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 毫秒
1.
本文针对汇率波动对进口价格、国内价格的传导效应进行实证检验。采用Jo-hansen&Juselius协整检验法估计汇率-价格传导的长期关系。通过HP滤波求得变量的短期波动序列,采用脉冲响应函数及预测误差方差分解方法分析汇率、价格波动的动态短期引致关系。同时还考虑到结构变化和价格环境对传导效应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无论长期内还是短期内,进口价格对汇率波动的反应都很敏感;生产者价格对汇率波动的反应虽然比较及时,但是反应不足;消费者价格指数对汇率波动的反应不仅存在时滞,而且反应最弱。此外,我们还发现汇率对国内价格的传导存在结构变化现象,近年来汇率波动对国内物价的传导有上升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汇率传导理论及其效应进行了简单回顾,在建立理论模型基础上,对2005年我国汇改前后人民币名义汇率变动、国外物价及国内货币产出比等因素对物价的传导效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长期来看,汇率波动对国内物价有负向不完全传导效应,但由于存在时滞效应,短期内调整汇率对物价的影响不明显。最后,综合考虑国外物价、国内货币产出比等因素,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4.
本文针对人民币汇率波动对湖北省价格的传导效应进行了实证检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人民币汇率波动对湖北省价格的传导效应是不完全的,传递水平低于全国水平。短期波动调整到长期均衡的调整力度比较小,也低于全国水平。人民币汇率不是影响湖北省价格的主要因素,而外部供给冲击、需求冲击以及货币供应量都是影响湖北省价格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汇率波动的贸易条件效应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研究的是汇率波动的贸易条件效应。通过理论和实证分析,我们发现,当汇率波动时,贸易条件会以汇率波动的一定比例发生变动。一般来说,本币贬值其直接后果是出口价格下降和进口价格上升,贬值国的贸易条件恶化。而本币升值,升值国的贸易条件改善。由于汇率波动对进出口价格的转嫁率不完全,在1990年代以后,日本汇率波动对日本贸易条件的影响变得不明确。汇率波动的贸易条件效应除了与原来的贸易条件和汇率有关外,还与进出口供给和需求弹性有关。 相似文献
6.
人民币汇率波动对国内物价的传递效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吉玉萍 《广东金融学院学报》2009,24(4):75-86
名义汇率对中国国内消费物价和生产物价的传递效应表现为,名义有效汇率波动与消费者物价呈负相关,与生产者物价呈正相关,但汇率波动对国内价格水平波动影响力有限。消费者价格波动主要是由于货币供给冲击造成的,生产者价格波动则是由于国外价格冲击造成的。 相似文献
7.
8.
2012年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继续呈现双向波动趋势,升值和贬值预期交替出现。企业等市场主体根据人民币汇率预期变动,灵活调整外币资产负债配置结构,使财务运作呈现较为明显的“钟摆效应”。“钟摆效应”的出现,反映了国内市场主体对汇率风险意识的增强,也影响到外汇资产在央行和市场主体间配置的变动,增加跨境资金流动的波动性。为更好地适应国内市场主体外币资产配置需求的变化,文章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我国制造业为研究对象,基于VECM模型对人民币汇率波动的福利效应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人民币贬值有助于工人福利的改善,增加进口虽然在短期内对工资有下拉作用,但在中长期发挥推动促进作用。在人民币汇率升值压力背景下,优化制造业产业和贸易结构,提升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行业比重,借助人民币升值时,进口能源和原材料价格相对下降的机会,增加进口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中国制造的国际竞争力,并尽快建立起与劳动生产率相挂钩的工资增长机制是提高我国制造业工人福利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由于人民币升值以及美元贬值的原因,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出现升值现象.我国很多的进出口公司以及跨国公司每年有大量外汇收入要以人民币结算,人民币升值会给这些公司的境外分支机构的盈利造成很大的汇兑风险.因此,运用合理有效的金融工具对人民币汇率波动风险进行对冲和平抑就是一个现实而紧迫的问题了.本文立足于运用人民币期货等相关金融工具,对人民币汇率波动风险进行控制. 相似文献
11.
人民币汇率变动的物价传递效应:多结构变化协整回归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现有研究物价传递效应的文献以线性模型为主,甚少关注物价传递过程中可能存在的结构变化,本文在充分考虑我国转轨时期所面临的各种经济冲击的条件下,利用最新发展的多结构变化协整回归方法考察了1994年1月至2008年12月间人民币汇率变动的物价传递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人民币汇率变动的物价传递效应分别在1998年8月、2002年10月、2005年8月及2007年7月发生了四次结构变化,传递效应虽总体趋减,但2007年7月后出现了反复,且符号也发生了改变。在上述结论基础上,本文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有效性研究:条件与结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几种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利用是否有效,取决于市场失衡的程度与开放的程度以及经济发展不同时期的机遇。目前我国新兴市场资金流动与各市场间的联系主要受资产价格传导机制作用的引导,而不是利率传导。人民币升值带来的机遇并非仅发生在商品市场,更发生在资本市场,汇率传导机制的作用虽然影响了出口,但是目前却更有利于资本输出下的海外收购与兼并,从而降低了通货膨胀传递下商品市场的投资成本。 相似文献
13.
人民币汇率变动对国内物价影响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基于"巴拉萨-萨缪尔森模型"的分析框架,探讨人民币汇率变动对国内物价的影响.采用1985年至2006年的数据,运用协整方法和误差修正模型,以国內物价为因变量,探讨国外物价、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国内货币供应量、国内相对劳动生产率等因素对国内物价的影响方向和程度,检验国内价格与汇率及其他经济因素之间的关系,并从中发现两者之间的短期和长期关系. 相似文献
14.
人民币汇率变动与房地产价格关系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利用我国1998年第3季度至2007年第2季度的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和房地产价格的季度数据建立协整模型,使用格兰杰因果检验方法对我国的房地产价格和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得出结论:人民币有效汇率和房地产价格之间存在正的相关关系,保持人民币汇率小幅升值有利于维持房地产价格的稳定。 相似文献
15.
李石凯 《广东金融学院学报》2008,23(3):38-47
用人民币/美元双边汇率替代人民币汇率是当前普遍存在的现象。然而,用人民币/美元双边汇率替代人民币汇率不适用于汇改后的人民币汇率制度。中美双边贸易权重也不足以让人民币/美元双边汇率替代人民币汇率。汇改后人民币/美元双边汇率的走势在人民币汇率体系中也不具有代表性。建议中国人民银行尽快计算并公布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以弥补用人民币/美元双边汇率替代人民币汇率的不足。 相似文献
16.
境内外人民币远期汇率信息传导关系的演变:一个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向量自回归模型(VAR),运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脉冲响应分析和方差分解方法,分4个时间段检验2006年9月至2008年6月境内外远期市场之间的信息传导关系的特征及其变化。研究结论是: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有了比较明显的改善,境内人民币远期市场自2007年下半年起已经能够对境外市场的价格产生引导作用;境外影响境内的总体态势没有改变,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依然任重道远;在境内金融市场尚不发达的情况下,适当的外汇管制可以为金融市场的完善争取时间,但外汇管制的长期效力减弱,应正确认识外汇管制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论经济长期稳定增长前提下的人民币汇率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先提出人民币汇率改革应明确一个前提:人民币汇率政策的目标是,使汇率服务于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需要。在具体分析了人民币汇率与几大宏观经济目标的关系后,接下来阐述了人民币汇率改革的方向:一是在汇率形戍机制上,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逐步加大人民币汇率的浮动弹性,实现真正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二是在汇率水平上,与我国经济增长相伴随,实现人民币汇率水平的稳中有升。本文进一步探讨了人民币汇率改革的阶段性目标。最后,针对当前人民币汇率改革面临的问题,笔者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以求实现更为合理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从而为人民币汇率改革长期目标的实现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8.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特点及现实走势分析:2005—2008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先对我国现行汇率形成机制的主要特点进行了归纳总结,然后在此基础上就2005年7月汇改以来人民币汇率现实走势以及相关表象之下的政策原理问题,分别展开了剖析和讨论,认为现阶段人民币汇率的最主要的特征突出地表现为两点:即部分行使货币政策职能和逐渐变得富有弹性。预计未来一两年内人民币对主要货币汇率在保持适度弹性的同时.在走势上将开始在一定范围内回归稳定。 相似文献
19.
自2005年7月汇率制度改革至2009年2月,人民币对美元名义汇率升值21%。2007~2008年间中国沿海数以万计的出口企业倒闭,大量工人失业,经济现象显示人民币很可能已经升值过度,然而多数研究文献的计算结果却指出人民币升值还未到位。本文通过计算人民币基本均衡汇率和汇率失调表明,截至2008年底,人民币已升值过度。 相似文献
20.
2005年7月21日的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为检验名义汇率制度是否中性,提供了一个案例机会。此次汇改,在“事实”上提高了人民币与美元双边名义汇率的弹性,降低了人民币与非美元货币的名义汇率弹性以及名义有效汇率的弹性。名义汇率波动程度的变动使得人民币美元双边实际汇率的标准差变为汇改前的大约两倍。但降低了人民币欧元、人民币日元的双边实际汇率和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波动幅度。结果表明,人民币名义汇率制度是非中性的。 相似文献