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养殖水体的颜色是生产中常用的辨别水质好坏的指标之一。我们可以根据水色推断养殖池塘水的浓淡和浮游生物的多少及大致种群组成,以此判断水质的优劣,从而采取相应的水质调控措施。  相似文献   

2.
<正>在淡水养殖过程,水质对养鱼来说非常重要的,养殖过程中只有控制好水质,才能提高养殖鱼、虾、蟹类的生长速度,减少疾病,实现高产、优质、高效的目的。而养殖过程中判断水质好坏的重要指标就是水体颜色。根据水体颜色可判断水中浮游生物的种类及数量,从而采取相应用药和施肥措施  相似文献   

3.
“天辰水产专用液体肥”是一种高浓度多元素复合液体肥料。该产品的水溶性好,并具有组分含量高和养分利用率高的特点。因为浮游生物的种类、数量、生产量是评价水体营养类型和生产潜力的重要指标。我国池塘养殖水体“肥、瘦”主要是根据浮游生物的种、量来判断的。为了深入探讨这种“天辰水产专用液体肥”对水产养殖水体中浮游植物种群变化动态的影响,特进行本研究。  相似文献   

4.
<正>水体颜色的变化是由于水体中浮游动植物的运动以及它们生理的变化引起的。浮游植物(藻类)不仅是鱼类和其他动物直接或间接的饵料,而且还是水体的初级生产者。淡水养殖过程中,浮游植物对溶解氧(DO)的影响很大。在自然条件下,静水养鱼池内溶解  相似文献   

5.
<正>近年来,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加工生产企业的增多增产、人口的增加以及生活对渔业生产的大量需求,一些养殖生产者盲目追求利润而忽视生态资源可持续利用发展与环保生产的要求,高频度地大量使用某种饵料,造成养殖水体中营养成份含量过度增加,水体生态平衡因子失衡,使养殖水体生态功能退化,最终导致渔业生态环境质量恶化,不良藻类往往大量繁殖并成为优势种群,抑制有益藻类和其它浮游生物的生长,导致水体的自然生产力下降,致使水华发生频率和面积不断扩大,严重时对养殖水产品的安全造成致命性危害。虽然有过不少受害报道,但是仍难引起养殖业主的注意,以至此类现象屡屡发生,愈演愈烈,甚至造成残酷的损失。因此,从根本上解决养殖水体水华现象的发生,避免危害,加强本方面的教育工作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6.
《渔业致富指南》2009,(15):72-72
<正>养殖水体有肥水和瘦水之分,肥水中含有大量的鱼类易消化的浮游生物,鱼类在这种水体中能快速健康发育,而瘦水不具备这种优势。各种淡水养殖对象都是异养生物,它们生长的物质需要及能量需要完全依赖于食物—外源性饵料,如养殖水体能及时  相似文献   

7.
《渔业致富指南》2005,(12):64-64
水色是水中溶解物质、悬浮颗粒、浮游生物、天空和池底色彩的综合反映。因此,可以根据水色的不同,经验地将养殖水体划分为不同类型。一、瘦水:清淡,水体颜色呈淡绿色或淡青色,透明度达60~70厘米或以上,浮游生物少,丝状藻类和水草较多。不好的水:以下几种水色的水体中浮游植物数量虽多,但其表面具胶质或纤维质,不能或难于被鱼类消化利用,对养鱼不利。1.浑浊暗灰及蓝绿色:透明度较低,混浊度较大,水面有时有一层黄绿色浮膜。这时,水中以大量的微囊藻、颤藻及囊球藻等蓝藻为优势藻类,而不易被鱼类所消化,这样的水已达不到“肥、活、嫩、爽”的…  相似文献   

8.
<正>一、影响因素1、水质变化影响网箱养殖中,影响水体水质的因素主要是未食的饵料、养殖对象的排泄物以及化学药品等。未食的饵料散落在水体中,增加了营  相似文献   

9.
<正>一、肥水水质。肥水水色浓,呈油绿色、蓝绿色、黄绿色或蓝褐色、红褐色和茶褐色,透明度在20~30cm之间,有明显的日夜变化,呈早红中午绿。晚黄。水体中浮游生物含量多,溶氧条件较好。一般池塘养殖中的肥水要求具有肥、活、嫩、爽,肥即为水体中氮磷元素、微量元  相似文献   

10.
<正>蓝藻水华是指水体中的蓝藻快速大量增殖形成肉眼可见的蓝藻群体或者导致水体颜色发生变化的一种现象,严重时可在水体表面漂浮积聚形成一层绿色的藻席,甚至藻浆,蓝藻水华发生的根源主要在于水体富集了过多的氮、磷等营养物质,是水体富营养化的另外一种表现形式。近年来,蓝藻水华在养殖水体中呈现高发、频发、暴发态势,笔者根据自己的切身体会对蓝藻水华的常见危害及防控  相似文献   

11.
<正> 养鱼水体是鱼类赖以生存的外部环境,水体环境的优劣决定着养殖的成败,养殖产量的高低以及养殖过程的健康和安全。目前,虽然有一些先进的水质测定仪器,但在生产实践上我国大部分养殖人员还是靠平时观察  相似文献   

12.
<正>近年来,随着高密度集约化水产养殖的不断加深,鱼类疾病的频发率也相应提高,为了有效地防治鱼病,减少防治过程中用药的盲目性,笔者现将多年来从事指导养殖生产中总结的水产用药注意事项汇总如下,以供广大渔民参考。一、盲目加大药量俗话说:是药三分毒。对于池塘环境来讲,无论是杀虫药物还是杀菌药物都会杀死养殖水体内的浮游生物,使水质变清,水体透明度增加,溶解氧含量下  相似文献   

13.
<正>1.怎样辨别大水面水体的颜色一般大水面养殖的水体颜色有:①茶色或茶褐色,此种水位养殖的最佳水色,以硅藻门的硅藻为主,透明度一般在20~30cm。②黄绿色或草绿色,此种颜色的水体中所含藻类以绿藻门的藻类为主,透明度一般在20~30cm之间。③黑绿色,此种水色的水体在天气较热是出现,这样的水色培育出来的藻类是不易  相似文献   

14.
<正>虽然不同的水产养殖动物对养殖生态环境的要求不同,但"肥、活、嫩、爽"准确概括了水产养殖动物对水质的要求。通常意义而言,能满足水产养殖动物生长要求的水质就是好水质,否则就是不良水质。按养殖水体中的浮游生物种类与数量及营养物质等的多寡,一般将不良水质分为"清瘦水质"与"富营养化水质"。  相似文献   

15.
养殖水体富营养化污染的危害及其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近几年沿海频频爆发“赤潮”现象,说明了富营养化的恶果。富营养化是天然水体普遍存在的现象,对于池塘这样的小型养殖水体来说,由于水流缓慢,水质更新期长,养殖期内又接纳大量的氮(总N>0.2mg/l)、磷(总P>0.01m/l)、有机碳等营养元素,更易引起藻类等浮游生物的迅速增殖,需氧有机物增多,导致水质恶化(BOD_5>10mg/l),形成富营养化污染。据资料表明,在养殖水体中微囊藻为主的有害藻类大量滋生泛滥(俗称“水华”、铜锈水、蓝绿藻等),严重抑制水产养殖动物的正常生长,微囊藻所产生的毒素可导  相似文献   

16.
<正>湖北地区,进入秋季,水温适宜,随着饲料投喂量的增加,池塘养殖南美白对虾逐渐长成,虾体排泄物、残饵等沉积池塘底部,有机质分解释放需要消耗一定的氧气。与此同时,养殖池塘中浮游生物过量繁殖,水体严重富营养化,此时养殖池塘溶解氧的消耗主要是水体浮游生物的呼吸作用,以及池塘底部沉积的大量有机质经细菌作用氧化分解所消耗,而养殖对虾呼吸作用占耗氧量的比例并不大,这就导致池塘下层水体中本来不多的溶解氧被  相似文献   

17.
三江平原地区水体浮游生物量与鱼产潜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三江平原地区水体的浮游生物,鱼产潜力分析测定表明,浮游生物共计257个种属,浮游生物量为19.94毫克/升,其中浮游植物131个种属、生物量为12.65毫克/升,浮游动物126种,生物量为7.29毫克/升,浮游植物中硅藻为主要优势种类、隐藻、裸藻在部分水体可形成优势种群,浮游动物以轮虫类占优势。食浮游生物鱼类的鱼潜力以泡沼型水体最高为20.9公斤/亩,水库次之为19.76公斤/亩,湖泊最低为6.4公斤/亩。  相似文献   

18.
“八字”精养池是对我国悠久的传统养殖经验的总结,其“八字”分别是指:混、轮、防、管、水、种、饵、密。生产实践证明,它对现代的河蟹养殖也有相当的指导作用,它丰富的科学内涵在河蟹养殖中有了延伸和发展。“水”:水是从事水产养殖的物质基础。养殖用水的基本要求是:肥、活、嫩、爽。肥是指水体中所含有丰富的营养元素即较多的可被养殖对象摄食或利用的营养盐(如浮游生物),所以这里的肥不特指肥料的肥;活是指水体内的各种物质包括水体本身都处在一种循环、运动、变化之中,如水色有明显的日变化(主要是因为水中的浮游生物的种群随着阳光照…  相似文献   

19.
<正>在当今现代化工业快速发展下,工业产品有毒的排泄物污染破坏了整个地球自然界(水资源)生态环境。在过去的长时期水产养殖中,曾普遍提倡化肥养鱼。靠大量施用化肥来培育水体中的浮游生物可以提高滤食性鱼  相似文献   

20.
<正>养鱼先养水,这是在长期的养殖实践中得出的一条宝贵经验。适合鱼类生长的水体应该符合肥、活、嫩、爽四个指标。肥即水中溶解氮、磷等营养物质和有机质丰富,浮游生物是营养物质丰富、易消化、个体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