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近年来基督教在基层地区发展迅速,各类教会组织和教徒数量都呈上升趋势,基层基督教徒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中一股不可忽视的群体。同时,日益兴起的基督教也成为影响我国基层社会和基层政权稳定的重要因素。但由于基层地区教徒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宗教环境较为复杂,因此给基层政府监管宗教活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试图从我国部分具有代表性地区基督教对于基层政权的影响研究为切入点,以安徽省合肥市这一地区基督教对于基层政权的影响情况为分析目标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2.
作为电子传播媒介的电视艺术,是用视频技术和音频技术构成两条通道进行传播的,传播信息的符号包括图像、声音和文字.这就决定了电视艺术表现手法具有自己的特性.  相似文献   

3.
基督教文化是西方近代文化的重要源头之一,基督教的思想传统是西方文明史不可分割的思想来源之一。西方的艺术音乐起源于宗教音乐,因此音乐的发展与宗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文章通过对基督教音乐的形成和发展的阐述,从基督教的音乐经典、音乐理论、音乐形式以及音乐创作几个方面分析了基督教对西方音乐的发展所起的作用和影响,从而更好地把握西方音乐的发展脉络,更好地欣赏西方音乐。  相似文献   

4.
文章解析了基督教和犹太教的异同。第一,两者同源,都是犹太教;第二,两者有许多共同之处,而且其创建者耶稣也是一个犹太人;第三,两者对弥赛亚的认识上不同;第四,律法主义与因信称义方面存在着本质差别,是两种不同的宗教。  相似文献   

5.
宗教与艺术具有相同的起源,但是在人类文化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宗教与艺术这一对孪生儿却也因为各自关怀的目标不同,终究逐渐发展出属于自己的方向。尽管如此,宗教与艺术两者在人类文化发展脉络中,彼此却也产生相互作用的现象。在艺术和宗教产期历史发展和相互影响过程中,每一种世界宗教都产生出一定的艺术体系。  相似文献   

6.
几千年来,宗教一直以它神奇的力量吸引着人们。无论在古代还是在现代,不管是在东方世界还是西方社会,它的影响一直存在着,它的魅力依然保持着。目前,我国信教人数已近6000万。对目前信教人员的心理状况进行一番研究,将有助于我们把握宗教的本质和特点,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认识社会主义时期宗教存在的必然性。 一、现阶段中国教徒的心理基础 近几年来,各种宗教在我国城乡再度兴旺起来,特别是基督教。以江苏某个县为例,信基督教的人员1987年就有9500多人,是1979年的9.6倍。再加上信其它  相似文献   

7.
基督教来华历史已久,当今中国的基督徒人数也相当可观。因此,努力挖掘并充分发挥宗教的积极因素,引导和促使基督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发挥基督教创始人耶稣基督所宣传和实践的男女平等思想,对于今天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健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宗教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文化现象,今天,世界上有70%以上的人信仰着各种各样的宗教;我国也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世界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包括天主教、东正教、新教)和伊斯兰教在我国均有一定的信仰,加上道教和一些原始宗教,我国共有信教群众一亿以上.  相似文献   

9.
旅游与宗教有着密切的关系,宗教的社会功能既有积极的方面也有消极的方面,宗教的社会功能的核心是教育功能,这也是宗教赖以传播的主体功能。在宗教场所开展现场教学,面临着宗教文化的传播艺术和教学艺术两者的博弈。现场教学既要充分发挥宗教文化的积极影响,又要主动规避宗教文化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0.
赵军涛 《魅力中国》2010,(3X):147-149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视雪莱为反宗教者、无神论者,他与基督教的关系被片面的理解。本文试图以阐释学为理论构架,主要依据雪莱的《论基督教》一文以及书信来阐释雪莱的基督教观念,以为读者正确理解雪莱与基督教的关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基督教是我国现有的四大宗教之一。作为外来宗教,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也是历尽坎坷,基督教虽然几次被中国官方政权排斥,但是基督教会始终没有放弃在中国传教的意愿,陆上丝绸之路被阻后,传教士无法从陆路进入中国,随着航海时代的到来,资本主义的崛起,基督教的传教士再一次踏入中国的土地。在这期间基督教传教士的行为也对当时的中国产生正面或负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王锋 《黑河学刊》2002,(2):25-27
(一)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而产生的历史现象,是一种“颠倒了的世界观”。恩格斯说:“一切宗教都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世界上三大宗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的出现,都是同君主制的存在相适应的社会现象。1.基督教及其主要教派基督教是信奉耶稣为救世主的宗教。它是从犹太教中一个小教派分离出来,逐渐形成一个独立的宗教。犹太教认定他们的部落保护神耶和华就是救世主,而作为犹太教中的一个小教派相信耶酥是上帝派降人间的…  相似文献   

13.
基督教是世界第一大宗教,在其产生后的两千年问广泛而又深刻地影响了作为“两希”文化后继者的西方文明,又随着西方文明的扩张而参与了整个世界历史的进程。产生这一伟大宗教的历史背景包含了社会、文化以及宗教和哲学等多项维度。  相似文献   

14.
刘筱娜 《黑河学刊》2014,(5):7-8,142
基督教神学家保护基督教,反对外来的其它宗教形式,然而最大的危机实则来自基督教内部—灵知主义。最早的灵知主义者使徒保罗在罗马书中就区分了律法与福音,主张基督的使命就是带来拯救的灵知,我们需要从身体与物质的世界中把精神救出来。对于诺斯替主义者来说,外在的世界是恶的,律法是福音的对立,人最内在的自我与超越的神具有同一性,只有与世界逐渐疏离以达到极致,才能获得拯救。  相似文献   

15.
乡村基督教发展中的“潜世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宗教自身有其令世人不可捉摸的"神圣性"一面,也正是通过这一性质使教徒们的认识"不落凡尘"。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结构的转型,像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交织碰撞一样,宗教的"神圣性"与社会"世俗性"相互作用,加上地方本土文化差异的影响,使得宗教开始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宗教。乡村基督教在转型社会中"潜世俗"这一新的参与形态,可以从神圣中"潜世俗"的表现、产生根源、影响及未来发展预测等角度出发予以分析。  相似文献   

16.
匡丽  肖月 《老区建设》2008,(18):37-38
作为西方文化的重要源泉,以基督教为主的宗教文化已经成为人们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世界文学的最基本的素材,其影响在英美文学作品中尤为明显。本文通过英美文学经典作品来探讨其中宗教信仰的运用,基本上有两种情形:宣扬基督教的仁慈、宽恕、博爱:牺牲、重生精神;反映宗教统治下的人性悲剧。说明宗教文化思想在文学作品中的形式灵活多样,影响源远流长。  相似文献   

17.
李鵾  郑晓如 《黑河学刊》2015,(4):142-144
转型期的乡村文化"公共性"在农村现代化建设中遭遇着消解的命运,其在农村的社会层面表现为传统民间精神信仰的缺失、农民互助合作意识的淡漠、公共文化生活的衰微和社区共同体的解体;在农民精神层面表现为宗教信仰的增加以及农村宗教尤其是基督教家庭教会的发展。针对农村文化"公共性"消解带来的基督教文化蔓延趋势,我们面临着双重任务:在解构乡村文化"公共性"消解及其带来的基督教蔓延的同时,实现现代乡村文化"公共性"的重建。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东西方两部魔幻小说《西游记》和《哈利波特》文中出现的宗教文化背景对比分析,从神的起源、生活角度与解救方式三种角度研究中国儒教、道教和佛教三教合一和西方视基督教为唯一的文化背景;西方救赎、中国成德的行为模式形成,分析中西方人们思想观念的形成,探讨中西方宗教对文学作品和思维模式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9.
身份认同建构是一种动态社会过程,各类组织的利益内涵和边界在此过程中形成、明确或重构。作者以认同政治为视角归纳了当代基督宗教传教运动的全球政治效应。基督宗教以信仰为基,通过传教运动不断发展信徒、扩展组织并建立跨国网络,在此过程中持续改变或强化个人和集体认同,推动基督教继续向南移动,成为世界第一大宗教,同时西方基督教仍居世界基督教的中心地位。在传教进程中基督教组织成为全球公民社会重要主体,推动基督教从私人信仰走向公共宗教,同时通过深化次国家认同和超国家认同对民族认同形成挑战。其表现在于与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安全战略形成合流、推动认同整合和分裂而影响传统安全、在疾病防治等方面对非传统安全产生影响。基于此,基督教传教运动可在全球、国家和地方层面发起观念、组织和制度革新或革命,成为21世纪国际关系中的革新或革命引信。  相似文献   

20.
乔治·爱略特是英国文学史上一位颇具影响力的作家。她熟谙所处年代的各种哲学思潮。并且对所处社会有着敏锐的洞察力。根据自身的经历和对宗教的理解。形成了她自己的宗教观—人文宗教。她宣布放弃基督教,并在作品中反映出对基督教的怀疑态度,同时却自认为不是无神论者,不反对基督教中的合理成分。在道德方面,爱略特不论在小说中还是个人生活中都表现出对传统道德规范的蔑视与反叛,但同时她又常常颂扬并在行动上顺从传统道德准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