储藏3种储藏方式对小麦储藏品质的影响。检测指标包含水分、发芽率、降落数值、干面筋含量和湿面筋含量等,检测方法采用国家标准检测法。结果表明:随着储藏时间的延长,小麦的品质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劣变,充氮气调储藏和准低温储藏各项指标的变化较常规储藏慢,能更好地保持粮食品质。  相似文献   

4.
粮食是维持人们生活的必需品,也是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物质基础。我国每年新收获的粮食数量庞大,需要对收获的粮食进行储藏,而在储藏过程中会面临粮食品质下降的问题,因此如何延缓粮食品质下降成为仓储工作者重要的研究内容。温度是影响储粮品质变化的重要环境因子,温度越高,粮食陈化速度越快。随着我国储粮技术的发展,控温技术在储粮保质减损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将温度控制在低温或准低温范围内,储粮品质下降缓慢,有利于减少因虫霉及自身新陈代谢而造成的损耗,从而提高储粮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5.
针对夏季华南地区长期高温,表层粮食温度上升较快,从而引起粮食发热、品质劣变的问题,利用现有仓房采用空调制冷技术控温,使仓温保持不超过25℃,实现稻谷准低温安全储藏,进一步提高储粮稳定性,减少储粮害虫的发生,有效延缓了高大平房仓内夏季粮食劣变的速度。通过空调控温储粮应用对比,试验仓储粮品质明显优于常规管理仓。  相似文献   

6.
与普通籼稻相比,优质籼稻更易受不利储藏条件的影响,从而导致稻谷品质劣变,通过常规储藏方法无法保持其优良品质,而采用空调控温能保证优质稻安全度夏和安全储藏。通过使用粮仓专用空调进行不间断控温,能够有效控制粮堆上层粮温,进而控制全仓粮温,实现准低温储粮和延缓品质劣变的效果。同时,稻壳压盖可以延缓粮温的上升,也能够抑制部分储粮害虫、微生物的生长发育,避免储藏期间使用化学药剂熏蒸,真正实现绿色储粮。  相似文献   

7.
房式仓在粮食仓储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但其隔热性能大都不能满足粮食过夏要求。通过对长方体多气室气垫储藏、除氧剂储藏、近似准低温仓储藏与常规储藏方法从材料、方法步骤、粮情变化、粮食品质变化、经济等方面作比较,供保粮单位参考选用。  相似文献   

8.
《齐鲁粮食》2006,(2):47-48
低温储藏是现代储藏技术较常用的一种方法,通过控制“温度”这一物理因素,使粮食处于一定的低温状态,可有效限制粮堆生物体的生命活力,增加粮食的储藏稳定性,对减少储粮的损失,延缓粮食品质劣变作用显。但建标准低温仓投资较大,运行费用较高,如何对现有仓储条件进行改造,达到准低温储藏的要求,是我们研究的主要方向。中央储备粮登直属库通过利用机械通风降低粮温,并采用多层保温隔热材料压盖及塑料薄膜密闭等措施,进行了高大平房仓准低温储粮实仓试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玉米是我国主要的储备粮品种之一,且与其他粮食谷类的籽粒相比,其胚部占比较大,营养丰富,呼吸作用旺盛,给保管工作带来一定难度,在储藏期间加强储藏环境的保温隔热和密闭性对玉米储藏来说非常重要。本文对吊顶仓与未吊顶仓的两个仓房(仓型、仓容、储藏品种一致)进行数据测量和粮情分析,观察玉米温度、水分、生霉粒、脂肪酸值以及卫生指标变化情况,同时通过对比两仓空调耗电情况,探究玉米准低温储藏的最佳条件和手段。研究表明,吊顶后的仓房平均粮温较普通仓房约低2℃,水分损耗降低约0.3%,且储存玉米品质更佳,这说明仓房吊顶技术有利于提高仓房气密性,提升仓房隔热保温效能,更便于实现玉米的准低温储藏。  相似文献   

10.
现代高大平房粮库储藏后期度夏会产生局部高温,研究不同控温工艺对品质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旨在探讨现代粮仓储藏后期开展内环流均温、风管机空调降温等多项低温储藏技术,并比较分析上述储粮控温技术与传统控温技术的效果对粳稻的敏感指标水分、脂肪酸、脂肪、糊化特性等指标的影响,以获得最佳储粮控温工艺。结果表明:华东地区37号试验仓通过粮面压盖、PEF保温材料、夏季风管机空调结合内环流均温达到准低温储藏效果和保水保质效果,水分含量、脂肪酸值的变化速率均为最低(0.16%、6.4%),进而控制食用品质劣变。  相似文献   

11.
大米陈化及米质调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大米在储藏期间由于其物理化学性质的变化而陈化,引起食味品质下降。可以通过增香、改良质构、改善色泽等技术处理,使陈米品质得到改良。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储藏环境中的氧气浓度对稻谷储藏品质的影响,本文分析了在不同氧气浓度条件下(15%、5%)储存稻谷的脂肪酸值变化。研究表明,地下库准低温的储存条件下,氧气浓度为15%时稻谷具有更好的储存品质。  相似文献   

13.
采用谷冷机制冷与气囊制冷相结合技术,对4004吨中籼稻进行低温储藏试验后,通过温度变化、虫情、粮食品质等3项检测表明,该技术初步解决了低温储藏技术存在的“三高”难题。  相似文献   

14.
南方地区东北大米储藏保鲜技术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东北新产大米水分高,在南方易发热霉变的特点,借鉴传统的大米储藏保鲜技术,根据本库仓房条件,通过常规储藏与密闭熏蒸储藏技术对比试验,摸索出密闭熏蒸储藏技术可使东北大米储藏3-4个月,不会出现明显的品质变化.  相似文献   

15.
低温储粮新冷源的开发和应用技术研究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5~9月份,将15℃的地下水通过水温调节器引进粮仓,进行循环降温,可使仓内温度下降9~10℃;粮温下降7~10℃;主要害虫繁殖速度大大下降;粮食品质回归评分值仅下降0.88,明显比对照仓变化速度小,达到低温储藏,实现绿色环保储粮的要求。  相似文献   

16.
粮食水分是影响粮食储藏稳定性的重要因素,掌握水分在粮堆中的分布规律,对安全储粮有重要意义.度夏期间,采用内环流控温技术对高大平房仓粮堆进行控温,并对粮堆内部水分变化情况进行监测,探索其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采用内环流控温技术可以起到很好的控温、保水效果,使粮堆处于准低温储藏状态,减少储粮干物质消耗,达到节粮减损的目的.根...  相似文献   

17.
充氮气调对稻谷、大豆品质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不同储藏温度下,研究充氮气调随储藏时间延长对稻谷和大豆品质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充氮气调储藏时,稻谷和大豆的发芽率在各个温度都缓慢下降,在35℃仍然有很高的发芽率;脂肪酸含量均有所增加,并与温度呈正相关;稻谷出糙率、整精米率及大豆水溶性蛋白含量均有所降低,且与温度呈负相关。与常规储藏相比,低温储藏时两者的品质变化相近.高温条件下充氮气调可降低5℃对粮食品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究温度对青稞储藏品质的影响,为青稞储藏提供数据支持,本文对不同储藏温度下青稞的理化品质变化进行了研究,并对青稞和糙米进行了实仓试验。结果表明:温度会影响青稞储藏品质,高温会加速青稞的陈化,低温储藏有利于减缓青稞脂肪酸值的升高,保持种子发芽率;由青稞和糙米在低温库下的储藏结果可知,青稞的储藏稳定性要好于糙米。  相似文献   

19.
用四川优质籼稻碾制、抛光后生产的水分为13.7%、14.8%和15.1%的鲜米,采用0.15mm聚乙烯塑料袋常规包装和充CO2两种方式,在23°C±2°C条件下储藏6个月,其色泽、气味、黄粒米、脂肪酸值、粘度、吸水率、膨胀率、米汤干物质、米汤PH值、米汤碘蓝值和米饭品尝评分10项指标变化速度缓慢,无明显差异,大米品质新鲜。开包后在同等条件下储藏50天品质仍然良好。根据本试验结果,提出了判定大米新鲜程度的品质指标,并证明了小包装抛光鲜米的水分可提高到≤15.0%,保鲜期6个月。  相似文献   

20.
为了验证空调控温技术在稻谷储藏中的应用效果,笔者选择两座装入安全水分稻谷的高大平房仓做稻谷储藏控温试验,其中一座采用空调控温技术控制仓温和仓上层粮温,试验过程中对外温、粮温及稻谷品质变化的数据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空调控温技术可保障稻谷安全储藏,能够减少稻谷的水分损失,保留了粮食食用品质,可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